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湖州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9-10-28 08:59

信息来源:信用浙江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丽水市始终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重要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生态屏障,放大生态优势,激活生态价值,促进经济生态效益双提升。截至目前,丽水市实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全省第一,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0年全省第一。2019年1月,丽水市正式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

一、强化考核管控,推动生态环境“可保护”

一是严格生态治理。严格落实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全市95.8%的区域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达31.8%。制定涵盖一二三产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按照“园区外无工业,园区内无非生态工业”的理念推进腾笼换鸟,近五年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3500余家。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全力以赴护生态、优生态。今年1-6月,丽水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均位居全国第8,成为水、气质量均进入全国前十的唯一城市。

二是突出绿色考核。将GEP和GDP双向转化纳入县(市、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并为全市9个县(市、区)订制特色个性化考核标准,取消了龙泉、遂昌、松阳、云和、庆元和景宁的GDP考核和工业考核。同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全面开展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将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内容纳入领导干部离任交接事项范围,并在年度考核中规定,引进行业企业引发严重损害环境或造成恶劣社会环境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三是坚持科学保护。在完成全域1:2000“污染源地图”绘制的基础上,启动实时在线、覆盖全域的“花园云”大数据工程建设,并依托城市大脑,完成环保、国土、水利等平台的数据整合,以标准化推动全域生态保护数字化、系统化、实时化。目前已初步建成各类生态数据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可视化展示的“花园云”生态环境监管子平台框架,归集全市各类生态数据信息约1500万条。

二、强化体系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可交易”

一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编制完成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行办法,开展市、县、乡镇、村四级GEP核算评估工作,以生态系统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为重点,形成15个核算指标和25个核算科目,准确核算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经测算,2017年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4672.89亿元(2018年数据未出),较2006年增加了2576.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值率为86.7%。今年,丽水市完成了全国首个村级(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评估工作,据《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报告》显示,2018年该村GEP约为1.6亿元。

二是建立生态信用制度体系。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生态信用档案,将破坏生态环境、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等行为纳入失信范围。目前,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已编制完成,其中正面清单18条59项,负面清单31条149项,共49条208项。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行政审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挂钩的联动奖惩机制,实施生态信用积分(绿谷分)管理办法,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以生态信用程度来影响市场交易。

三是建立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编制市级自然资源负债表,率先建立瓯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区域内的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交易,推动转移支付由生态补偿向生态购买转变。今年1-6月,完成水电产权及股权交易4宗,交易额达2.55亿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合计金额8950万元。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市合作,与宁波市共同推动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达成了跨区域“生态飞地+产业飞地”互飞互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异地转化。

三、强化路径探索,推动生态优势“可转化”

一是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创新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出台奖补政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为重点,推行工业企业进退场“验地、验水、验气”制度,完成经济开发区合成革等行业转型提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打造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的“山”字号品牌,切实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其中“丽水山耕”成为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地级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目前累计销售额152.63亿元,产品溢价率超30%,品牌评估价值达26.6亿元。

二是变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本。依托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山区资源等天然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积极探索资源资产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激活生态资源“沉睡资本”。如该市依托森林覆盖率高达80.79%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改革”,以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形式盘活公益林171.5万亩,资产超6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和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份额居全国各地级市第一,真正实现了“叶子变票子”。又如通过推进“河权到户”改革,实现河道管理和河道经营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河道承包312条,承包人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达8000元以上。

三是变生态环境为营商环境。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新的发展资本,树立招大引强理念,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谋划盯引清单,打响“生态招商”主动战,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慕名而来”。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和培育德国肖特、普琦数码、华润三九、国镜药业等一批高新、环保、成长型企业。(丽水发改委)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