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阅读辅助
关怀版
嵊州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5196F/2020-96968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发布机构: 生态环境分局 公开日期: 2020-02-26 15:17:13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0- 02- 26 15: 17
信息来源: 生态环境分局
浏览次数: 19
分享: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绍兴生态环境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全力抓好中央和省级督察问题整改,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三服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1-10月,PM2.5平均值为34微克/立方米,AQI指数优良率91.4%;15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中,Ⅰ类水质1个、Ⅱ类水质10个、Ⅲ类水质4个;11个乡镇饮用水断面中Ⅰ类水质7个、Ⅱ类水质4个。南山湖饮用水源主要水质指标继续保持优良,达标率为100%。

一、今年以来工作情况

1.全力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始终把做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和最有力的措施抓整改、抓落实。较好坚持了每月现场核查、每月进度通报、后续整改专项考核三项工作制度,累计开展后续督查566人次,检查企业290家次,形成督查专报17期,下发督办单99份,通报问题105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187件信访交办件已基本整改到位,“案结事了”;3项牵头整改任务完成2项,6项配合整改任务完成2项,其余基本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全力做好省级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本轮省级督察共交办我市信访件24件、反馈具体问题17个,比2017年第一轮中央督察信访交办件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绍兴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五。目前24件信访件已整改到位23件,17个具体问题已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整改完成1件,其余16件正在加快整改。

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积极组织开展“蓝天保卫”“碧水斩污”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对群众投诉较为集中的区域企业开展“零点突击”行动。1-10月,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15人次,检查企853家次;立案家数86家,罚款650余万元,其中自动监测超标预警立案查处2起,移送公安5起,其中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起15人。共受理环境信访投诉780件,同比减少28.31%。

2.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蓝天保卫战。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进位专项行动,印发《嵊州市空气质量达标进位专项行动方案》,制定《嵊州市空气质量达标进位重点区域管控方案》,出台《嵊州市空气质量达标进位工作考核评分细则》,划定两个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环保大楼站和丽湖小区站)周边3公里为重点区域,抽调相关部门精干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实行实体化运作,每天对空气质量重点管控区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责任单位落实限期整改措施。4月份以来,市政府下发函告单1份,蓝天办下发督办单38份,共涉及问题点位92个,目前均已按要求整改到位。开展乡镇(街道)月度空气质量排名通报并在市级媒体公布,对连续两个月排名末位的启动约谈程序。乡镇(街道)、有关部门空气质量达标进位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达标进位工作完成情况与属地街道实施捆绑考核。

打出治气“组合拳”,组织城市扬尘、餐饮油烟、工业废气、柴油货车等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城区扬尘治理,全面落实施工工地“七个100%”,主要道路重点路段晴天开展机械化清扫和不间断洒水作业,重点区域主要道路采用雾炮车进行喷洒降尘。开展全市5000㎡以上建筑工地空气质量每月排名并在市级媒体公布,对连续2次排名末3位的,采取约谈、曝光、停工等措施,截至目前,建设局已对15个工地负责人进行了约谈,11个工地实施停工整改。积极推进道路施工扬尘治理,健全完善裸土覆盖、湿法作业和出入车辆清洗等各项抑尘措施。督促餐饮单位规范油烟治理设施清洗维护,在夜间高峰时段对越秀路餐饮单位开展油烟排放检测,倒逼餐饮单位规范经营管理。开展涉气企业废气排放专项监察行动,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深入摸排区域大气污染源和废气排放口,建立涉气排放企业清单,对涉气企业开展有组织、无组织废气排放检测,超标排放的一律立案查处。全面推进19家重点行业企业的VOCs深度治理,开展垃圾填埋场、昂利康制药等4家单位的臭气异味治理工作,在去年已完成的76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排查工作,加大清理整顿力度,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每周2次开展柴油货车尾气排放联合执法行动。加快“12+1”行业整治,已完成工业园区和塑料粒子、玻璃丝、印染、化工、喷水织机等整治任务,机械(铁)铸造、家具、喷塑电泳、电镀、硅藻土、造纸、电机等行业加快推进整治,首批布局建设的11个小微企业园区已完成开发区天乐、城南新区智创等2个小微企业园建设。进一步强化烟花爆竹“双禁”管控,将烟花爆竹“双禁”范围扩大至我市城区四个街道全域及所有集镇建成区、乡政府驻地村。开展锅炉和燃煤设施大排查,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生物质锅炉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推进全市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积极查处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以建成区为重点,全面铺开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为下一步非道机械区域管控打下基础。通过经济补偿、限制使用、超标排放监管等措施,积极推进老旧营运柴油车淘汰,今年任务180辆目前已淘汰24辆。

加强能力建设,苏玛罐自动采样系统、气溶胶激光雷达和高空瞭望系统建设项目已投入试运行,实验室VOCs监测设备正在安装,黑烟电子抓拍系统已完成招标,正在确定安装点位。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利用工地在线监测设施、激光雷达扫描、高位视频监控、道路固定点位尾气监测等科技手段,实行24小时无死角监控。

