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736865533D/2022-71389 | 主题分类: | 工业、交通/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公开日期: | 2022-01-28 10:38:56 |
嵊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关于公开征求
《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
意见的公告
根据《浙江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文件精神,我局牵头拟订了《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于2022年3月2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给我们:
1.联系人:王雨晨,联系电话:83157071
2.邮箱:824104855@qq.com
3.通信地址:嵊州市领带园一路403号(国资综合大楼)。
附件: 《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嵊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1月28日
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县域样板,《浙江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实施园区治理、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量提升五大攻坚行动,全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性变革,坚持破立并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走出嵊州市“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
二、实施目标
到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8万元,亩均增加值达到 115万元,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3 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0%以上,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0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400家,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家,盘活土地空间5000亩,腾出用能3万吨标准煤;规上制造业 R&D 经费相当于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学研用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20项以上,完成制造业投资60亿元;新增“浙江制造”标准6项,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8家,绍兴市级以上首台套30项。
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2021年
基数
2024年
目标
园区治理
1
省级小微企业园数量(家)
19
23
2
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万元)
13.68
(2020)
28
3
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万元)
70.66
(2020)
115
淘汰落后
4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家)
20
60
5
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家)
130
400
6
腾出用能(万吨标煤)
—
3
7
整治高耗低效企业(家)
27
100
8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10
创新强工
9
规上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95
(2020)
3.0
10
单项冠军企业(家)、产品(个)
0
2
11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家)
4
9
招大引强
12
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数(个)
—
20
13
累计上市企业(家)
7
9
质量提升
14
新增“浙江制造”标准数量(项)
—
6
15
新增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数(家)
—
8
16
新增首台(套)(项)
—
30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园区治理攻坚行动
1.全域开展摸排。开展开发区(园区)工业用地大普查,结合“8+1”行业整治,各乡镇(街道)组织力量详细摸排辖区工业用地规模、分布等情况,清查核实地块权属性质、亩均效益、企业现状、环保、安全、建设、消防达标等情况,形成问题隐患治理清单。自然资源、经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消防救援等部门按职能积极做好配合指导工作。到2022年4月底前所有清单报市制高办汇总。(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经信局、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消防救援大队)
2.全面开展整治。各乡镇(街道)按照治理清单确定治理目标任务,按照“一地一企一策”要求制定治理方案,根据“拆除重建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功能转型一批、关停退出一批”等“四个一批”要求,因地制宜明确治理路径。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税务、消防救援等部门加大对存在违法用地、安全隐患、无照经营和产品质量、违法建设、环境污染、偷税漏税、消防隐患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模式出让,强化事中事后履约监管,加强对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监管。在符合规划条件下,鼓励利用厂区空间、厂房加层等方式改(扩)建厂房,提高土地容积率。2022年在剡湖街道试点的基础上重点面向“1+N”开发区(园区)平台工业企业用地开展全域治理。“1”即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N”即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园(含乡镇个私集聚区、村级工业集聚点)。到2024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成为全省工业全域治理样板县(市)、开发区(园区)改革提升2.0版示范地。(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经信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应急管理局、税务局、供电局、消防救援大队)
3.全力提升平台档次。优化完善“1+N”平台体系,持续推进开发区(高新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政府资本、社会资本主导或参与利用存量用地、企业闲置厂房(地块)规划新建及提标改建小微企业园,高标开展特色产业园和高星级园区创评。到2024年,新增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园4家以上。积极创建数字化园区,新增市级以上数字化示范园3个以上。(责任单位: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经信局、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消防救援大队)
(二)实施淘汰落后攻坚行动
1.全面排摸高耗低效企业。根据省制造业高耗低效企业分区域分行业指南,依托“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2022年4月底前,由各乡镇(街道)按照动态排摸、分类建档、清单管理的方法,对规上制造业企业、实际用地3亩(含)以上的规下制造业企业开展排查,摸清企业用地、用能等情况,建立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实行闭环管理。(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经信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局)
