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4871E/2019-29552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19-05-30 11:43:34 |
2018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嵊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嵊州调查队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加快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主基调不动摇,以“八大战役”为主抓手,积极进取,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保持稳健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综 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升。据初步统计,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0%,超绍兴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居绍兴市六县市区第1位。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7068元,同比增长8.3%,按年平均汇率(6.62元)折算,人均生产总值11646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62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2.16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工业增加值245.3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1.87亿元,同比增长9.1%。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6.5:48.5:44.9,贡献率为1.9%、49.7%、48.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0和3.9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41.03亿元,增长2.8%;林业5.39亿元,增长2.7%;牧业6.94亿元,增长-1.3%;渔业1.09亿元,增长3.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1.02万亩,粮食总产量12.44万吨,亩产达401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8.97万亩,蔬菜产量36.93万吨;油菜种植面积2.61万亩,油菜籽产量0.4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50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6.65万头,家禽出栏630.51万只,肉类总产量2.58万吨。
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全年水利项目建设共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52亿元。完成大董等3座水库、26座山塘除险整治,改善灌溉面积1.38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800亩,完成农村饮用水巩固提升人口30174人。完成全市32个水源保护范围划定,56处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方潭等4座水电站增效扩容和上东水库等2座电站生态改造。新增装机容量256千瓦,全市水电站安全发电1.12亿千瓦时。完成17.0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其中劳玉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修复水土流失面积7.75平方公里,鱼岩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实施。全年清淤疏浚60.4982万方,综合整治农村河道10.02公里,新增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实现481个V类水、Ⅳ类水小微水体销号目标,重要水功能区目标水质顺利达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23.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9.48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8%。分行业看,传统产业大力改造提升,领带服饰、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传统主导产业规上产值分别增长9.2%、12.2%、14%。其中十大行业产值增速前三的分别是厨具(25.8%)、医药(24.4%)和针织(22.3%)。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企业研发经费经绍兴统计部门核准为10.87亿元,同比增长17.2%,占生产总值2.1%,增幅继去年后再次列绍兴市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40.68亿元,增长22.2%,新产品产值率51.3%。
企业效益较快提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增速在绍兴市各区(县、市)中一直位居前列。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6.12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税总额36.58亿元,同比增长9.2%;利润总额17.98亿元,同比增长9.7%;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96万元/人。
建筑业稳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9.7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省内建筑业总产值130.54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建筑业税收3.60亿元,同比增长11.8%。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进入新阶段,总投资12亿元,用地200亩的永利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三界)建设项目已完成签约,投资2.5亿元的华汇建筑工业化生产项目已确定意向,宁波路通投资2.8亿元年产30万吨干粉砂浆项目年底已经投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新开工装配式工业建筑项目28只、面积23.88万平方米,新开工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89万平方米,应用屋顶太阳能光伏936户;市区和建制镇建成区新建建筑实现一星级绿色建筑全覆盖,新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0只、面积28.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20亿元,同比增长17%。分三次产业来看:一产完成投资1.13亿元,同比增长-19.5%;二产完成投资51.01亿元,同比增长14.9%;三产完成投资163.37亿元,同比增长18.9%。全年民间投资、交通运输投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四项结构性指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54.0%、16.3%、20.0%和31.1%,均高于目标要求,是绍兴市六县市区中唯一一个四项结构性指标均衡发展的县市。
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在“观河盛世府”、“白鹭金湾”、“恒大越府”、“未来城小区”等几个大的房地产项目支撑下,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02.21亿元,同比增长34.5%。商品房建筑施工面积530.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3%;其中本年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165.61万平方米,下降3.6%;商品房竣工面积1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5.56万平方米,增长45.1%;销售额122.98亿元,增长46.6%。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全年投资额达到34亿元,工程实际完成投资超10亿,启动各类建设项目近百个。嵊州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城南大桥、南沿路(三期)全面完成;南沿路连通工程、剡溪东路连接工程、上三线(马岙岭隧道至东二桥)两侧环境提升等持续推进,天然气门站项目、嵊州市鹿山教育培训中心项目、嵊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完成旧住宅区提升改造8个,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受益群众4500余户;完成老城区立体停车场建设2个,市区全年新增停车位5425个,超过嵊州市民生实事工程任务数的540%;全年完成“三改”面积205.15万平方米。