强化执法监管,蓝天办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攻坚,切实加大涉气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截至目前,建设局共下发施工企业整改通知书111份,立案查处4起。综合执法局共查处违规车队62个、违规渣土运输车辆300余辆,现场整改140起、下发责令限改通知书135份、立案查处143起;对1680余家餐饮店进行排查摸底,发放并填写油烟净化装置清洗记录卡400余份,发现问题商家280家,责令限期安装油烟净化器275余家,处置餐饮油烟信访举报件164件;处置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及露天烧烤共160起,立案查处5起。生态环境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015人次,检查涉气企业631家次,下发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48份,依法作出行政处罚9起,移送公安1起。联合交警部门开展柴油货车路检执法行动66人次,查处尾气超标车辆11辆。

二是碧水保卫战。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成立“碧水联盟”,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城南新区(三江街道)C区、高新园区(三界镇)启动区、开发区(浦口街道)雅戈尔区块共投资2000万元全面推进园区及工业企业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完善长效运维管理机制,确保园区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嵊州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方案》,计划年底前对全市395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一次全指标检测,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已完成32个200吨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其中26个已设立警示及界标标志;有序推进15个乡镇集中式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完成南山水库饮用水源地生物毒性在线监测系统和张岙、马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开展各类水质监测工作,截止目前已检测各类水样1155个。

三是净土保卫战。制定土壤污染防治2019年工作计划,加大《土壤法》宣传,分发土壤污染防治法读本200余册。与污普数据进行比对核实,确定增补16家企业进行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全部录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完成2019年涉土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修订,完成7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自主监测。加强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土地规划对接,严防疑似污染地块未经调查直接开发利用。重新核定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情况。

四是固废清零战。制定清废行动2019年工作计划,推动仙岩造纸行业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目前已有3家造纸企业新上清洗分类设施,工业固废减量率达30%以上。完成14家化工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检查和整改。推进重点危废产生企业危废规范化核查,核查产废企业7家,督促企业自主核查10家,合格率100%。推进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已制定试点方案,确定试点企业,正在加快建设。推进固废处理能力建设,垃圾焚烧项目争取在年底前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污泥焚烧二期项目已完成立项、征地等工作,争取尽快实质性动建。

3.协调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加快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责任单位等内容,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技术评估单位招标。市政协专题协商创建工作,赴天台市考察调研,学习创建经验和好的做法。召开相关责任部门协调会议,统筹推进创建工作,特别是对存在短板的指标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强环评审批管理,优化办事流程,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主动上门、“中介服务跑”等新方式,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共梳理办事主事项35个,包括许可类5个、公共服务类12个、奖励和确认各1个、其他类16个,事项颗粒化子项目50个,切实提高行政审批质量和效率。建立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联动机制,1—10月,共审批项目279个,其中报告书11个、报告表248个;“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区域降级环评登记表20个。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制,全市共实现登记表备案250个。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出台《嵊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方案》。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三线一单”编制,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共划定综合管控单元33个,其中优先管控单元15个,面积747.21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41.76%;重点管控单元17个,面积220.92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12.35%;一般管控单元1个,面积821.0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45.89%。

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全面落实环境质量向同级人大报告制度,2017年开始每年向市人大报告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各乡镇向同级人大报告。认真落实生态环境质量年度新闻发布会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汤浦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资金由原来1000万元提高到7900万元,其中嵊州市补偿资金由38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今年对石璜镇领导进行了离任审计。完善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一证式”固定点源排污管理体系,完成水处理、乳制品等行业共7家企业国家版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完成政府储备量交易25笔共634.79万元,完成企业间交易12笔共120万元,征收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360余万元。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嵊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大气重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等分类应急预案,今年已开展4次应急演练。

推进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积极推进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各项工作,持续对普查表进行修改完善,与环统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全面提高数据质量。截至目前,已按要求完成企业经纬度比对、关闭企业核实、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普查对象查漏补缺、数据会审等工作,经审核和修改后已上传国家专网并通过质量核查。

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加强传统纸媒和微信、微博公众号推送力度,开展生物多样性、“6.5”世界环境日、“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公益行和环保设施开放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制作“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公益宣传片在网络媒体、户外显示屏滚动播放。开设环保课堂,在黄泽镇、高新园区和开发区开展“法治大讲堂”环保知识培训,在逸夫小学开展“五水共治”讲座。加大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言献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做法在《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有效整合乡镇(街道)生态环境工作资源,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完成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局队合一”体制,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职能,增加事业编制10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存在问题