2.坚决淘汰整治“两高”企业。对存在安全、环保、质量、能源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两高”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坚决依法处置;对其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体腾退、搬迁入园、改造提升等方式推动对标提升,达标销号。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拟建“两高”项目实行科学论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拟建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提高新建“两高”项目控制性准入标准,建立完善“两高”项目产能、能耗、煤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减量等量替代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停批停建。严格实施“两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大气环境质量未达标地区新建、改扩建项目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到2024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0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400家,其中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家。(责任单位:经信局、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应急管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
3.扎实推进工业“双碳”行动。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任务,严控碳排放总量,提升清洁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并逐渐成为主力能源。支持各类园区及企业整体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加快推进学校、医院、机关事业单位等大型公共建筑屋顶推广中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从严执行铸造等行业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引导铸造产能向大项目集中。积极引育贝达药业、比亚迪等新兴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用能结构。到2024年,腾出用能3万吨标准煤。(责任单位:发改局、经信局、生态环境分局、自然资源局)
4.优化亩均资源配置。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亩均论英雄”3.0数字化场景应用,拓宽企业评价范围,深化细分行业评价,强化亩均评价倒逼引导,提高C、D类企业比重。迭代“亩均论英雄”资源差别化配置政策,加大用地、用能、用水、排污、金融、财政等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力度,引导企业通过追加投资、转让出租、整合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单位产出绩效。(责任单位:经信局、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税务局、统计局)
(三)实施创新强工攻坚行动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163”产业布局,在智能厨电、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形成“雁阵”创新企业梯队,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引进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巴贝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能级实验室,争取纳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布局。鼓励企业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灵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研发“飞地”,并让政策红利惠及所有驻外的企业“飞地”研发机构。三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0家;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家;市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责任单位:科技局)
2.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打造“1+2+N”剡溪创新带,着重推进“一城一室”建设,推进艇湖未来科创城标志性工程,推进漕河泾“飞地”产业园、双创大楼建设,加快集聚创新型企业总部、研发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等,完善高端生产性服务功能,打造全市“创新绿核”。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全力构建以艇湖科技城为核心,科创平台、高校及企业研究院竞相发展的创新格局。鼓励行业头部企业联合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通过股份制、会员制等灵活方式共同创建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重点产业技术联盟等,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进程,充分利用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整合各大平台的创新资源,增强综合体的整体服务效能,突破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嵊州打造“中国智能厨房”、“中国丝高地”提供科技支撑。(责任单位:科技局、商务局)
3.优化协同创新生态圈。依托浙工大创新研究院,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点问题联合攻关,深入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争取每年实施1个以上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聚焦数字赋能功效,推动科技大市场3.0版建设,力争实现年技术合同交易额17亿元以上。推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一件事应用场景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计划,实现5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到2024年新增绍兴市级以上首台套产品30项。(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
4.做精制造业创新主体。全面实施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行动,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绍兴市“隐形冠军”行列,形成以“单项冠军”企业为骨干,“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雁阵式企业群体。到2024年,争取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 家(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省级隐形冠军企业3家。分行业动态培育50家高成长企业。(责任单位:经信局、科技局)
(四)实施招大育强攻坚行动
1. 加强重大项目招引。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数字5G)等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精准招商,以产业链的主导企业、核心技术、先进标准、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为重点,围绕产业生态构建,有效招引一批“链主”企业、引擎项目、配套协作项目,到2024年,新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责任单位:招商投资中心)
2.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169”工作推进机制,对制造业项目招引落地、建设实施、竣工验收、投产达产、履约监管等实施动态跟踪管理。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制度,由“一位市领导+一个部门”组成联系服务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一对一”联系服务,强化项目节点精准管控。确保每年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中制造业项目数不低于三分之一,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 以上。(责任单位: 发改局、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经信局)
