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嵊州市救助管理站

发布日期:2025-04-10 15:33
信息来源:嵊州市救助管理站
浏览次数:
单位名称嵊州市救助管理站法定代表人赵晓江
住所  嵊州市剡湖街道北直街301弄99号
开办资金(万元)64经费来源全额拨款
年初数(万元)53期末数(万元)60
宗旨和业务范围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临时性的救助管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683732395466J举办单位嵊州市民政局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嵊州市救助管理站位于嵊州市北直街301弄99号。是财政全额补助类单位,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人员编制数5人,现有在职人员3人,临时工人员1人。主要职责是:1、负责全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2、负责全市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教育、护送回家等工作。3、其他生活无着及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的救助工作。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强化站内管理。我站采取积极措施,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按照《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从受助人员入站到离站程序;从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到文明用语;从学习制度到承诺制度都做了明确规范,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体现了人性化的救助管理。(二)主动救助到位,服务功能拓展。我们走上街头主动向求助对象提供服务,设置流动救助车,组成劝导小组,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型救助。对一些职业乞讨人员,我们在劝阻、告诫、疏导的同时还对过往群众进行宣传,是官大群众认识到哪些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加大流动救助力度及宣传,提高了街头劝导救助和有针对性的有效救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增强了救助管理的工作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三)救助对象安置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是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防止救助对象再次流浪,确保救助工作取得时效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在救护流浪乞讨人员过程中常有一些无法查明地址、姓名的救助人员,我们也只是临时性的救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现在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无法找到亲人的流浪乞讨人员送往敬老院妥善安置,同时也会定期回访,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希望能得到有效信息,早日帮助他们找到亲人。(四)加强夏季和冬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每年夏季或冬季到来,按照“夏季送清凉”和“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要求,我站以车站、街道、商业繁华区域、银行自助室、医院、闲置房屋、桥梁涵洞等场所的生活无着人员集中活动区域为重点,加大巡查和救助保护力度。止2024年底,共救助生活无着人员106人次,813人天次,其中男79人,女24人,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14人,60岁以上老人9人;接收其他站护送返乡本市人员10人;跨省护送返乡18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需完善工作体制机制需完善,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作用,制度配套政策措施。
四、下一步打算(一)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作用,制度配套政策措施,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抓好救助管理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救助体系。建立救助管理工作强制报告制度,及时报告重大情况。(二)进一步完善救助站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救助对象的资料表格,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以利于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加大宣传,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加强救助信息传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等形式广泛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行动的意义,帮助人民群众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及时知悉救助措施、救助渠道、救助机构,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关心帮助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三)主动救助,共同参与。健全街头主动救助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以车站、桥梁涵洞、在建工地、废弃房屋等为重点,对流浪乞讨人员集中露宿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做好街头流动救助和现场劝导救助,尤其要做好流浪老年人、未成年人、为重病人和智障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和救治工作。同时广泛动员深灰力量参与记住,鼓励发动环卫职工、公交出租司机、安保人员等热心群众、志愿者、社会工作机构和公益慈善参与救助服务,通过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群防群助的救助服务网络,让他们感受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11月7日提交了法人变更。
相关资质认可无。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无。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无。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爱嵊州app 嵊州发布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