1.整体生态环境工作还存在短板。我市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低小散”企业量多面广,且部分区域村企混杂、涉气投诉集中问题较为突出,环境监管难度大。两个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丽湖小区站点附近建筑工地众多,环保大楼站点周边餐饮小吃店密布,要实现绍兴市空气质量达标进位专项行动下达的PM2.5年均值33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任务重、压力大。甘霖镇、长乐镇、石璜镇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置能力不足、运维管理不到位,出现满溢及超标排放现象。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活污水收集不全,导致开发区黄塘渠、陈塘渠水质反弹。

2.环保督察整改还需继续努力。中央环保督察牵头整改问题中垃圾焚烧项目进度滞后,已多次被省、绍兴市点名批评,目前虽已集中力量全速推进,但年底前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压力依然非常大。省级环保督察还有1件信访交办件和16个具体问题没有报结,要严格按照专项整改方案加快整改。举一反三问题中行业整治不到位,机械(铁)铸造、家具、喷塑电泳、电镀、硅藻土、造纸、电机等行业尚未完成,同时完成整治的行业还存在整治不到位、关停不彻底的现象。

3.大生态环境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生态环境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尚未真正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责任体系尚未真正到位,部门之间、部门和乡镇(街道)之间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治气工作中,虽然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批示、多次现场核查、多次开会部署,也建立了交办督办机制,但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还不够明显,特别是进入秋冬季以后,城区的房地产工地、市政改造工地、道路施工工地扬尘较多,城郊结合部秸秆焚烧遍地开花,主要还是由于相关责任部门和属地乡镇(街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工作措施还不够实。

三、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强污染防治,加强审批服务,加强执法倒逼,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市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功能区达标率100%。2020年的工作思路具体如下:

1.持续发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挥美丽办统筹职能,牵头做好创建工作,分解落实责任,整理创建材料,年初上报申请资料,争取上半年通过省美丽办核查、下半年获得命名,同步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全面推行县乡两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5月份前完成生态环境状况报告。投资1.12亿元实施南山水库、小舜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项目,确保全年生态环保投资增长符合上级要求。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生态红线勘界定标工作。集中组织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和浙江生态日系列宣传活动,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达到上级考核要求。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发挥蓝天办、治水办等牵头抓总作用,压实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形成水气土废治理 “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根据上级要求,加快完成水、气、噪声等监测设施硬件建设。

治水方面,完成《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年度目标任务,15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11个乡镇饮用水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南山湖饮用水源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100%。继续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完成除四个街道外的其他工业园区创建。抓好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推进曹娥江上下游水环境生态补偿,开展汤浦水库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生活服务设施排查整治,完成南山水库优质水源安全评估。继续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完成395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界标和警示牌设置、水质监测及环境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并积极推进15个乡镇集中式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

治气方面,继续打好治气“组合拳”,统筹推进城市扬尘、餐饮油烟、工业废气、柴油货车尾气等专项治理行动,突出2×3公里重点管控区域严控严管工作,力争空气质量达标进位。开展每天24小时全天候自动监测,加强空气质量源解析。利用黑烟抓拍系统加强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开展非道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推进国三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加强对乡镇(街道)空气质量考核并按月进行排名通报,实行重点建筑工地排名通报。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继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强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

清废净土方面,全面落实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各项工作任务。开展工业固废专项整治,督促重点产废企业自主检测,督促企业抓紧开展省固废平台的填报工作,持续做好环兴污泥等重点企业的问题整改和监管,年度固废规范化考核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推进垃圾焚烧、污泥焚烧二期及耀达、顺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规范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项目运行,加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处置全过程监管。继续加大《土壤法》宣传,发布嵊州市土壤污染防治2020年工作计划。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动态更新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污染地块(疑似污染地块)监管。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对账销号”。督促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年度土壤环境自行监测。

行业整治方面,加强印染、化工等已完成整治行业的监管,会同属地督促电镀行业兼并重组企业图锐涂装公司加快建设,力争在2020年年底前建成投运。

2.依法行政,打造最严执法城市

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制定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项整改方案,坚持每月现场核查、每月进度通报、后续整改专项考核三项工作制度,深化“领导包干、组团服务”模式,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交办件和具体问题整改进行后督查,确保整改工作按时序推进,杜绝“一刀切”方式整改,有效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信访问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工作整体提升。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以打造生态环境执法最严城市为载体,集中力量开展“蓝天保卫”“碧水斩污”“清废净土”等专项执法行动,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查处任务。严格落实后督查与黑名单制度。

开展执法大练兵。根据省、市安排积极派出骨干执法人员参加执法大练兵一系列活动,例如交叉执法检查等,大案要案由骨干执法人员领头办,提高骨干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争取在全国执法大练兵中取得佳绩。

3.深化改革,打造健康营商环境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保责任报告等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强化排污者责任。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规范排污权交易,完成上级下达的国家版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梳理在办的生态环境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优化办事时限,深化服务内容,推进环境影响登记表网上备案,实行容缺受理,不断扩大“最多跑一次”和“零上门”事项办理范围。深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清单式管理。继续开展“三服务”活动,根据市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以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以生态环境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环保铁军,以优良作风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保障。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