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3306834714401177/2022-89088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气象局 | 公开日期: | 2022-01-17 11:36:34 |
一、2021年工作总结
1.积极应对极端气候,深入开展气象服务。一是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值班值守,科学研判,做好决策服务。面对今年极端异常气候年景,跨年强寒潮、春季寒潮、台风“烟花”、“灿都”,以及“8.15”等多次突发强对流过程,均做到实时监测,精细预报、提前预警,守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二是进一步深化同应急、自然资源、水利、农业、融媒体等部门联动,建立完善常态化会商、联合发布灾害预警机制,2021年联合发布全网预警短信10条,累计覆盖800余万人次,启用农村应急大喇叭实时插播28次,对寒潮、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过程开展联合直播6次,全面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三是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活动开展决策气象保障服务。2021年共发布预警信息220条,重要天气提醒短信379条,合计受众达228.7万人次,各类气象服务材料238期;开展“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贵门辉白茶旅文化节”“高考、中考、学考”“防疫专题”等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材料71期。
2.完善预警叫应制度,首创智慧叫应系统。联合防指发布《嵊州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主动叫应制度》,提升短临预警信息应急联动处理能力,提前谋划布局建设智慧叫应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是全省首个智能化网格叫应闭环体系,提升基层气象灾害应对数字化、智能化能力。2021年共实现220次灾害性天气智能报警,对997人进行精确靶向语音叫应,尤其是在“8.15”等突发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做到提前叫应、精准服务到相关村镇防汛责任人,为人员转移、抢险救灾争取宝贵时间,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3.推进气象数字化改革,拓展气象服务渠道。一是根据数字化改革总体要求和《嵊州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方案的精神及有关要求,登记“嵊州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成13个数据目录编制,数据归集和数据推送。二是依托数字化改革,开发嵊州气象公共组件,联合教体局,将气象预报预警送入校园,重点强化上下学重点时段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三是继续强化同融媒体中心战略合作,通过“嵊州发布”“嵊州新闻”微信公众号,“爱嵊州”APP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普宣传等,扩大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四是全面升级“嵊州气象”微信公众号个性化订阅服务,加强科普宣传,以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开展官方微信微博的推广应用活动,月平均活跃用户数和粉丝数较2020年增加20%以上。
4.深化为农服务,提升服务品质。一是针对年初跨年强寒潮、春季冷空气频发过程,及时发布寒潮预警,开展直通式为农服务。2021年组织“省市县”三级专家实地走访开展为农服务专题调研8次,构建“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发布各类专题农气服务材料100余期。二是联合农业局、保险协会完成“桃形李成熟期种植保险”试点工作,为金庭镇1419亩桃形李提供425.7万元的农业政策保险,最终完成134.1万元理赔,为我市特色农产品增产增收保驾护航。三是开展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普查,基本摸清我市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底数和覆盖主要粮油作物、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的数字化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库,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三农”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
5.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责任体系建设,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一是重新修订《嵊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嵊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并组织气防指成员单位观摩强对流天气灾害应急演练桌面推演,参加嵊州市防汛应急演练和危化品交通应急演练,全面规范和提升我市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二是修订《嵊州市气象局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工作清单》,配合应急管理局制定全市防汛防台应急工作指南。三是开展对气象协理员的培训,落实相关气象工作职责,布置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的创建任务,按照“五有”标准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避险能力提升;将气象信息员工作内容纳入应急管理局和政法委关于基层综合防灾减灾培训计划中,进一步推动气象灾害信息传播、气象科普等工作向基层延伸。四是更新全市决策服务和专业服务预警信息名单,为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工作,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的气象服务水平。五是根据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自动气象站建设工作,完成12套自动气象站的建设,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六是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根据《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要求,完成45个升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
6.提升“美丽嵊州”气象保障,继续深挖乡村生态旅游气候资源。一是严格按照《省级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责任清单》等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人影作业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方职责。二是3月份完成作业人员上岗培训与年度考核、政审备案、作业装备年检和维护保养;完成人影作业力量社会服务的购买,推进人影作业社会化进程。三是购买新型自动发射炮架,补充和提升人影作业力量;四是时刻关注天气形势,随时准备在必要时按需开展以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增水和生态环境改善等为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2021年共计开展12次人影作业,发射炮弹72枚。五是完成人工影响天气烟炉建设可行性研究,年底前将完成人影烟炉作业点建设,并开展实验性作业,为今后合理规避空域限制,有效增加人影作业的灵活性和作业效益打下基础。六是继续推进乡村生态气候资源评估服务工作,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力当地旅游、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完成谷来镇吕岙村、三界镇嶀浦村绍兴气候宜居村落的申报创建工作。
