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509X1/2022-83775 主题分类: 教育,体育
发布机构: 嵊州市教育体育局 公开日期: 2022-12-20 14:34:32

2022年全市教育体育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2- 12- 20 14: 34
信息来源: 市教体局
浏览次数:
分享:

2022年是“十四五”教体发展规划推进之年。全市教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体行政部门决策部署,围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平安发展三大主线,深化教体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嵊州市教育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全面推动办学条件、育人理念、教体治理、队伍建设的迭代升级,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办好具有嵊州辨识度的满意教体,擦亮“学在嵊州、教在嵊州”名片。

全年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基本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标准,力争创建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做实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基础;绍兴市现代化学校创建率85%以上,省现代化学校创建率有提升,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B级及以上,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教育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显著提升。

全年的工作举措为:

一、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开展党建引领行动

1.夯实思想理论根基。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建党100周年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组织开展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培训,不断提高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水平和党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开展“双进”活动,党组织书记、党员教师进入思政课堂讲时事、谈理想,做好思想引领。深化“剡育剡讲”理论宣讲品牌,教育引导教体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悟思想、办实事,持续深化对党的忠诚教育。

2.推动支部规范提质。加强支部建设,坚持党支部、组织生活“两个全覆盖”,做好党员发展和梯队建设工作。深化“五强”党组织、机关“双建”和两新“三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党建、业务进一步融合,党员先锋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进一步落到实处,提升教体系统“剡育先锋”党建品牌活力。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3.深入推进清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党纪、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活动,全面开展履职约谈和履职承诺、个别谈话提醒等教育预防工作,开展“以案说法”巡回讲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创建行动,强化“一校一品”清廉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校级“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持之以恒抓好正风肃纪,力争全年争创嵊州市“清廉示范学校”10所以上。

二、坚持德能并重,大力开展教师立德精业行动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一年一主题”师德主题教育工程,开展“立德·树人”师德主题教育,完善师德师风常态化机制,坚持用“四有好老师”引领师德建设,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和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评奖的首要条件,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加大严管力度,对酒驾、赌博、违规家教等有损师德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查实一起,坚决处理一起。

5.提高队伍管理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上级部署结合嵊州实际原则有序推进“五权”下放,加大学校聘师、管师、评师权限和力度。深入实施教师“县管校聘”3.0改革,加强教师编制统筹,深化教师交流制度,推动优秀教师、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转,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探索和加快人事管理系统管理融合,用好大数据信息集中优势,提升职务评审、工资管理、信息完善管理效率。

6.提升育人专业能力。把精技作为立业之基,完善以“新入职教师培养工程”“学科研修班”“名师工作室”“教师个性化培养”等为载体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做深做实“校长学堂”“校长工作坊”等,实施新一轮卓越校长培养工程,下大力气争取在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成效上有突破。继续开展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测试、体艺教师技能比武等活动,并将结果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绩效分配等紧密结合。

7.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深化教师关爱工程,用好教师公寓、公租房,加大外地教师、无房教师等人群的住房保障。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教师体检和疗休养权益,完善教师心理关怀中心运行机制,举办教职工才艺展示活动。保障女职工权益,深化庆祝三八、“妈咪暖心小屋”、女职工医疗专保等项目。加大对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奖励力度,争取上市公司出资设立教体高质量发展奖励基金。完善教师申诉维权渠道,健全教师危机救助和救济链条。

三、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开展全学段质量提升行动

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完善中小幼德育教育体系,从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深化 “拥抱微笑”系列德育主题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德育品质和身心素质。用好抗疫英雄、红色节日、本土红色基地等素材,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教育,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深入开展以“越剧进校园”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进课堂行动,积极培育良好情操。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美育教育、法治教育,培育文明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9.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深入贯彻《中共嵊州市委 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嵊市委发〔2020〕53号)精神,根据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调整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五爱幼教集团五爱园区、鹿山街道中心幼儿园、罗星越江府幼儿园、甘霖镇蛟镇幼儿园力争按计划建成投用。继续做好全国幼儿园办学行为督导评估,全面落实《绍兴市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加大供地优先、资金补助、师资倾斜等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幼儿园优先、优质、普惠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创建进程,刚性落实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举措,力争创建成功;红旗幼教集团城北园区、恒越幼儿园力争进入“省二”办园行列。

10.推进义务教育减负优质。大力实施“双减”行动,围绕校外培训治理和校内质量提升两大主线内外双向发力,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重心逐步向校内转移,持续深化小学晚托和初中晚自修服务,守好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深入实施初中崛起工程,通过调研诊断分类施策、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校长教师培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评价制度改革、激发办学活力等手段,全面提升初中办学质量。统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探索组建跨学段教育集团,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

11.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多样。把握省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分类办学促进特色发展核心要义,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在6所普高已被评为特色示范高中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特色建设工作。健全教学调研、五大奥赛的学科质量监测体系,开展专项教育督导和教学指导,加大教学经验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备课、课堂、作业等教学重点环节的整体优化。深入研究高考政策,重视和加强二轮复习,力争高考成绩有新的突破。

12.推进职成教育优质融合。健全完善以职校为主、成校为辅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契合经济发展热点优化课程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争取增加深度校企合作2家。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百名教师进企业活动”“千名学生技能大会操”活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整体水平,力争师生在技能大赛中获省一等奖4人次、三等奖以上30人次以上。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中职学校组织社会培训人数达到全日制在校人数的1.5倍,成校力争完成各类培训10万人次,完成学分银行和扫盲教育任务。立足地方产业优势,积极引进职业学院、高校及高校研究院,加快实现嵊州的“大学梦”。

