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嵊州市剡城中学

发布日期:2025-04-10 15:32
信息来源:嵊州市剡城中学
浏览次数:
单位名称嵊州市剡城中学法定代表人许永江
住所  嵊州市经环东路199号
开办资金(万元)560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624.17期末数(万元)529.12
宗旨和业务范围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初中学历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683MB1P89783E举办单位嵊州市教育体育局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之年,在人员转承顺接的一年里,熟悉历史、梳理秩序、传承文化,创新发展成为学校首当其冲的工作主旋律。全体师生积极围绕“凝心聚力,扬善促容”的工作主题,同心同德,齐心合力,开展各项活动,积极打造集团化优质教育品牌,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强党建,重引领,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制度。2024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学校实际,围绕上级党建工作要点,深入贯彻落实第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精神,强化党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完善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一年来,学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教育的重要理论等内容,积极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正风铸魂,打造党建+育人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始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本年度,学校被评为嵊州市“锋领剡育”五星星级党组织,嵊州市中小学示范性党组织,绍兴市中小学示范性党组织,城东校区被评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丰富了党建品牌内涵,擦亮了“善容”党建品牌。二、凝合力,促提升,初步构建集团“扬善”融研修校本教研机制。学校充分发挥了校内名教师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借助“青蓝工程”通过学科师徒结对、班主任师徒结对等多种培养模式,以“善”为核心,以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机制建设为支点,强化教备组建设,丰富和优化集团内“共研共行”研修平台和载体,初步形成集团内“扬善”校本融研修建设框架。丰富了教师互助载体。自2024年9月来,集团分层面构建多种研修平台,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承办市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活动9场。如携青田高湖镇中开展互联网+课堂展示教研活动,姚清心名师工作室教学活动暨工作室与“国培计划”新疆班“手拉手”联合教研活动等。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类素质技能比武、论文评比、课题研究等活动,今年有绍兴市课题7项,嵊州市课题10项,市级及以上教师优质课、技能比武获奖50多人次,其中郑岚、施炯两位老师入选浙派名师培养对象,郭丰老师、庞少英老师、周若月老师入选嵊州市第二届名师;谢玉君、高海英、安丽燕、张瑜菲等老师被评为第一届“嵊州市名班主任”;胡浙安老师入选德育(安全)管理名师;宓榕榕老师被评为嵊州市第11届学科带头人;王倩老师被评为嵊州市第九届教学能手。胡浙安老师的论文获得浙江省教学论文评审一等奖,姚清心老师的论文获得绍兴市一等奖;郭雪儿、宓榕榕、何慧等老师的课例入选2024年浙江省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裘宇梵、刘春妃、阮巧巧、张益锋、赵彩霞、姚琼珊、姜冠琼等老师获得嵊州市教师素质测试一等奖,另有多人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辅导员、越乡好教师等荣誉。三、重五育,促发展,架构“善容好少年”培育德育体系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双减”政策下的“五育并举”,以“拥抱微笑·富乐成长”为德育主题,通过开展多种系列的特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五育并举集团精准把握“五育”并举理念,以德育为先,智育为本,体育为基,美育润心,劳育赋能,着力在修养品德、增长知识、增强体质、提升审美和锤炼意志上下功夫,积极创新德育形式、提升智育效能、丰富体育载体、搭建美育平台、拓宽劳动实践,让教育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生命旅程。本年度,学校荣获2024年初中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嵊州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20—2023年度嵊州市竞技体育先进集体。全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沙排项目绍兴市锦标赛及以上奖牌30多枚;全市中小学生器乐比赛获一等奖;戏曲《穆桂英挂帅》获绍兴市三等奖,美术摄影书法等类作品获获、绍兴市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学生征文活动、现场作文比赛初中组特等奖1人、金奖1人,银奖2人;2024年绍兴市嵊州市中小学生编程比赛绍三等奖4人,嵊州市二等奖4人,三等奖1人,在各个赛道均取得丰硕成果。