7.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一是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服务周、6.12安全生产日、国际减灾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和线下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二是与嵊州市世纪电影教育部签订农村气象科普电影播放合同,面向村和社区播放50场气象科普电影。三是完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对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基地科普接待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其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中的积极作用。
8.完成《嵊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嵊州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五年嵊州气象事业发展,及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9.优化行政许可,加强气象安全和防雷安全监管。一是加强行政许可和行业监管。完成升放气球活动许可6个,94家单位的未批先建项目审核和裁执分离补办手续,防雷检测在线平台系统收录定期检测计划208份。二是落实“容缺事项”“县域通办”改革要求,全面梳理气球施放相关事项,完成事项办事指南修改。三是开展“平安护航建党百年”气象安全隐患大排查。对全市25家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现场抽查,对防雷安全重点单位进行双随机检查,会同应急管理部门开展3次联合监管。四是推进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应用,依托“浙江省气象审批监管系统”建立企业基础数据信息库和安全检查基础档案,新增19家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并完成全部83家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一企一档”信息化建设,推进防雷和行政审批数字化管理平台业务化运行;实现对防雷检测机构线上全流程追踪监管,用数字化手段规范防雷检测活动。五是推行“互联网+监管”改革,2021年省库事项认领28项,认领率100%;行政检查主项覆盖10项,覆盖率100%;总覆盖率100%。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监管事项覆盖率100%,平台应用率100%,掌上执法检查率100%。六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新增行政执法人员4名,落实行政执法证件统一换新,培养提升规范化执法能力。七是推进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与综合执法局签订关于施放气球资质管理和安全管理事项行政处罚权移交备忘录。八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成立高铁商贸开发项目联系服务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一对一”联系服务,为项目推进做好协调联络。
二、2022年工作思路
1.积极落实2022年度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重点推进各项与气象有关的或者需要气象配合的工作。为防灾减灾、“五水共治”、“乡村振兴”、“美丽嵊州”等工作做好优质气象保障服务。
2.提升气象数字化组件应用。继续围绕数字化改革要求,切实做好气象数字化组件应用开发提升,打造以“教育”、“社区”为切入点的行业应用推广,为数字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贡献气象力量。
3.做好民生气象保障服务。坚持以服务民生为重点,继续做好常规天气预报、关键农时天气预报、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活动天气预报、重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坚持需求引领,适时推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百姓安康诉求的气象服务产品。
4.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精细化程度。基本实现预报预警网格化、服务保障精细化,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气象领域得到应用,气象服务、社会治理、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总体满足地方要求,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的目标要求。
5.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继续整合和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能力为抓手,开展乡镇、村气象灾害网格化预警。
6.继续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高发、广发、重发的“突变”态势,强化应对异常天气、极端灾害气象监测预报时空精度不够,极端天气预警精细到乡村能力不足,城乡气象服务供给区域性不平衡等薄弱环节;重点破解突发强对流天气“猝不及防”导致人员伤亡的突出问题,加快提升实时精密监测、及早反应预警、提前应对防御能力,加快推进“村安工程”实施,提升实时精密监测、及早反应预警、提前应对防御能力。
7.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根据《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要求,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目标,继续推进继续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工作。
8.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行动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推进乡村气象减灾为农服务工程、气候资源兴农服务工程及乡村气象科普知识助农服务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保障作用。
9.继续推进乡村生态气候资源评估服务。继续开展面向全市2A旅游景区、3A村庄、民宿等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积极开展省级气候康养乡村,省、市级气候宜居村落的申报创建工作。
10.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监管事项清理认领工作,持续推进气象(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检查整改工作。加强气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增强社会公众遵守、使用气象法律法规的意识,全面推进气象法制化建设。依法履行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等气象工作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加强防雷安全检测管理建设。
嵊州市气象局
202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