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阅读辅助
关怀版
嵊州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50819/2021-101052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科教综合类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公开日期: 2021-03-16 10:10:00

嵊州市科技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1- 03- 16 10: 10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19
分享: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手硬两战赢”总体部署,对表对标“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相关创新指标完成良好。本年度,我市位列全国创新强县(市、区)第36位;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获高兴夫副省长批示点赞;嵊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评2019 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局领导班子被评为嵊州市“‘五强’好班子”。

1.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任务。科创中心、北航投星空众创共减免退还驻企房租近30万元;落实疫情期间创新券抵用额度从50%提高到100%政策;应急立项疫情防控应急项目6项;组织政策兑现专班,快速兑现2019 年度科技政策奖励资金3000多万元。

2.科技创新指标稳健增长。上一年度,全社会R&D14.94亿元,占GDP2.54%,同比增长18.6%,高于全省15.4%的平均增幅,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12%,居全省第4位,绍兴市第2位。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44亿元,增速6.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3%;规上新产品产值率51.2%。

3.创新主体队伍进一步壮大。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其中新认定44家,重新认定21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目前,我市每千家企业中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6.62家,居全省第9位;每千家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新增3.28家,居全省第8位。

4.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实施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230项;列入科技部重点专项1项,绍兴“揭榜挂帅”项目揭榜1项;省科技特派员合作项目1项。申报待批包括巴贝“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在内的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16项。

5.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组织参加各类科技合作对接活动17次,其中人才招商活动4次;组织企业与大院名校科技合作项目20项,完成厨电产业技术攻关22项,科创中心落户能动性强、产业匹配度高的科技(人才)项目17项。实现技术交易额8亿元,同比增长80.6%;省科技成果拍卖项目5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18项。引育国家、省引才计划人才各1人,入围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答辩 1 家,入选省“海外工程师”1名,新引育绍兴“海内外人才计划”人才(团队)9人;柔性引进外国专家45名。

5.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增强。陌桑高科“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授牌启动;剡溪创新带实施标志性工程1项,创新平台提升4项,新兴产业示范7项,年预计投入36亿元;科创中心完成“入孵企业全过程数字化管理”跟跑项目,年新增入孵企业19家;嵊州北航投星空众创空间创建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北航(嵊州)科创园开园启用,新增入园企业29家;启用嵊州创新中心,入驻企业10家;省级厨具电器产业、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共获省补资金4000万元;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建成智能厨房研究所等“一所四中心”,完成共性技术攻关7项;2020第十三届中国(嵊州)电机·厨具展览会暨人才科技日成功举办,展会成交额1.27亿元,同比增长20%,意向成交金额3.85亿元。全年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备案1家、绍兴市级众创空间2家。

6.创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向好。一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全面宣传落实“人才新政”“科技新政”,年新增科技创新扶持资金1240万元。二是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倒逼机制,上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达72.74%;企业申请使用创新券 340万元,科技种子基金授信 5300 万元,实际放贷1610万元。三是健全科技创新服务制,率先推出“科技政策一本通”电子书,打造服务创新全过程的“五个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四是征集企业科技需求60多项,全部对接相应的科研院所,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35个。五是办好“科技的力量”专栏,报道“巴贝故事”“定阳故事”“春凯故事”“湃肽故事”等企业自主创新的“嵊州故事”57篇。

二、2021年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第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进一步强化“窗口”担当、“率先”意识,紧紧围绕强主体强支撑、强技术、强服务、强队伍“五强”目标,拉高工作标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建设,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全力提升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四个嵊州”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一)目标任务

2021年,全市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3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新建成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家及以上,努力引育绍兴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实施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00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1%。

(二)重点工作

1. 强主体,持续实施创新企业壮大工程

①强化内育。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新一轮双倍增五年计划,进一步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持续补充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培育库、数据库常年保持在100家企业以上,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瞪羚企业紧追、中小企业“你追我赶”的企业创新梯队;鼓励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和创新链,兴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提升行动,健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激励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扩大有效研发投入,全力补齐科研院所、建筑业和服务业、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短板。深入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和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两个全覆盖” 三是持续提升企业创新项目实施能力。大力实施“科技新政”,激励引导企业实施创新研发项目,企业年申请使用创新券 350万元以上,科技种子基金授信 5000 万元以上,新实施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00项以上,力争入围省重点创新研发项目1-2项。

②强化外引。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积极配合参与“乡贤回归”行动,结合全年“绍兴周”,联络当地高校院所、商会工商乡贤,推进乡贤科技成果、投资项目在嵊优先转化落地。搭乘绍兴春秋“人才专列”,对接湘鄂赣等地高校资源,开辟科技招商“朋友圈”。主动出击长三角高校院所,以共建转移中心、科创中心等途径,探索科技招商新模式。积极发挥科创中心、嵊州创新中心等平台在科技招商的“根据地”“桥头堡”作用。壮大创新主体队伍,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提升科技竞争力。全年组织科技(人才项目)招商对接活动10次以上。