3.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深入推进“凤凰行动”升级版,建立分层次、分行业的培育梯队,优化上市公司后备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上市培育资源库。支持主业突出、成长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到不同板块上市,重点支持森歌电器、钜丰电机、湃肽生物、康牧药业等企业股改上市,到2024年,上市企业累计达到9家。(责任单位: 金融办)
(五)实施质量提升攻坚行动
1.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围绕智能厨电、领带服饰、机械电机等产业共性需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建设,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全过程的质量提升服务,提高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制订,加强政府质量奖企业培育。到2024年,力争新增“浙江制造”标准6项,各级标准20项以上,培育嵊州市级以上质量奖企业3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
2.实施企业数字化改造。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推进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牢牢把握厨电产业集群新智造和亿田“未来工厂”省级试点建设的契机,着力构建“大企智能化、中企轻量化、小企批量化”的数字化产业格局,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三年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企业200家,新增绍兴市级智能工厂3家、绍兴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5家,累计新增工业机器人600台以上。(责任单位:经信局)
3.大力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标准化强市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标准战略,更加积极地投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高效统一的市场体系、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协同互利的发展格局,全力提升嵊州“嵊州制造”在国内大循环、区域内循环中的产业辐射力与品牌影响力。实施品牌竞争力提升工程,创新品牌培育机制,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8家,培育浙江出口名牌2个。(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4.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面向科技型上市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绿色通道,强化知识产权护航。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线上线下融合保护。(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公安局、海关办事处、金融办)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用好“1+9”政策和“亩均论英雄”、企业长高长壮等专项政策,充分利用“越快兑”2.0平台,强化集成运用。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各区、县(市)每年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的0.5%以上作为“腾笼换鸟”专项经费,用于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企业土地盘活、园区配套设施等。(责任单位:财政局、发改局、经信局)
(二)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每年出让工业用地占总出让用地比重保持在30%以上,重点向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倾斜,保障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用地。(责任单位:自然资源局、发改局、经信局、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渠道,为“腾笼换鸟”专项行动提供资金保障。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技改贷投放力度,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抵质押绿色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对“腾笼换鸟”新增投资项目融资需求,优先给予中长期贷款支持。(责任单位:金融办、人行、银保监组)
(四)优化碳能资源配置。腾出的碳排放和能耗指标,重点用于实施“腾笼换鸟”新兴产业项目、强链补链项目和技改项目。充分利用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差别气价、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推动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加快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园区建设,持续开展行业整治专项行动,推进行业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责任单位:发改局、经信局、生态环境分局、水投集团、税务局、供电局)
(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城市,产业园区内的存量工业项目,以及产业园区外亩均效益A、B类且用地面积50亩以上的存量工业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上限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积占比上限相应提高到 30%,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内的新建工业项目,可结合实际和职工居住需求,充分利用上述政策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产业园区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责任单位:建设局、自然资源局、经信局)
(六)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招引政策,深化实施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嵊州“剡溪英才计划”,加大专家智力引进力度。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全面实施“名士之乡”特支计划,培养造就新时代“嵊州工匠”,打好人才创业融资组合拳。完善人才引进集聚机制,加大市场引才荐才力度,提升人才服务供给水平。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提升职技校办学水平。推进厨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技术研发适配度。(责任单位:人才办、经信局、教体局、科技局、人力社保局、金融办、总工会)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工作专班,分别设置淘汰落后攻坚组、创新强工攻坚组、招大引强攻坚组、质量提升攻坚组、要素保障组、综合协调组,全面同步推进攻坚行动。聚焦攻坚目标,强化部门联动,落实清单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各牵头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到人,细化攻坚行动工作步骤,抓好落实。(责任单位:制高办、各牵头责任单位)
(二)加强评价考核。将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纳入重点工作考核,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按照分年度攻坚目标,建立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实施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年度考核,强化争先创优。(责任单位:制高办、经信局)
