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3306830025852763/2021-101587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开发区 | 公开日期: | 2021-12-23 09:44:53 |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四个嵊州”、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发展之路的开局之年。展望“十四五”:开发区将围绕成功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目标,奋力推进六大“千百亿”工程,即“五年实现产值超千亿、税收超百亿,项目招引超千亿、年投资超百亿,打造1个万亩千亿平台、一批超百亿园区,培育1个千亿产业集群、一批超百亿企业,扶强1个超千亿市值上市板块、一批超百亿市值上市企业,形成1个千亿商圈、超百亿年消费。”全方位推进“创在开发区”、“投在开发区”、“住在开发区”、“玩在开发区”、“学在开发区”、“医在开发区”这“六位一体”建设,着力在平台提升、协同发展、产业升级、产城融合、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成为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标杆区、融入长三角协同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科产城融合样板区、营商环境最优区”,力争工业经济体量占全市比重每年提升3个百分点,五年提升15个百分点,达到80%以上,以“重要窗口”的“窗口”担当,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四个嵊州”、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发展之路贡献开发区最强力量。聚焦2021年:开发区将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四个嵊州”“六个重塑”,以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为统揽,聚焦三大主业,奋战“六个聚力”,全方位推进六大“千百亿”工程、“六位一体”建设,确保工业经济体量占全市比重稳步提升,力争达到68%以上,省级排名持续进位,力争全省前五,为我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县域之路贡献开发区应有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一、聚力产业迭代升级,打造大通道大湾区建设集群智造新高地
坚持“工业强区”的理念不动摇,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第一个“千百亿”工程,通过5年努力,实现产值超千亿、税收超百亿,奋力打造千亿开发区。
1.突出创新引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全力构建以艇湖科技城为核心,科创平台、高校及企业研究院竞相发展的创新格局,通过5年努力,招引设立5个创投基金,建设5个科创平台项目,孵化20个科创项目,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授权100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院士工作站、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有新突破,高质量实现“创在开发区”。其中2021年,高标准完成艇湖科技城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推进漕河泾“飞地”产业园、双创大楼建设,集聚创新型企业总部,积极招引布局高校研究院,努力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研究院建设上取得突破,打造全市“创新绿核”。全面提升科创中心、北航投众创空间,推进厨具创新服务综合体和真丝·领带服务综合体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确保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80%以上,重点推进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进一步优化人才招引激励机制,推进乡贤、人才、劳务三大回归2.0版,坚持把人才对教育、医疗、金融的实际需求摆在首要位置,营造好招才引智的良好环境,打造我市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2.聚焦数字赋能。围绕浦口、城北、三江三大片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构建“大企智能化、中企轻量化、小企批量化”的数字产业格局,巩固和深化高端智能厨电“链长制”省级试点成果,高标准开展第二轮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有序淘汰低效用地企业,腾笼换鸟土地500亩以上,大力推进凤凰计划、双鹰行动、小升规,聚焦第二个“千百亿”工程,通过5年努力,扶强1个超千亿市值的上市企业板块,上市企业突破20家,形成一批超百亿市值的上市企业,不断壮大资本市场“开发区板块”。其中,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2家、培育上市后备力量10家以上。聚焦第三个“千百亿”工程,通过5年努力,形成一批规上工业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其中2021年,力争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纳税1亿元以上企业实现新突破,规上企业30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
3.着力招大引强。坚持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组建4个“一把手”招商团队,加大奔跑力度,重点突出乡贤、产业、区位三大优势,健全招商资源项目库,开展精准招商,提升招商实效。一是乡贤回归抓招商。进一步挖潜各类乡贤资源,重点发挥在外企业家、科研院所乡贤的力量,带项目回家投资兴业,持续扩大乡贤招商的成果。二是产业龙头抓招商。重点围绕“3+4”产业集群持续招引一批细分领域的链主企业和龙头项目,聚焦已落户的数字5G龙头项目,进一步招引创世纪、普耀光电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打造5G产业链生态。三是区位凸显抓招商。牢牢把握高铁时代到来区位凸显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加快漕河泾开发区嵊州分区、嵊新奉特别合作区建设,有效承接苏沪杭甬优质溢出和转移产业项目。聚焦第四个“千百亿”工程,通过5年努力,力争招引落户项目总投资累计超1000亿,到2025年底实现年投资超100亿,高质量实现“投在开发区”。其中,2021年,实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签约20个、动工20个、投产20个,新增10-20亿元项目3个,20-50亿元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力争实到外资5200万美元,实到市外境内资金33亿元。