2. 强支撑,持续实施平台能级提升工程

构建高能级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平台体系,持续提升平台能级,持续增强平台的人才及项目承载力、吸纳力及支撑力。①做大众创空间。培育及引进更多的专业机构,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计划申报绍兴市级、省级众创空间2家以上。②做优孵化器。科创中心修订完善入孵企业管理办法,组织投融资对接活动5次以上,大型路演活动2次以上;北航(嵊州)星空科创园硬件智能化、管理平台化、企业数字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新四化”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创业辅导和融资服务能力;嵊州创新中心(驻杭“飞地”)完善企业入驻政策,完善绩效运营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入驻企业达15家以上。全年申报绍兴市级孵化器、国家级孵化器各1家。③做强产业基地。按照“一核引领、两翼驱动、多点提升”布局高标准打造剡溪创新带。实质性启动艇湖科技城建设,打造全市“创新绿核”;增强开发区核心片区、高新区三界片区两翼的承载力和带动力;加快谋划建设高铁新城、新经济产业园、提升各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构建完善更有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将创新带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区、杭绍甬一体化产业联动先行区、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3. 强技术,持续实施产学研合作深化工程

紧紧抓住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发展“命门”,走出去,引进来,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大力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共克技术难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①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研究院)梯度培育机制,2021年计划完成绍兴市级研发机构15家、省级研发机构8家,其中省级企业研究2家、重点实验室1家。在此基础上,积极谋划新型研发机构、海外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力争通过2年的努力,实现零的突破。②支持巴贝持续创新。支持浙江大学、省农科院与陌桑高科共建的“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争取早出成果,为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好基础;指导巴贝做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创新型领军团队的验收工作;积极争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③引建院地高校创新研究院。致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把创新研发和产业化结合起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一条龙建设,打造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全年新引进高校创新研究院(载体)1家以上。嵊州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做大做精“一所四中心”,开展新一轮校企共性技术攻关5项以上;立足服务“5+5”产业培育,积极打造冷链测试服务平台、机电装备减振实验室。④构建科技服务云平台机制。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云平台,对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推进科技大市场实质运行,积极参与2021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活动,落实“揭榜挂帅”机制,征集企业科技需求,推动中小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交流,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拓宽中小微企业利用信息网络获得先进适用技术的渠道。

4. 强服务,持续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强服务就强环境,全面优化创新生态。①推进省级厨具电器、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研究院搭建展示、培训、创意设计等,通过省级中期验收。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要推进“方圆检测”嵊州公司尽快建设运行,力争打造成为浙中地区最大的厨具电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集聚浙工大创新研究院、真丝原材料研究院、方圆检测、科技中介等创新服务机构,整合力量,提升两大产业的服务效能;积极创建机械电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②积极筹备2021第十四届中国(嵊州)电机·厨具展览会暨人才科技日,举办第二届“中国智能厨房高峰论坛”。深入推进展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建设,不断拓展提升展会在产品销售、信息交流、装备提升等方面的品质和绩效,服务促进厨具和电机两大产业更好发展。③深化“五个一”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新“政策一本通”,充实完善培企“一个库”,征集好企业需求“一张表”,优化全链服务“一站式”,持续精准对接“一对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服务企业科技创新。④打响剡溪创新大讲堂品牌。组织剡溪创新大讲堂4-6场,围绕“科技创新”主题,面向全市企业开展产业论坛、技术讲座、学术报告等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素养,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努力承办好由中国机械工程协会主办的全国可靠性大会。⑤推进“科技力量”专栏建设,报纸、电台、电视、微信同步推进,唱响嵊州创新故事,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5. 强队伍,持续实施科技人才集聚工程

建强三支队伍,为科技强市做好人才保障。①建强科技人才队伍。一是通过做大做强孵化平台、产业平台、技术平台,拓展人才“源头水”,做大人才“蓄水池”,增强人才承载力,完成国家、省引才计划、省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嵊州市“剡溪英才计划”的招引任务,完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任务,柔性引进海外工程师50名以上。二是做到项目与人才要同步招引,做到有项目随团队,吸引更多人才落户嵊州。三是嵊州北航(嵊州)科创园在深圳、北京等地建立国内招才引智联络点,每年向嵊州空间输送不低于8家的成熟型科技企业;计划新建院士工作站和创新研究实验室各1家。四是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完成博士后工作站建站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引育能力,全年申报专利50项,完成学术论文10篇,引进优质科研成果孵化落地2项。②建强科技中介队伍。带好科技中介队伍,加强培训和规范化管理,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延伸政府服务企业职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更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的桥梁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人才引进的步伐。③建强科技干部队伍。举办科技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勇于担当、奋力有为的科技铁军。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