(三)加强数字治理。深化数字化改革,体系化规范化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开展“亩均论英雄”3.0、“一码管地”“一码管企”智慧集成应用、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产业链“一键通”等多跨场景应用,提升产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责任单位: 发改局、经信局、大数据中心)
(四)加强服务指导。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入实施“三服务”2.0 版,优化“企业服务联盟”、“市长直通车”,提供联动服务、精准服务,解决企业最需要最紧迫的难题。开展政策宣贯,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最佳实践,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制高办、发改局、经信局)
附件1: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工作专班组成方案
附件2: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主要任务清单
附件1:
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攻坚行动工作专班组成方案
为全力推进全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经市政府同意,决定成立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方案如下:
组 长: 裘建勇 代市长
副组长: 郭伟锋 副市长
郑海果 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小东 经信局局长
科技局局长
田 震 市场监管局局长
刘景山 招商投资中心主任
成 员: 金周伟 人才办副主任
沈文武 开发区(高新园区)管委会主任
金国勇 高铁新城管委会主任
陈云海 发改局局长
周 瑛 教体局局长
财政局局长
陈 君 人力社保局局长
王锦超 自然资源局局长
俞 铮 建设局局长
郑国达 商务局局长
范奇军 应急管理局局长
黄李箐 金融办主任
葛哲明 统计局局长
阮德显 综合执法局局长
张义明 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何铁园 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
葛华军 税务局局长
张旭阳 供电局总经理
陈文岚 海关办事处主任
陈 彬 人行嵊州支行行长
韩城坚 银保监组办事处主任
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张小东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专班与制高办合属办公,专班下设 6 个工作组,分别是:淘汰落后攻坚组、创新强工攻坚组、招大引强攻坚组、质量提升攻坚组、要素保障组、综合协调组。若有职务变动,成员自行调整。
(一) 园区治理攻坚组
组 长: 张小东 经信局局长
副组长: 孙赛剑 经信局副局长
成 员: 陈 磊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联络员)
陶海斌 自然资源局用途管制科科长
邢 波 生态环境分局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
应家齐 应急管理局企业安全监管科
吴 芳 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
姚军良 综合执法局直属中队中队长
胡小龙 消防救援大队
邢君超 税务局副股长
职 责:扎实推进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搭建“一码管地”、“园区管家”数字化多跨应用场景,分类推进关停退出、拆除重建、功能转型、整治提升等“四个一批”;开展工业低效用地整治,加强工业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监管;整治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园区和企业有机更新;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承担专班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 淘汰落后攻坚组
组 长: 张小东 经信局局长
副组长: 孙赛剑 经信局副局长
成 员: 倪 程 开发区(高新园区)经发办负责人
章 远 发改局能源发展科科长
王洪斌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联络员)
汪 浩 经信局经济运行科
陶海斌 自然资源局用途管制科科长
邢 波 生态环境分局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
应家齐 应急管理局企业安全监管科
吴 芳 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
邢君超 税务局副股长
职 责:负责统筹实施淘汰落后攻坚行动,全面排摸高耗低效企业,分年度建立《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开展高耗低效企业合规检查,实施分类整治,坚决淘汰整治高耗低效企业,全力推进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坚决遏制地方“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项目能效评估检查和科学论证。
(三) 创新强工攻坚组
组 长: 科技局局长
副组长: 钱建军 科技局副局长
成 员: 孙孟龙 科技局高新科科长(联络员)
章 远 发改局能源发展科科长
黄开章 经信局科技信息科科长
马祖军 经信局企业发展科科长
汪 浩 经信局经济运行科
王芳兰 金融办金融管理科副科长
职 责:负责统筹实施创新强工攻坚行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研发“飞地”;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完善高端生产性服务功能,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加强协同攻关能力,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对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实行清单化管理;加强“链主”企业培育,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加快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生态圈;依托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计划,推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做专做精制造业创新主体,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园建设和企业入园管理。承担专班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 招大引强攻坚组
组 长: 刘景山 招商投资中心主任
副组长: 钱科灵 招商投资中心副主任
成 员: 史梦沁 招商投资中心副科长(联络员)
支赞丽 开发区(高新园区)招商办副主任
劳力锋 经信局投资审批科副科长
王 满 商务局行政审批服务科负责人
职 责:负责统筹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落实省重大项目招大引强工作机制,围绕“163”产业布局,全面梳理现有产业链分布,开展精准性补链行动,夯实产业基础能力;聚力打造“中国丝高地”“中国智能厨房”“中国电机之城”,有效招引一批“链主”企业,推进嵊州市产业链合作项目。重点突出乡贤招商的主攻方向,启动实施乡贤回归“越响”行动。开展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多跨场景应用,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挂图作战,强化项目节点精准管控。承担专班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 质量提升攻坚组
组 长: 田 震 市场监管局局长
副组长: 鲁 燕 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成 员: 郑国松 市场监管局质量与标准化科科长
蒋立刚 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监督管理科科长
张文清 市场监管局质量与标准化科副科长(联络员)
劳力锋 经信局投资审批科副科长
雷梦娜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副科长
王微琦 商务局外贸科科长
童星鑫 海关办事处