城乡面貌大幅改善。完成《嵊州市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编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累计下拨资金12.7亿元,18个乡镇(街道)22个小城镇全部通过省级达标验收,省级样板小城镇数量达到10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终端流量计和监控252个点位安装及基础信息录入工作。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和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4个村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其中白雁坑村、贵门村被评为省级优秀。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23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39亿元,同比增长7.9%。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7.5%;从商品分类销售情况来看,全年比重占前七大类的商品呈“四增三降”态势,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27.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增长22.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增长11.0%,中西药品类同比增长10.7%;而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下降0.6%,汽车类商品同比下降1.5%,服装鞋帽针织类商品同比下降17%。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全年举办各类展销会20次,其中新春年货展交易额8000万元,家博会交易额1000万元,春秋两季车展交易额近3亿元,指导企业开展“抖音节”、“网红商品展”等活跃市场活动。中国领带城、江滨市场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大亿元以上市场合计成交额70.01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0.13亿元,成交额居首位,中国领带城和江滨市场分别实现成交额32.01亿元和7.87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17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608.0万美元。新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完成重大备案或审批项目1个,实到外资5094.5万美元;引进嵊州市外境内资金53.6亿元。新签订协议投资项目43个,共计372.3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2个,总投资额159.17亿元,其中,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8个,20亿元以上项目4个。全年共组织了13次重大招商活动,3次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一把手外出招商共计302次。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市自营进出口114.46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出口110.09亿元,同比增长11.1%,进口4.37亿元,同比增长10.9%。出口分地域看,出口美国22.21亿元,同比增长10.4%;出口欧盟19.92亿元,同比增长6.0%;出口日本5.12亿元,同比增长4.0%。出口分商品看,全市领带服装产业出口44.58亿元,同比增长4.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5%;电器厨具产业出口8.28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机械电机产业出口12.14亿元,同比增长6.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1.0%。另外,新兴产业出口1.70亿元,同比下降11.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5%;茶叶产业出口4.62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2%。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基础建设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公路里程2329公里,其中国道177公里(含高速公路),省道36公里,县道464公里,乡道355公里,专用道0.59公里,村道1297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1893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417公里,有铺装路面合计占全部公路里程的99.2%。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总接待游客1383.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0%,旅游总收入116.26亿元,增长15.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383.4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6.12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6.8%;接待入境游客0.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03.76万美元。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5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1259余张。星级饭店平均床位出租率 51.14%。全市共有旅行社20家,其中四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完成财政总收入69.32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49亿元,同比增长1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65.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01亿元(含上年结转、省级拨款),同比增长14.7%。
金融存贷稳步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62.81亿元,贷款余额635.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和12.9%,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了6.1和4.5个百分点,金融存贷款增速相对于去年均有所提高,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22.35亿元,同比增长31.1%;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1.02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市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约280件,同比增长45%,通过PCT国际专利申请并获得国际检索报告的国际专利3件;技术市场交易额4.17亿元,同比增长87%。全市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7.2%,占生产总值2.1%,增幅继去年后再次列绍兴市第一。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几近翻一番;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53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绍兴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3家;全市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创新券资金由200万元增加到400万元,创新劵使用范围标准作了较大提高,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科技创新活动。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劵申请使用127家次,发放223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深入开展新高考研究,优化学科组合,在考生比去年减少105人情况下,普通类一段上线664人,比去年增加113人,艺体类一段上线213人,比去年增加102人。普高学生在浙江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联赛中,获一等奖28人次,二等奖107人次,三等奖151人次。嵊州中学一学生获亚太地区信息学竞赛银牌。职高学生在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获省三等奖以上31人。全面推进高雅艺术和戏曲进校园工程,创新越剧传承教育,开发《越韵古诗》课程。全年新增“小梅花”9朵,目前全市达50多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越剧文化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暨第三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先后举办黄金搭档——中国越剧戏迷网第二届越剧达人大赛、第三届越迷·名家嘉年华、越剧名家见面会(五场)等活动,其中“黄金搭档”活动网上点击量达50万,8场越剧直播活动点击量超过40万。同时开展了2018年全市民营越剧团大展演活动,38个剧团轮番演出大戏,现场观众达8万人次,微信直播点击量达174万,越剧戏迷角活动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越剧精品创作深入推进,对越剧大戏《袁雪芬》进行再加工,全力提升整体艺术质量,努力推动嵊州越剧走出去。全面实施“剧目驱动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嵊州艺校选送的2个节目入围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承办了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确定成立学会二级机构——非遗工作委员会落户嵊州越剧艺校。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2018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3个,其中医院1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3家,卫生院17家,门诊部15家。卫生技术人员442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43人,注册护士178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515张,其中医院2724张(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98 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8张,卫生院538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601.3万人次,同比增长4.87%。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98.4万人次,同比增长3.2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院)门急诊量320.05万人次,同比增长5.56%。