四、坚持体教融合,大力开展备战办赛健身行动

13.完善基础建设。深入实施健康嵊州建设方案,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计划新建体育公园1个、体育设施进公园2个、社区足球场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个、百姓健身房7个、健身步道50公里。合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加快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质启动绍兴市十运会“两馆一场”建设工作,按赛事时间倒排工序,系统推进硬件设施,全面改善和优化办赛环境和健身环境。

14.组织全民健身。结合时间节点,谋划校园阳光体育、体育产业提升、品牌赛事推广、体育运动休闲、第七届市民运动会、国民体质测试等十大主题系列活动。健全三级健身组织网络,积极开展体育骨干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力争达到体育锻炼人数的3‰以上。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国民体质健康抽测率力争达100%。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全年计划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0次以上。

15.提升竞技体育。加强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和管理,巩固皮划赛艇、游泳、女足等优势项目,做深武术、射击、攀岩等潜势项目;积极备战省运会,明确金牌数量,明确竞争难度,加大业训工作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大省队运动员安置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少体校竞赛主力军作用,努力完成绍兴市下达的省运会33枚金牌指标。

16.壮大体育产业。全面落实《嵊州市省级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嵊政办〔2020〕137号),加快体育品牌培育,力争新增绍兴市级以上体育产业项目3项、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新增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等1项以上,办好“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和“嵊州杯”中国王中王围棋争霸赛。抓好体育彩票工作,力争销售额较上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五、坚持固本强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优化行动

17.推进基础建设。贯彻落实《嵊州市“十四五”教育体育建设项目规划》,启动实施新建项目,绍兴十运会“两馆一场”改建项目、马寅初初级中学食堂综合楼改扩建工程、崇仁和三界中学体艺馆建设工程等10只新建项目力争早日动工,并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续建项目,城南新区西港初中小学、马寅初中学图书馆(城市书房)建设、莲塘小学改扩建工程、马寅初小学改扩建工程等8个项目完工,五里浦地块幼儿园(高铁新城)完成主体。落实建好常规项目,按计划实施好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和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城区教育布局优化,按城市发展格局,谋划好高铁新城中小学、艇湖小学、浦口幼儿园等预备项目。

18.持续迭代升级。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嵊州教育服务综合平台的建设和使用。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挥信息数据对学业跟踪、诊断、分析、改进作用,有效推进精准教学。用好省、市级创建抓手,大力实施以创促建工程,推动校园(幼儿园)硬件提升、管理升级、学位扩容,力争创建成绍兴市现代化学校3-4所、浙江省现代化学校2-3所。

19.提升现代指数。分析研究《2020年度县级教育现代化水平报告_嵊州市》,找准区域教育发展短板,厘清短板清单,分线落实任务。重点对照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创建标准,对照嵊州教育体育发展状况和嵊州发展对高质量教体发展的需求,以达成指标驱动任务落实。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作用,争取更大力度的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力争短板项目成为区域教育现代指数、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增长点。

六、坚持公益属性,大力开展教体服务惠民行动

20.办好民生实事。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两年计划,计划完成更新中小学课桌椅10000套、教室灯光530间,建设7个计算机教室、10个创新实验室,并同步提升学校精准教学、录播教室、多媒体、图书管理、机房运维水平等任务,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加大校园安全硬件保障力度,学校安全防护提升工程力争列入2022年嵊州市级民生实事项目,提升校园安全防护能力。继续推进“特教学校+卫星班”的融合教育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落实“一人一案”,提升学前和高中段残疾人入学率,努力为每个残疾儿童提供优质教育。

21.关注心理健康。深化“医教结合”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项目,充分发挥省级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分中心优势,加大对有心理疾病、明显性格偏差、亲子关系不良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干预和疏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完善中小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加大专兼结合的心理辅导教师配备力度,强化心理辅导教师技能培养,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心理咨询室,整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建浙江省县级心理辅导中心。

22.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核心工作,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校园安全管理、考试招生、校食安2.0等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和重点任务,促进教体服务便捷高效,以改革优化服务。聚焦问题难题,坚持效果导向,注重用户体验,真正从学生、教师、家长等用户的需求出发,着力解决校园管理的堵点,突出实战实效,体现管用好用,以改革提升管理。

七、坚持预防为先,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行动

23.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健全部门协同和局校联动、风险排查和隐患化解、正面宣传和舆情应对、责任落实和考核考评四大校园安全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逢会必讲安全、进校必查安全、事事先保安全的常态化工作局面。加强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把安全稳定工作与教育教学、体育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探索特殊情况下的校园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强化应急预案启动和应急事件处置,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24.全面保障舌尖安全。巩固“校园食品智治行动”成效,开展“智能阳光厨房”建设、老旧食堂改造、食堂量化分级提升改造,保障项目设备、网络运行,全年计划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创建A级食堂5家,改造老旧食堂20家,全面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发挥校食安2.0建设成果,加大对食材存储、食品加工、食材留样、员工操作的监测和警示,强化校园食品安全阳光运作和闭环管理。

25.筑牢校园平安防线。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特别是抓好学校分管副校长和安管主任(安管员)、保安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等层面安全培训。继续深化“11611”校园安保体系建设和 “11530”安全教育工程,特别盯紧开学重点时段、“三特”重点人群、校内重点区域的教育和管理,着力提升师生安全意识、防护能力、应急水平。注重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校园欺凌、防范恶劣天气及严重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防范工作。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特种设备、特殊人群、危化物品的监管,推动安全预防关口前移,着力打造“枫桥式”平安校园。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