职 责:负责统筹实施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实施特色产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建设,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架构,提升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推广“浙江制造精品”,全力提升嵊州“嵊州制造”在国内大循环、区域内循环中的产业辐射力与品牌影响力。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承担专班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 要素保障组
组 长: 张小东 经信局局长
副组长: 孙赛剑 经信局副局长
成 员: 张 钧 组织部人才科科长
章 远 发改局能源发展科科长
雷梦娜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副科长
邢轶军 教体局职成教科干部
孙孟龙 科技局高新科科长
相 峰 财政局企业科科长
钱一星 人力社保局考试中心主任
陶海斌 自然资源局用途管制科科长
钱 坤 建设局住房保障科科长
王芳兰 金融办金融管理科副科长
姚 双 生态环境分局环境影响评价科科长
邢君超 税务局副股长
汪科敏 供电局副总工程师
王袁菁 人民银行信贷调统股股长
陈 彦 银保监副主任
职 责:负责统筹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政策和要素保障,协调落实财政、税收、土地、能源、资金、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要素资源配置,针对五大攻坚行动,一对一做好资源要素协调保障。
(七) 综合协调组
组 长: 张小东 经信局局长
副组长: 孙赛剑 经信局副局长
成 员: 雷梦娜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副科长
陈 磊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
王洪斌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
王雨晨 经信局行业管理科
职 责:负责专班统筹协调、调查分析、办文办会、简报纪要、交办督办、对外联络及其他日常工作;负责开展评价考核,落实“赛马”机制,实施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年度考核;负责建立攻坚行动专班工作机制;落实承担专班交办的其他事项。
附件2:
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主要任务清单
序号
目标举措
工作内容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一、实施目标
1
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8万元,亩均增加值达到115万元,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33 万元/人,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 10%以上。
经信局
统计局
2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0%以上。
发改局
经信局、生态环境分局
3
规上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相当于营业收入比重突破 3.0%。
科技局
经信局
4
全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60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400家。
经信局
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应急管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
5
全市盘活土地空间5000亩。
经信局
自然资源局
6
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家,腾出用能 3 万吨标准煤。
经信局、发改局
生态环境分局
7
新招引10 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
招商投资中心
经信局、发改局
8
新增“浙江制造”标准 6项,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8家。
市场监管局
经信局
二、重点任务
9
(一)实施园区治理攻坚行动
1.全域开展摸排。
开展开发区(园区)工业用地大普查,结合“8+1”行业整治,各乡镇(街道)组织力量详细摸排辖区工业用地规模、分布等情况,清查核实地块权属性质、亩均效益、企业现状、环保、安全、建设、消防达标等情况,形成问题隐患治理清单。自然资源、经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消防救援等部门按职能积极做好配合指导工作。到2022年4月底前所有清单报市制高办汇总。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
经信局、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消防救援大队
10
2.全面开展整治。
各乡镇(街道)按照治理清单确定治理目标任务,按照“一地一企一策”要求制定治理方案,根据“拆除重建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功能转型一批、关停退出一批”等“四个一批”要求,因地制宜明确治理路径。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税务、消防救援等部门加大对存在违法用地、安全隐患、无照经营和产品质量、违法建设、环境污染、偷税漏税、消防隐患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模式出让,强化事中事后履约监管,加强对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监管。在符合规划条件下,鼓励利用厂区空间、厂房加层等方式改(扩)建厂房,提高土地容积率。2022年在剡湖街道试点的基础上重点面向“1+N”开发区(园区)平台工业企业用地开展全域治理。
各乡镇<街道>、经信局
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应急管理局、税务局、供电局、消防救援大队
11
3.全力提升平台档次。
优化完善“1+N”平台体系,持续推进开发区(高新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政府资本、社会资本主导或参与利用存量用地、企业闲置厂房(地块)规划新建及提标改建小微企业园,高标开展特色产业园和高星级园区创评。到2024年,新增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园4家以上。积极创建数字化园区,新增市级以上数字化示范园3个以上。
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
经信局、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消防救援大队
12
(二) 实施淘汰落后攻坚行动
1. 全面摸排高耗低效企业
根据省制造业高耗低效企业分区域分行业指南,依托“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2022年4月底前,由各乡镇(街道)按照动态排摸、分类建档、清单管理的方法,对规上制造业企业、实际用地3亩(含)以上的规下制造业企业开展排查,摸清企业用地、用能等情况,建立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实行闭环管理。
各乡镇<街道>经信局
发改局、自然资源局
13
2.坚决淘汰整治“两高”企业。
对存在安全、环保、质量、能源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两高”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坚决依法处置;对其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体腾退、搬迁入园、改造提升等方式推动对标提升,达标销号。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拟建“两高”项目实行科学论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拟建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提高新建“两高”项目控制性准入标准,建立完善“两高”项目产能、能耗、煤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减量等量替代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停批停建。严格实施“两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大气环境质量未达标地区新建、改扩建项目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到2024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0家,整治提升400家,其中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家。
经信局
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应急管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
14