4.狠抓项目建设。坚持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有效投资增长15%以上。一是紧抓项目前期。聚焦项目谋划、项目立项审批等关键环节一抓到底,建立健全艇湖科技城、镇海中学分校等项目推进机制,科学谋划交通、教育、供电、水利等配套设施项目5只以上,推动生产、生活、生态配套全面升级。二是紧盯项目进度。完善三色牌督查机制,全力推进15只总投资43.72亿元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1.02亿元以上,其中,浦东二路延伸段、综合供能站、西一西二路完工,仙湖幼儿园北侧道路市政工程完成拆迁,艇湖产业园基础设施EPC项目完成20%,双创大楼完成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完成50%,第二人民医院完成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完成30%。三是服务项目建设。持续做好企业服务工作,精准破难,全力推进15只总投资317.35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23.88亿元以上,全力保障长鸿高科、金达视讯、东山精密、贝达药业、来益生物等产业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二、聚力“四港”枢纽建设,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
坚持“交通强区”的理念不动摇,大力推进开发区联海、联陆、联空“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建设,更大范围实现要素联动,推动开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接轨大交通网络建设。到2025年,全面建成接轨“306090长三角通勤网”“123快货物流圈”的交通网络,接轨“七纵七横”路网建设,积极推进开发区至高铁新城快速通道及有轨电车线路、奉化至桐庐公路(省道310)开发区段和艇湖新兴产业园EPC基础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畅通浦口与高铁新城、与老城区的路网,积极谋划沿山大通道、一景路延东伸段的建设,进一步打通断头路、打造好毛细血管,疏通交通堵点,形成内畅外联的交通路网。大力推进浦口港(屠家埠)、开发区直升机起降点等项目建设,补齐港航水运短板,重点推进建成开发区港口+产业+物流综合作业区,着力发展开发区大宗货物江海联运物流板块建设,成为“四港”联动的综合交通枢纽区。
2.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与长三角区域节点城市形成快速互联互通,形成开放的要素承接网络。发挥开发区交通区位和土地空间优势,承接沪杭甬高端产业企业和人才、技术、资金要素的溢出;依托上海、杭州等国际化窗口,积极深化与上海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对接合作,推动成立漕河泾开发区嵊州分区,嵊新奉特别合作区,承接沪杭甬优质溢出产业项目。
3.畅通投资消费内循环。加快补齐浦口、城北、三江在基础设施、污水零直排、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等领域的短板,上马一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力争到2025年底,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00亿元以上。聚焦第五个“千百亿”工程,实施消费平台构建行动,大力推进浦口、三江商业板块建设,差异化推进商业综合体招引,加快推进唐诗之城、开元名都大酒店、浦口城市客厅、月湖公园商业板块建成投产,通过5年努力,新增3个商业综合体,形成1个千亿规模市场的商圈,常住人口年消费超百亿,推动商贸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聚力平台开放合作,打造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建设的新标杆
“多规合一”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优化“一园一业”产业布局,提升园区承载力,聚焦第六个“千百亿”工程,通过5年努力,着力打造1个省级万亩千亿平台,一批规上工业产值超百亿的产业园。
1.5G“万亩千亿”产业园。围绕打造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通过10年努力,培育1个数字5G千亿产业集群为目标,完成5G产业规划编制,精心筹备中国•嵊州“5G+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成立5G产业创投基金联盟,打造5G生态圈。全力推进晶越半导体、东开光电、5G基站配套项目建设,全产业链构建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LED模组、5G基站为核心的数字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300亿元。
2.艇湖新兴产业园。围绕打造首位度最高的科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实施园区规划,加快双创大楼、第二人民医院、能源站、基础设施EPC项目建设,推动优质中学教育项目落地建设,完成艇湖东路、九路、官俞路等路网建设,科学布局地下管网,完成园区城中村拆迁,完善5G通信网络,推进5G智慧灯杆、排涝站、防洪堤坝与景观工程建设。重点瞄准M0工业、总部型经济、绿色经济等高新业态进行产业布局,推进中国唐诗之城、金达视讯等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
3.生命健康产业园。围绕打造百亿生命健康产业园,制定并实施安全整治提升改造方案,大力开展非化工医药行业整治,以大面积低效用地厂房腾笼换鸟为突破,以点带面、连片整治提升。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快长鸿生物、贝达药业、来益生物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00亿元。
4.智能厨具产业园。围绕打造“中国智能厨房”,加快推进亿田、帅丰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支持厨具产业链企业腾笼换鸟产业园低效用地,积极引导上市企业资本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领厨具产业向智能厨房转型,并梯队培育森歌等一批上市后备力量,力争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50亿元。
