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7320115228/2023-89010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政务服务中心 | 公开日期: | 2023-01-17 08:52:44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市政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省、绍兴市关于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有关工作部署及我市“共富建设年、项目推进年、作风提升年”活动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数字赋能,“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一是深化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应用,全市完成1个市级中心、15个乡镇(街道)、272个村级网点以及新增38个金融代办网点的“一网通办”站点建设,全市“一网通办”事项1775项。组织开展2次业务培训,推动落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应用落地。目前我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实现常态化运行,“一网通办”办件率92.7%,大厅“一网通办”办件率90.2%,均达到省定考核要求。二是开展高频事项掌办网办、就近办宣传工作。制定高频事项“掌办网办”“就近办”宣传推广计划,梳理100个掌办网办事项,通过“嵊州发布”公众号、“爱嵊州”APP集中开展线上宣传,通过上门服务、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线下宣传。至目前,已统一发布16期专题宣传,其中医保参保、老年公交卡等民生事项的专题宣传广受群众关注,点击量均达到1万以上。
(二)上下协同,镇村便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一是落实绍兴市改革办和政务服务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加强业务指导,按照“三集中三到位”理念,分步推进基层站所进驻。目前,黄泽镇已完成便民服务新大厅的搬迁,剡湖街道、鹿山街道、甘霖镇、三界镇已完成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改造设计方案,2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和8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提升试点已完成创建。二是会同改革办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实现“就近办事”的工作通知》,要求90%以上(267项)省定民生事项在乡镇(街道)可办、90项以上高频民生事项在村(社区)可代办。细化市级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职责,建立下放事项办件分流报送机制,每季度通报各乡镇(街道)下放事项的承接情况。会同市督考办对15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开展督查通报。会同人力社保局、医保局推动8项高频民生事项委托各乡镇(街道)办理,目前乡镇(街道)已承接人力社保局20%的办件量和医保局50%的办件量。
(三)规范高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常态化运行水电气业务报装外线接入“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上门、零投资、零审批”服务、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时、省力、省钱”服务,今年以来,已完成32个项目的水电气报装,1820户小微企业低压用电“三零”服务,119户高压用电“三省”服务。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监管验收服务集成改革。全面推进工程竣工限时联合验收,今年已完成工业企业投资项目联合验收25个、洗车业联合验收项目10个。出台企业投资项目联合验收时效管理规定,印制企业投资项目办事指南,召开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培训会,提升代办员业务水平。三是以“金融+政务”为突破口,加强政府和银行协同服务。通过银行网点应用统一的政务服务2.0“一网通办”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办事网点选择,梳理150项帮办代办事项,重点是社保、医保、公安等高频业务,新增38个金融代办网点,配置42个专职政务服务人员,有效扩展服务广度,提升服务温度。四是加快资金兑付政策集成落地。明确涉企政府补贴补助工作任务目标,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条块结合,全面梳理我市补贴补助政策落实情况以及政策资金兑现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完善政策资金兑付存在的问题清单,确保补助补贴类政策“应纳尽纳、应兑尽兑”。2022年我市预计总兑付资金10.86亿元,占年度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12.02%,至目前,资金兑付率100%,位列绍兴市前列。
(四)加强监督,大厅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健全完善智能导服、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多渠道咨询体系,全面持续推进大厅办事“好差评”评价。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动态关注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类信访件34起,实现闭环管理。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窗口月度考核,围绕改进服务提升效率,进一步完善《进驻部门(单位)窗口管理考评办法》。结合考评办法与相关科室对窗口的工作纪律、标准化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现场检查和月度考核。同时完善服务大厅综合管理系统及季度工作例会制度,继续深化“三亮三比四评”活动,开展月度优胜窗口评比,营造赛马比拼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执行“一扫三查”要求,慎终如始守好“小门”,严格落实戴口罩、隔位就座、“一米线”等各项防疫措施,确保政务大厅安全有序。
(五)依法依规,交易环境更加公平有序。一是探索建立标后监管机制,会同市纪委、审计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赴义乌、上虞等地学习考察标后监管经验,牵头起草并出台了《嵊州市政府及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理顺了监管流程和处置办法,标后监管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二是做好招投标活动组织及监督管理工作。起草《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组织和监督管理办法》,确保交易活动有序开展,至目前,今年已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188项,其中建设工程项目112项、政府采购11项、产权价交易65宗。协助招标人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异议10件。统筹协调公安、住建、水利等部门,对标中发现的3起违法违规嫌疑线索进行联合查处。三是深入推行限额以下(400万以下)工程建设项目电子交易系统建设。改变乡镇(街道)自行招标项目的线下招投标模式,实现限额以下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全覆盖,有效解决传统线下开标模式的不利影响。目前,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不见面开标”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四是进一步规范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理。制定出台《嵊州市政府及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指导规则(试行)》,对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评标标准,计费模式及有关合同条款进行了规范统一。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政务服务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绍兴市及市委市政府的相关决策部署,积极改革,坚持创新,突出重点,提升服务,持续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努力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新”字,线上平台再升级。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动态抓好2.0事项更新维护和自助服务机的改造提升,跟踪督查市镇两级窗口2.0应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着力加强“网上办”“掌上办”“一证办”“自助办”的宣传引导,开展政务服务大展台活动,引导办事群众形成网上办、掌上办办事习惯。三是积极借助“嵊里办”应用,制定简易办事指南,在“爱嵊州”App建立政务服务专栏,持续推进本地高频民生事项的便利化改造,真正实现线上快办、智能秒办。
(二)抓好“协”字,上下协同齐聚力。一是结合村(社区)“四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夯实基层政务服务工作,开展镇级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示范型”“标准型”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有效推进群众“就近办事,二是建立健全工作交流机制,从事项梳理、窗口设置、规章制度、站所进驻等方面制定标准化手册。加强规范化提升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推进工作落实和事项承接。
(三)着眼“畅”字,审批流程更优化。一是深化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管理,参照许可事项规范化管理要求,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开展规范化管理,细化完善实施规范,制定办事指南,为实现“最多跑一次”打好基础。二是持续加强进驻事项的监督检查,定期对事项法律依据、办理流程、申报材料、办事情形等信息进行梳理和审核确认,推进优流程、减材料、压时间。三是组织乡镇(街道)、发展平台,深化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强化部门协同,继续组织实施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并加强验收后的跟踪服务。
(四)聚焦“稳”字,服务水平再提升。一是围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制定窗口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深化流动红旗评比制度,重点从创新创优服务、群众评议等方面,抓实窗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评管理。二是继续推行“好差评”机制,及时妥善处置各类信访、投诉及差评办件,动态关注网络舆情,保持良好的窗口形象。三是慎终如始守好“小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五)紧盯“保”字,公平交易重保障。一是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三化”建设,理顺工作机制,打造全流程的工程建设项目实时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系统,制定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推行乡镇(街道)招投标平台信息化改造,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二是立足公平择优,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省招标文件示范文本的运用,同时结合省、绍兴市要求,积极探索专家异地评标制度。三是继续推行政府投资重点工程“跟单服务”、联系乡镇结对服务制度,经常性开展组团服务工作。配合工程项目“936”计划,协调各主管部门,完成建设工程小额服务集中招标,为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有序开展业务培训,推动全市招投标业务水平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