3.扎实推进工业“双碳”行动。
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任务,严控碳排放总量,提升清洁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并逐渐成为主力能源。支持各类园区及企业整体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加快推进学校、医院、机关事业单位等大型公共建筑屋顶推广中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从严执行铸造等行业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引导铸造产能向大项目集中。积极引育贝达药业、比亚迪等新兴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用能结构。到2024年,腾出用能3万吨标准煤。。
发改局
经信局、生态环境分局、自然资源局
15
4.优化亩均资源配置。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亩均论英雄”3.0数字化场景应用,拓宽企业评价范围,深化细分行业评价,强化亩均评价倒逼引导,提高C、D类企业比重。迭代“亩均论英雄”资源差别化配置政策,加大用地、用能、用水、排污、金融、财政等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力度,引导企业通过追加投资、转让出租、整合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单位产出绩效。
经信局
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税务局、统计局
16
(三) 实施创新强工攻坚行动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163”产业布局,在智能厨电、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形成“雁阵”创新企业梯队,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引进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巴贝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能级实验室,争取纳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布局。鼓励企业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灵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研发“飞地”,并让政策红利惠及所有驻外的企业“飞地”研发机构。三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0家;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家;市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
科技局
17
2.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
打造“1+2+N”剡溪创新带,着重推进“一城一室”建设,推进艇湖未来科创城标志性工程,推进漕河泾“飞地”产业园、双创大楼建设,加快集聚创新型企业总部、研发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等,完善高端生产性服务功能,打造全市“创新绿核”。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全力构建以艇湖科技城为核心,科创平台、高校及企业研究院竞相发展的创新格局。鼓励行业头部企业联合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通过股份制、会员制等灵活方式共同创建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重点产业技术联盟等,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进程,充分利用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整合各大平台的创新资源,增强综合体的整体服务效能,突破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嵊州打造“中国智能厨房”、“中国丝高地”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局
商务局
18
3.优化协同创新生态圈。
依托浙工大创新研究院,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点问题联合攻关,深入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争取每年实施1个以上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聚焦数字赋能功效,推动科技大市场3.0版建设,力争实现年技术合同交易额17亿元以上。推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一件事应用场景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计划,实现5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
科技局
19
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到2024年新增绍兴市级以上首台套产品30项。
经信局
20
4.做精制造业创新主体。
全面实施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行动,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绍兴市“隐形冠军”行列,形成以“单项冠军”企业为骨干,“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的雁阵式企业群体。到2024年,争取培育单项冠军企业1 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0家。
经信局
21
分行业动态培育50 家高成长企业。
科技局
22
(四) 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
1. 加强重大项目招引。
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数字5G)等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精准招商,以产业链的主导企业、核心技术、先进标准、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为重点,围绕产业生态构建,有效招引一批“链主”企业、引擎项目、配套协作项目,到2024年,新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
招商投资中心
23
2.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169”工作推进机制,对制造业项目招引落地、建设实施、竣工验收、投产达产、履约监管等实施动态跟踪管理。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制度,由“一位市领导+一个部门”组成联系服务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一对一”联系服务,强化项目节点精准管控。确保每年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中制造业项目数不低于三分之一,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 以上。
发改局
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经信局
24
3.大力推动企业上市。
深入推进“凤凰行动”升级版,建立分层次、分行业的培育梯队,优化上市公司后备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上市培育资源库。支持主业突出、成长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到不同板块上市,重点支持森歌电器、钜丰电机、湃肽生物、康牧药业等企业股改上市,到2024年,上市企业累计达到9家。
金融办
25
(五) 实施质量提升攻坚行动
1. 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
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围绕智能厨电、领带服饰、机械电机等产业共性需求,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建设,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全过程的质量提升服务,提高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制订,加强政府质量奖企业培育。到2024年,力争新增“浙江制造”标准6项,各级标准20项以上,培育嵊州市级以上质量奖企业3家以上。
市场监管局
26