体育事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9平方米。成功承办“永盛杯”2018年全国长胶乒乓球精英赛、全国围甲苏泊尔-上海建桥学院比赛等全国、省、绍兴市级赛事,顺利举办2018年嵊州市“融信”杯围棋团体联赛、2018年嵊州市首届健康运动节等赛事10多场次。在绍兴市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366.75枚,其中省级金牌12.25枚,全国级金牌8枚。第16届省运会,我市共计获得金牌29.17枚。积极参加2018中国围棋之乡联赛,荣获亚军。深入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等体育赛事,全市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普高学生体质合格率省级排名较去年前进12名。嵊州市高级中学、剡湖街道中心学校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018全年体育彩票总销量15236万元,同比增幅达69.38%。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18年,全市AQI指数优良率90.7%,同比上升1.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2%;臭氧(O3)8小时最大平均浓度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15个县级及以上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南山水库出口水质达到Ⅰ类水质,12个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项水质指标全年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功能区要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84.7%,比2017年提升6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有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41.1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8%,单位产值能耗0.087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4.06%。全社会用电量29.36亿度,同比增长7.1%。其中居民生活用电5.92亿度,同比增长5.5%;工业用电量18.93亿度,增长5.8%。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4起。死亡事故27起,死亡27人,同比均下降22.86%,其中,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7人,同比增加2起、2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死亡事故20起,死亡20人,同比均下降33.3%;生产经营性消防安全事故72起,无死亡,同比下降11.1%。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25.37万户,户籍总人口72.6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7.15万人,女性人口35.4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1%和48.9%。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全年出生5278人,人口出生率为7.26‰;死亡5542人,人口死亡率为7.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6‰(卫计局口径)。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7.1%,节育率80.6%。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36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59元,分别同比增长8.3%和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1个百分点,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5892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77元,同比增长8.9%。
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政18条及实施细则,在全市各类人才交流会、人才招聘大会,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0869名,引进海外工程师25名,其中硕博士研究生227名,985/211“双一流”大学本科生395名,较好地缓解了企业的招工难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平台建设,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筹建嵊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申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获批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4家,设站数位列绍兴地区之最,新增国内高校引才工作站3家。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积极助推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就业困难等重点人群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1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8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3%,“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以就业“春风行动”为主题,组织举办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就业专场招聘。加大公益性岗位、“4050”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共受理“4050”社保补贴申报1.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70个,认定高校毕业生企业见习基地39家,组织“为农服务专家团”开展“送政策、送岗位”活动,开展省级和绍兴市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已经申报3家。开展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出台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建立重点企业用工报告和失业动态数据监测制度,开展失业保险金违规领取专项整治,更好发挥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的稳定器作用。
社会保障持续提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开展社保政策主题宣传、扩面指导与乡镇考核、进度通报,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提升至87.28%、98.72%。调整提高我市8.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2018年度养老金待遇,月人均增资128.8元。推进医保费用总额预算管理和门诊按人头付费改革省级试点,严格落实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和28种特殊药品纳入大病保险基金支付规定。确定2019年度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启动2019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其中个人缴纳420元,财政补贴890元。加强社保基金监督检查,共组织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智能审核、月度专项检查、社保经办机构内控检查等近20场次。
社会福利继续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有低保对象5953户7849人,其中城镇低保333户476人,农村低保5620户7373人,今年以来,新增低保对象203户257人,退出低保对象200户280人,发放低保金2168.456万元,加强对因病致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2579.44万元。加强对临时性急难的救助,发放临时救助金125.13万元,累计救助892户1358人。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和村级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新建村级避灾安置场所23家,累计建成250家,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家,省级2家。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4742对,离婚登记1956对,补领结婚证1351对,补领离婚证13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