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49512/2024-107939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 农业农村局 | 公开日期: | 2024-12-26 16:42:48 |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主线,立足嵊州实际、挖掘潜力优势,稳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均位于绍兴第二;秸秆综合利用、“三清一促”、植保、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等四项工作上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在民革莫干山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我市入选浙江省首批农民合作社提质强能试点县创建名单,“嵊州小笼包大师”入选省“浙农致富”十大品牌榜单;《嵊州市做优土特产文章拓宽百姓致富路》和《嵊州市用好“改、拓、合”三字诀推动茶产业全面振兴》分别获吕岩益副省长批示,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典型做法入选2024年7月5日《浙江农业农村》要情专报,并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产业提能,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任务落实,预计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0万亩,产量12.3万吨,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二是产业“支撑力”更加突显。开展茶叶、粮食、桃形李、蚕桑等“土特产”全产业链培育,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供应链,加快推进我市“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构建“省级-区域性-农事服务站点”的农事服务中心网络,实现“种、管、收、烘、储、销、流”一条龙服务,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新建成的三界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能力增加600吨/天,可解决全市70%的粮食烘干需求。同时培育壮大一批加工端龙头企业,推动年糕、榨面、小笼包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如二分田建立年糕厂订单式收购专用稻谷,年加工并销售年糕超1000吨,今年又新增“年糕胖”生产线,进一步拉长粮食产业链,打通了从“种子”到“筷子”,从“田间”到“舌间”的关键环节,助力农户亩均增收240元。9月25-26日,我市高质量承办了第八届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茶叶产业:推动茶产业做优做强,开辟新赛道,引进贵州春水堂茶业有限公司新茶饮项目,聚焦龙井茶新茶饮市场,打造高、中、低三类订单合作模式,使嵊州成为“奈雪的茶”“农夫山泉”“蜜雪冰城”等头部新茶饮企业的原料茶的供应基地,爆发式拓展了茶叶销售渠道,实现了全季采茶,每亩年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4月2日,承办在杭州举办的“越乡杯”2024浙江省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我市选手分获2024年十大“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第1、3、7名,进一步打响了“龙井茶、嵊州炒”的美誉。水果产业:围绕桃形李、水蜜桃为主的水果产业,通过2024嵊州桃形李采摘季活动、桃形李争霸赛、水蜜桃擂台争霸赛等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探索农产品“国企+民企”合作运营新模式,成立兴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绍兴市首条水果数字化智能分拣流水线,建立冷库、气氮库等保鲜设施,研制开发桃形李汁,探索桃形李果脯、果酒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9月25日举办了嵊州桃形李果汁产品首发仪式暨经销商大会,当天签约达到250万瓶,实现销售开门红。今年全市桃形李产值大增35%,有效助推了果农增收致富。蚕桑产业:争取省级资金500万元,对市蚕种场进行提升,原种制种能力从年产3万张提高到20万张,帮助陌桑高科企业解决了蚕种供应不足问题。同时,联合陌桑高科打造农村“小蚕工厂”,开展原种养殖和订单式收购带动蚕农增收。新建桑园基地,用于原种的饲养以及新品种的选育,为建立人工饲料蚕品种种质资源库打下基础。三是农业基础不断夯实。通过构建一套政策体系、搭建一个数字化平台、组建一张收储网络、创建一批综合利用示范点、完善一套利用系统的“五个一”推进机制,有序有力推进全市农作物秸秆的科学高效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培育离田服务组织1个,经纪人32名,建设省级收储中心1个、建成区域性收储中心32个,村收储网点222个。新购置秸秆粉碎机300台,实施小麦秸秆连片机械化还田3万亩;推广“水稻秸秆+砻糠覆盖”雷笋促早技术,每年可基料化利用秸秆10万亩,首批2万亩订单正在交付;推广“秸秆-饲料”循环生产模式,一景牧场每年订单化收购秸秆3000吨,入选获全省首批十大秸秆产业化试点项目。开展“蚕沙+秸秆”发酵堆制生物质肥料试验,同时解决蚕沙和秸杆处置问题,秸秆年利用量可达5000吨。研发水稻秸秆颗粒燃料用于粮食烘干,首批11台已装配到各收储中心。农发公司购入10台自动打捆机已投入运营。“嵊州模式”被《浙江农业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专题”刊登展示,在全省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暨产业化利用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秸秆覆盖生态催笋技术”入选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十大主推技术”。
(二)锚定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
重点打造“西白忘忧、卮山仙踪、鹿门访友、金庭问道”等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打破条块边界,通过资源互补、产业互促等集群式发展,通过“点线面”三维发力,绘就和美乡村画卷。点上:投资1.23亿,推进11个重点村项目建设,创建绍兴市级未来乡村 6 个,省级未来乡村 4 个,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49个,打造了一批像“星宿小昆”“艺术水竹”等具有嵊州辨识度的特色村庄,嵊州乡村开始火爆出圈。线上:高质量推进示范带建设,以“西白忘忧”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重点,通过整线提升,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村村有美景、处处有画卷的新图景不断呈现。面上:全域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安排1亿元专项建设资金,以“三优”村庄为目标,以“五清”基础,以“十改”为重点开展和美乡村创建,开展40个村和美乡村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40%,目前274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印发《2024年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评估办法》,将资金奖补下发到村,充分调动了村一级的积极性,每月对各乡镇(街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日常测评和结果通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前三季度在绍兴检查中排名分别为第2、3、2名,获评红旗村6个。