5.承甬产业园。围绕打造承载力最强的绍甬合作先行区,积极承接宁波优质溢出产业的转移,加快旭昌昇、海威汽车、定阳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兴材料等产业,力争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亿元。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积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招引先进智能制造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老板电器、迪贝电气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50亿元。
7.领尚小镇。围绕打造“中国丝高地”,以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为引领,全产业链培育,加快形成丝绸全产业链集群,加强同中丝集团等央企的交流合作,建设茧丝绸网上交易中心,力争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
四、聚力城市能级跃升,打造“科产城”融合发展生态宜居新城
围绕科产城融合的短板,大力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三生融合”环境,全力推进“三个开发区”建设。
1.建设品质开发区。通过5年努力,招引20个商住项目,新建一个五星级酒店,2个四星级酒店,打造一批特色酒店以及星级民宿,持续推进浦口、城北、三江的城市改造更新,高质量实现“住在开发区”。其中2021年,完成艇湖、无底井区块的城中村改造,以及昆仑燃气站搬迁安置及区块的商住开发建设,力争年商住土地出让500亩以上。推进污水零直排等城市有机更新,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和功能。
2.建设魅力开发区。聚焦山水人文融合,通过5年努力,打造1个5A级景区,2个公园,3个博物馆,4条精品游玩线路,高质量实现“玩在开发区”。其中2021年,大力推进艇湖新兴产业园建设,以大疏大密的建筑形态,融入绿水青山之间,打造亲水景观带,推动还水于民、还绿于民;推进中国唐诗之城建设,谋划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浙东唐诗之路水上游线,提升串联沿线景观景点,再现“唐朝诗人网红打卡地”,打造5A级景区。以浦口马寅初故居为核心,建设马寅初纪念馆、马寅初广场,围绕清廉文化、马老精神传承进行系统性开发宣传,打造月湖公园生态圈。规划建设领带、厨具等特色产业文化博物馆,推进文创园主题馆建设,传承传统工艺文化。
3.建设幸福开发区。通过5年努力,引进1所高校,2所名校分校,新建、扩建10所中小学幼儿园,切实解决就学难的问题,保障“新嵊州市民”就学,高质量实现“学在开发区”。其中,2021年,重点推进马寅初小学、莲塘小学的提升扩建、西港中小学建设项目、艇湖中学项目建设。通过5年努力,创建1所三甲医院,新建1所综合型医院和1个疾控中心,引进一批专科和养老医疗机构,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防疫水平,打造健康开发区,高质量实现“医在开发区”。其中,2021年,重点推进第二人民医院及疾控中心项目建设。切实解决生活配套短板,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五、聚力改革系统集成,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营商环境示范区
1.深化投融资环境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全面打好营商环境系列组合拳,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积极吸取先进地区在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经验,制定并实施《嵊州经济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1》计划,更好地推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绿色融资通道等措施,打好 “标准地”、承诺制、代办服务等改革组合拳,确保在开发区实现更加高效的行政投资审批服务。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持续壮大产业引导基金,拉动更多金融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平台建设与民生事业。
2.深化土地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行工业标准地改革,实现简化、优化、标准化供地程序。消化清理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腾笼换鸟”低效用地500亩以上,商业出让土地500亩以上,工业土地出让500亩以上。
3.深化平台实体化运作。推动开投向产投转变,设立产业创投基金,参与拟上市企业股改、项目产业化建设,加速IPO上市进程,实现资本化运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综合供能站、砂石资源经营,改善和丰富平台公司经营性收入结构,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和偿债能力;扩大新增融资,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保障资金链顺畅;酝酿规划实质性转型市场化运作,降低运营成本。
六、聚力干事创业有为,打造全省“重要窗口”的“窗口”新样板
坚持党建引领,巩固和深化绍兴巡察整改成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为推进开发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筑牢政治信仰。持续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升开发区人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筑牢制度基石。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理清新的体制机制运转中的堵点、难点、薄弱点,形成“三张”清单,建章立制抓好整改,确保内部运转顺畅、高效。建立健全争先创优“赛马”机制,畅通“能上能下”渠道,进一步营造“见红旗就抗、见第一就争”的干事创业氛围。
3.筑牢战斗堡垒。定期开展招商选资大讲堂、专业知识讲座,广泛对外跨界交流、挂职锻炼,拓宽知识面,提高干部队伍业务水平和素质;打通高层次人才引流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鼓励中青年干部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提高能力水平。
4.筑牢廉政防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上下畅通、有令必行的责任传导机制,全力破除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营造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