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5014B/2020-87259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市商务局 | 公开日期: | 2020-02-28 09:40:32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建设“三个年”工作思路,以“扩内需、稳外贸、调结构、促发展”为重点,求真务实,创新工作,攻坚克难,商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全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内贸指标好于同期。全年我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5%,较去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其中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3.5%;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4.7%;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4.8%;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8.1%。除批发业外,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8.9、3.7、2.1个百分点。
2.外贸指标方面。全年全市进出口85.97亿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82.63亿元,同比下降25.0%;进口3.34亿元,同比下降23.4%。
3.电商指标进展良好。全年网络零售额129.91亿元,同比增长22.0%,总量绍兴排名第二。
(二)所做主要工作
1.加快商贸流通发展。一是服务业工作争先进位。我市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排位再进一位,位列全省Ⅱ类地区第13位,绍兴市第2位。我市被评为绍兴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优秀单位。二是争创省级试点。厨具产业集群融合试点入选省首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名单,为绍兴市唯一入选县(市)区。三是搭建促消平台引导消费。紧紧围绕“消费促进月”活动主题,引导大型商超因地制宜开展促消费活动,增加商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市场消费。引导企业参展参会,全年共组织各类展会活动14次。四是着力抓好行业整治。积极开展“文明商超”满意度测评活动,引导商超评优竞先。搞好二手车划行归市整治工作和物资再生公司处置工作。
2.扩大嵊州小吃影响。一是实现文旅融合。今年4月,举办首届中国嵊州小吃文化旅游节,被省商务厅列入浙江省重点消费促进活动,全省仅有3个县市列入活动目录。小吃节期间,为竹编、根雕、戏剧服装等非遗传承人设置展位,并安排越剧快闪、越音漂流等活动,在丰富小吃节文化内涵的同时,打响嵊州文旅品牌。二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探索以小吃为媒促进中欧人文经贸交流的开放之路,积极促成中欧协会与嵊州市的合作关系,我市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与该单位合作的县级市。省餐饮协会授予我市“浙江省小吃文化示范县(市)”称号,市小吃协会成为浙江省餐饮文化研究院唯一一个县级地方小吃副会长单位。三是不断扩大知名度。借助新华社的宣传资源,与新华网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市成为浙江省内首个与新华网合作的县级市。《浙江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播放嵊州小吃发展新闻,刷新同一主题播放篇幅的历史。
3.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应对贸易摩擦。建立“四色”清单,推进“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动态监测重点企业情况。二是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共组织304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176次,其中抱团参展4次,新拓展市场4个,在第十六届东盟博览会开辟集成厨电专区集中展示推介,在第十二届电机厨具展设立国际展区。中国(嵊州)电机厨具展览会暨高新技术交易会获“浙江省十大绿色品牌会展”称号。三是提升外贸环境。发挥联动机制,开展法律服务和业务指导,全年开展专题培训2次。指导机械行业协会在越南设立营销服务中心,对我市优势产品进行集中推介。帮助浙江盛泰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通过AEO认证,帮助亿田、万事兴、普田电器成功争创126届广交会“两创”展位。
4.助推电子商务发展。一是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全国唯一农村电商独角兽企业汇通达浙江总部落户嵊州,浙江子公司纳入我市社零统计库。利用汇通达等龙头电商企业技术资源,建设乡村新零售店20家。二是产业电商创新模式。先后举办嵊州厨具天猫产业带启动会、全国首场京东“厂直优品”计划推介会,有效解决厨具企业线上渠道需求,开展厨具企业“上天猫”20家,天猫“双十一”集成灶销售榜单前十名中我市占据五席。三是电商基础不断夯实。搭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与教育院校、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等共建培训课堂5个,全年普及电商知识1000余人,全年培养各类电商人才近300人。
二、2020年主要工作举措
(一)加大力度,助推商贸流通业平稳增长
1.完善城乡消费业态。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重点建设绍兴市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推动智慧化商街建设,丰富体验型商业业态。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
2.促进消费服务升级。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推动信息消费、绿色消费领域的产品供给。繁荣“夜间”经济,推出1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鼓励主要商场延长营业时间,在店庆日、节假日期间开展晚间促销活动。
3.做好服务业发展工作。全力做好省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做好税源经济引进企业培育工作。全面开展服务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推进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商贸项目建设。
(二)三化发展,促进嵊州小吃提档升级
1.强化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完善嵊州小吃门店食品制作、服务规范和管理标准,制订生产企业的包装标准、质量标准和规范化工艺流程等,以标准化促进生产规范化。加强统标管理,做好嵊州小吃品牌管理、嵊州小吃集体商标注册及小吃产业发展服务。通过优化百度词条、宣传片、产品画册等方式,推广使用“嵊州小吃”标准语系。
2.实施品牌化运作。打造“名店、名品、名企、名街、名节(会)”,进一步打响“嵊州小吃”知名度和影响力。选树一批顾客认可度高、经营效益好的特色店、示范店,开发推广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食品,支持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积极打造提升2条集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小吃美食示范街区(集聚区),持续办好“中国嵊州小吃文化旅游节”,探索建立小吃海外推广平台。
3.推进产业化发展。采取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形式,探索公司连锁经营模式。引导小吃企业加强网上营销、在线订餐、电子支付等电子商务应用,推动餐饮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小吃与厨具、竹编、仿古家具等传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三)培育优势,充分挖掘外贸出口增长潜力
1.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密切关注中美贸易摩擦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外贸预警点、监测点以及出口订单管理系统等平台的综合功能,及时做好外贸运行预判和贸易摩擦应对,动态监管四色预警清单企业,有效防止和缓解贸易风险。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重点展会,利用广交会开辟港澳市场。
2.挖掘外贸企业内生动力。加强外贸主体培育,鼓励已备案的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实现外贸主体培育提质增效。力促外贸回流,加强调研走访,排摸贸易回归对象,强化贸易回归重点项目跟踪服务,鼓励在外地有出口的重点嵊商企业贸易回归。推进外贸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加强出口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集成厨电批量出口。
3.优化外贸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外贸竞赛活动,着力推动外贸主体的培育、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发展环境的提升,促进外贸稳健增长。结合“三服务”活动,不断优化完善服务企业联盟的各项联企帮扶服务机制,为更多小微企业出口提供服务支持,降低中小企业出口成本,带动中小企业扩大出口。深化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优势。
(四)与时俱进,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发展
1.夯实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加强与汇通达合作,重点构建农业智能产销体系和电商服务体系,整合乡村资源建设有实绩、有形象的乡村新零售店20家以上。推动乡村电商块状载体建设,争创电商专业村5个、农村电商平台1家、互联网产业基地1家。推进优森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集聚各类小农电商、微商等,联合农批物流中心建设网上批发市场。
2.创新服务业电商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市服务业电商发展,鼓励新零售、新业态应用,促进传统商圈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创意中心、商品和服务设计定制中心、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型,积极打造智慧商圈1个以上。
3.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强与全球各地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合作,支持工业企业开拓海外零售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东南亚LAZADA),在中美贸易背景下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云电商做好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提升实效。积极开展花木城、文创园等专业市场网上建设,打通线上线下,促进数字商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