(三)强化系统集成,强村富民改革深化推进。一是村集体增收带富。对标《嵊州市强村共富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的“9+1”增收措施,全市共谋划增收项目150个,实施集体经济发展共富基金项目和艇山名苑两个市级抱团项目,多举措发展集体经济。截止10月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80万元、100万元以上村,分别占49.3%、34%(嵊州目标任务为40%、35%;绍兴为30%、22%)。二是农民就业创业造富。开展家庭农场整体提升县创建,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155人次,培育农创客317人,十路人才3490人。成立嵊州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开展农创客展示展销活动6场。同时组建“1对1”帮促团组、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帮促清单、实现帮促村指导员全覆盖,全市半年度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半年度增速在10%以上。三是深化农村改革促富。宅基地改革试点顺利结束,持续深化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新增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273宗。扎实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狠抓问题整改和后半篇文章,相关做法得到省厅专班多次肯定。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引领,坚持创新深化改革,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是做好“地、产、村、富、人”五篇文章。
1.积极稳妥,做活“地”的文章。守牢粮食安全生命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划定,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把“米袋子”扛得更牢。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进美丽田园建设,加快推进甘霖“稻梦谷”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可看、可玩、可感”的现代农业展示窗口。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标准地提质扩面,积极探索农房出租、入股、合作等盘活利用方式。
2.强链补链,做大“产”的文章。实施“土特产富”集成改革。一是完善茶叶、香榧、桃形李、蚕桑、粮食等“土特产”全产业链培育机制。按照“8个有”(有链主企业、有公用品牌、有电商渠道、有农事服务、有金融方案、有科技团队、有冷链物流、有联农机制)要求,强龙头、补链条、健机制、树品牌,推动抓好特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比如粮食产业:接轨“双百亿”,打造嵊州小吃优质原材料基地,通过将基地纳入小吃原材料追溯体系,打通种粮大户与小吃企业对接通道,带动农户增收;桃形李产业:建设桃形李农事服务中心,农发公司要进一步加强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通过产业社会化服务降本增效;茶叶产业:紧盯名优茶、出口茶、新茶饮三条跑道,通过“改、托、合”三字诀引领茶产业全面振兴;蚕桑产业:加强种子资源库建设以及原种基地建设,打破瓶颈制约,打造完整的全产业链。二是加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深化农业“双强”改革,加大茶叶、香榧、秸杆等机械化设备的研发推广应用,推动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争取中国水稻所浙江第二基地落户嵊州,进一步扩大嵊州种业的影响力,提升嵊州农产品的整体品质。加快发展农业低空经济,建设农业低空经济示范区,推广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推动农产品“梳妆打扮”进市场,扩大“嵊情家味”美誉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引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民合作社提质强能,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带得久、带得稳、带得实”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3.片区引领,做好“村”的文章。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片区引领、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四带十团”为引领,通过基础联建、产业联动、活动联办,积极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由单打独斗向片区协同升级。实施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全域和美乡村建设,2025年开展第二批41个村的和美乡村提升改造。深度打造4条美丽乡村风景线以及十大共富组团,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美丽乡村嵊州样板。以乡村产业为核心,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风景线、风景片,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扬长补短,做实“富”的文章。深入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促进强村公司规范提升、稳健经营,鼓励推行“片区组团”、“飞地”抱团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全部稳定在6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40%以上。整合盘活村庄有效资源,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强村富民。完善新型帮共体帮扶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完善经济薄弱村“一村一策”帮扶制度。
5.激活动能,做强“人”的文章。深入实施现时代“领雁工程”,培育“新农人”“农创客”,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壮大农业农村科技、农业生产经营、乡村电商促富、乡村实用技术、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农旅发展等十路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招引机制,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产业业带头人队伍,调动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三农。强化乡村运营,积极引入职业经理人、运营团队,推进和美乡村从原来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单一业态向整体乡村经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