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败,核心在人,关键在党。”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从严从实、管党治党,全面筑牢事业发展坚强保障”的工作部署,这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种发展智慧。
筑牢信仰之基,是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市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强调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这绝非形式主义的政治表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没有坚定信仰的干部队伍,就如同无舵之舟。强调“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正是要避免“思想溃坝”的风险。主流思想舆论的壮大也不仅仅是宣传问题,而是为社会提供价值坐标和精神导航。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市开展“全域党建提标年”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品牌,体现了对基层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从村社组织换届到小区业委会组建,从美丽乡村片区党建到新就业群体党建,这些措施直指基层治理的痛点和盲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减负与履职清单并行不悖,既避免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又防止了减负变成减责的误区。当党组织在商圈楼宇、产业链条中生根发芽时,党的政治优势就自然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干部队伍执行力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变量。我市坚持把“三看”“三破”“三到”标准贯穿干部选任始终,还推出各种激励机制,直指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如何让有为者有位、让无为者让位。“澄清正名、严查诬告”的组合拳尤为珍贵,它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容错空间和纠错机制。历史经验表明,过于严苛的问责会导致干部“躺平”,而过于宽松又会滋生不作为。在“严管”与“厚爱”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平衡恰是提升执行力的制度密码。
清廉建设看似是约束,实则是解放。我市健全完善风腐同查同治机制,强化“纪巡审”贯通协同,打造公权力大数据监督体系,这些创新举措将反腐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打造“浙里剡管”大数据监督成为省级样板,让技术赋能为清廉建设插上了翅膀。清廉文化建设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政治生态——当“亲”“清”政商关系成为共识,企业就不必为“关系”所累,干部也不必为“围猎”所困。这种生态一旦形成,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红利。
从政治建设到基层治理,从干部激励到权力约束,我市的管党治党体制已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个体系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党建与发展并列,而是让党建成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当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攻坚克难的“先锋队”,党建优势就会自然转化为发展胜势。实践已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不是远离经济工作的“平行线”,而是贯穿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唯有筑牢这“四梁八柱”,事业发展的大厦才能风雨不动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