2.实施企业数字化改造。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推进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牢牢把握厨电产业集群新智造和亿田“未来工厂”省级试点建设的契机,着力构建“大企智能化、中企轻量化、小企批量化”的数字化产业格局,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三年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企业200家,新增绍兴市级智能工厂3家、绍兴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5家,累计新增工业机器人600台以上。
经信局
27
3.大力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
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标准化强市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标准战略,更加积极地投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高效统一的市场体系、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协同互利的发展格局,全力提升嵊州“嵊州制造”在国内大循环、区域内循环中的产业辐射力与品牌影响力。
市场监管局
28
实施品牌竞争力提升工程,创新品牌培育机制,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8家
市场监管局
29
培育浙江出口名牌2个
商务局
30
5. 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面向科技型上市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绿色通道,强化知识产权护航。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线上线下融合保护。
市场监管局
公安局、海关办事处、金融办
三、政策措施
31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统筹用好“1+9”政策和“亩均论英雄”、企业长高长壮等专项政策,充分利用“越快兑”2.0平台,强化集成运用。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各区、县(市)每年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的0.5%以上作为“腾笼换鸟”专项经费,用于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企业土地盘活、园区配套设施等。
财政局
发改局、经信局
32
(二)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每年出让工业用地占总出让用地比重保持在30%以上,重点向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倾斜,保障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用地。
自然资源局
发改局、经信局、开发区<高新园区>、高铁新城
33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渠道,为“腾笼换鸟”专项行动提供资金保障。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技改贷投放力度,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抵质押绿色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对“腾笼换鸟”新增投资项目融资需求,优先给予中长期贷款支持。
金融办
人行、银保监组
34
(四)优化碳能资源配置。
腾出的碳排放和能耗指标,重点用于实施“腾笼换鸟”新兴产业项目、强链补链项目和技改项目。充分利用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差别气价、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推动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加快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园区建设,持续开展行业整治专项行动,推进行业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发改局
经信局、生态环境分局、水投集团、税务局、供电局
35
(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城市,产业园区内的存量工业项目,以及产业园区外亩均效益A、B类且用地面积50亩以上的存量工业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上限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积占比上限相应提高到 30%,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内的新建工业项目,可结合实际和职工居住需求,充分利用上述政策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产业园区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
建设局
自然资源局、经信局
36
(六)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招引政策,深化实施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嵊州“剡溪英才计划”,加大专家智力引进力度。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全面实施“名士之乡”特支计划,培养造就新时代“嵊州工匠”,打好人才创业融资组合拳。完善人才引进集聚机制,加大市场引才荐才力度,提升人才服务供给水平。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提升职技校办学水平。推进厨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技术研发适配度。
市委人才办
经信局、教体局、科技局、人力社保局、金融办、总工会
四、组织实施
37
(一)加强组织协调
成立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工作专班,分别设置淘汰落后攻坚组、创新强工攻坚组、招大引强攻坚组、质量提升攻坚组、要素保障组、综合协调组,全面同步推进攻坚行动。聚焦攻坚目标,强化部门联动,落实清单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各牵头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到人,细化攻坚行动工作步骤,抓好落实。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牵头责任单位
38
(二)加强评价考核
将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纳入重点工作考核,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按照分年度攻坚目标,建立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实施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年度考核,强化争先创优。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信局
39
(三)加强数字治理。
深化数字化改革,体系化规范化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开展“亩均论英雄”3.0、“一码管地”“一码管企”智慧集成应用、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产业链“一键通”等多跨场景应用,提升产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发改局
经信局、大数据中心
40
(四)加强服务指导。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入实施“三服务”2.0 版,优化“企业服务联盟”、“市长直通车”,提供联动服务、精准服务,解决企业最需要最紧迫的难题。开展政策宣贯,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最佳实践,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改局、经信局
备注:以上主要任务,各乡镇、街道为责任主体。
意见反馈及采纳情况
2022年1月8日-2022年3月2日,根据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公开征求了《嵊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意见征求稿)》的意见、建议。截至2022年3月2日,未收到相关意见反馈。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