2、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一年来,学校围绕传统节日及纪念日,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清明节扫墓活动、“品味端午传承文明”端午节、“浓情中秋传承经典”中秋活动等多个专题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至今共举办以家国情怀、越乡文化、亚运十运、欢度校庆等主题的主题活动和特色沙龙总计逾40场。厚植了家国情怀,弘扬了民族文化、丰富了校园生活。3、校本特色活动。为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全面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同时积极挖掘家长资源,开拓校本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们走进庄严肃穆的红色基地,参观日新月异的高新产业,收获金穗稻田间的丰收喜悦。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激活了城关学子们“善学勤思包容万象”的优秀品质,有效提升其时代小主人意识。4、养成教育活动。一年来,为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学校通过“流动红旗”“三项竞赛”活动,仪容仪表、垃圾分类、管制刀具及违禁物品检查、大扫除、应急疏散逃生演练、法治教育讲座等方式,多维度推进习惯养成教育的落地落实,有效提升学校卫生及人文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5、家校互联活动。学校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会,家委会,家长同台演绎等活动,让家长聚焦学校动态、关注孩子成长,更好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增强家校联动,画好家校同心圆。四、定制机,重落实,初步搭建“善育促容”学校管理系列机制。以两校区的共性建设为主体,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规范为指引,初步搭建七大“善育促容”学校管理系列机制,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月度行政例会制度,行政管理工作复盘制度,完善各线管理制度、考核细则、管理模式、管理载体的调整,凝聚学校工作合力,增强行政、教研组、年段组,各层面教师的“校本位”主人翁意识,在整个集团上下形成“包容、融合、融洽”的工作氛围;把各个层面教师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和线内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把各项任务做细做实,营造教师擅教、行政擅管、新教师擅学的终身成长、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五、优服务、促融合,推行“暖心善行”后勤服务品牌建设积极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以“教工之家”筹建的启动为契机,优化食堂等后勤服务质量,完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制度和机制,以教职工秋游研学、趣味运动会、荣休仪式等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幸福校园建设,拓展师生服务、激励、关爱平台,确保学生学得舒畅,教师教得愉悦工作氛围的营造,打造幸福剡城,暖心剡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发展的道路还存在许多挑战,如:城镇化率提升和生育高峰期带来的,大规模学校办学的挑战;老教师退休潮来临,新教师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骨干教师队伍的顺利衔接;如何更好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融合,如何认清形势,扬长避短,谋划可持续地发展等。
四、下一步打算(一)解好“校情分析”方程式,“明长知短”定方向方向是指引前进的明灯。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为了让学校工作的方向正确,我们多方论证、多次商讨,最后以辩证的视角分析校情,解得方程式的X值为4。集团的办学,目前的“燃眉之急”有4对矛盾体:第一对:归口生源的高度密集和出口数据的不够密集。城关的今天,从外围看,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度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密集度都高。但比对教研室统计的九年级出口数据,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第二对:老教师的经久不衰和新教师的青黄不接。目前,我校50周岁以上的班主任占比三分之一以上,临近退休的教师每年多达15人次左右;其中,最受家长欢迎,社会追捧度最高的,85%以上都是这批老教师。而青年教师因为一进校门时,社会认可度低而受其影响,成长不温不火,后继无力。第三对:家长们的过高期望和分配生的有限数额。城关生源的密集,除了学区房的性价比因素之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因为重视,所以期望值就高。然而,分配生制度下,框定的升学数额,家长的焦虑情绪日益高涨,衍生居高不下的投诉、信访也给学校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第四对:城关的得天独厚和城东的遗憾难处。集团内两校区,不论是内部的生源结构、管理模式、校园文化还是外围的办学生态、家校互动、社会助力,都存在一定的端差,需要进一步加强集团内两校区互动交流、增强同频共振、争取齐头并进。(二)解好“校内管理”不等式,“扬长补短”寻良策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9月2日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开办资金变更登记
相关资质认可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27年11月1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爱嵊州app 嵊州发布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