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4900R/2022-84840 主题分类: 财政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公开日期: 2022-12-23 14:51:59

市财政局(国资办)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2- 12- 23 14: 51
信息来源: 市财政局
浏览次数:
分享: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可持续,在应对困难挑战中交出高分报表。期间,债券发行取得显著成效,获评第一批“奔跑奖”;成功入选“浙里捐赠”省级试点单位,为绍兴市唯一,又成功争取到全省“浙里捐赠”微信渠道上线仪式在我市举行,相关信息报道在“中国蓝”新闻播出;省级试点工作“浙里报”平台综合晒比数据在绍兴各县市中多次位列第一;获评2022年度省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县;全国试点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提升建筑品质项目、省级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等;数字财政因工作细致、措施全面获得省财政厅点名表扬。

一、1-11月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2022年1-11月,全市财政总收入677688万元,同比下降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7861万元,自然口径下降2.7%;剔除留抵退税因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4010万元,同口径增长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部门完成情况(按征收部门):税务部门381506万元,同比下降-7.0%;财政部门86355万元,同比增长22.2%;剔除留抵退税因素,税务部门392351万元,同比下降5.1%;财政部门111659万元,同比增长42.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2646万元,同比增长33.7%。

二、今年以来重点任务推进情况

(一)聚焦“稳大盘”,财政运行平稳有序

主动应对经济性减收、疫情性减收、政策性减收“三叠加”以及防疫性增支、政策性增支、保障性增支“三碰头”的双重压力,迎难而上、奋发有为,1-11月我市财政运行平稳有序。

1.狠抓财政收入。围绕年初目标,认真制定组织收入工作预案,做好库款调度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加强与税务局、自然资源局、人民银行等部门沟通联系,把握好组织收入的力度和节奏。扎实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债券项目前期谋划,建立债券项目库,2022年我市新增债务限额34.1亿元(其中:一般限额5亿元、专项限额29.1亿元)。做好“税源引育”文章,进一步落实税源引育考核机制,鼓励镇街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优质产业项目,为收入持续增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3.持续压减支出。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从紧编制年初预算,切实做到可压尽压、应压尽压。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1-11月三公经费2029.9万元,比上年下降1.6%。同时,积极做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结余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对结余资金的管理要求,开展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工作。对年度执行中确实不需使用的资金,按规定调整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等急需资金支持的领域。

(二)聚焦“高质量”,财政政策加速赋能

紧扣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打好财政政策“组合拳”。

1.支持稳企稳岗。认真贯彻国务院33条、全省38项稳经济和“5+4”稳进提质、全市应对疫情惠企纾困等系列财政政策,按照“能快则快”“应兑尽兑”的工作要求,2022年1-11月共兑现“5+4”政策资金6.12亿元。切实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全面助力企业纾困减负增效,2022年留抵退税7.23亿,缓缴税费5.93亿。积极落实疫情相关贷款贴息,对央行再贷款财政贴息拨付资金进行30%的财政贴息,共惠及2953户企业及农户。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助力扎实稳住经济的通知》要求,加大价格评审优惠力度,提高政府采购预付款比例,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降低交易成本。

2.发挥基金作用。按照“聚焦战略取向、突出政策引导、坚持市场运作、合理防范风险”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和杠杆效应,目前我市正在运行的基金包括5只子基金和1个直投项目(土地整理),母基金已出资9.8亿元,在投8.46亿元。其中陌桑股权投资基金我市出资7900万元,并争取到省乡村振兴基金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出资4.21亿元。切实发挥产业发展转贷基金作用,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11月转贷数额达76.39亿元,帮助1769户纳税人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维护我市金融秩序稳定。

3.强化科技人才。大力支持科技兴市,安排各类科技支出76245万元,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培育、厨具电器综合体建设和科创中心合作运营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安排人才政策兑现资金11899万元,支持助力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聚焦“共富裕”,财政保障持续发力

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好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实事,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

1.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全年安排各类教育支出16.88亿元,确保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重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奖励资金4228.33万元,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安排校内托管经费2130万元,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50元;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50元,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1500万元;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实施,安排资金2261万元用于校园安全防护提升、教育装备升级改造等。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安排文化支出1.67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越剧事业传承与发展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行,文化惠民等。

2.支持社保事业发展。认真做好省、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等社会保险基金工作要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我市责任分担全年上缴金额6.67亿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全年上缴3.28亿元,并将安排1750万元补齐工伤保险基金缺口。做好疫情防控资金保障,1-11月安排防疫经费3.4亿元,用于保障集中隔离点、免费核酸检测点、疫苗接种点改造运行及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物资储备等,11月底已累计支付各类防疫支出2.8亿元。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安排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资金1.43亿元。新增新冠疫情防控医学观察等5个当量项目,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指标体系。安排老年人康养服务扶持资金3314万元,用于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养老服务补贴和日常营运等。

3.支持乡村事业发展。安排6285万元,用于推进“五星达标 3A争创”迭代升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及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等。纵深推进省级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选择黄泽镇家园村等5个村作为试点村,获得省补资金2000万元。全面助力省级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示范建设,探索粮食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致力打造粮食产业“浙江样本”,1-11月项目完成额达13213万元,占总投资的85.7%,累计拨付省补资金3797.6万元。首次采用申报陈述答辩模式进行一事一议项目竞争性立项,最终确定2022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竞争性项目14个,总投资2220.99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709万元。聚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扎实推进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创新试点,1-11月份完成政策性农业担保规模1.66亿元。向省厅成功申报2023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乡村试点项目,获得省补资金2000万元。依托“832农副产品采购平台”和政采云乡村振兴馆832专区,巧借“政采云+扶贫”新模式,定向采购浙江省山区26县及海岛县的农副产品,为消费扶贫赋能。

· 4.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我市城乡品质提升,安排资金26625.34万元,致力于老旧小区改造、城乡污水管网建设、污水零直排、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置、未来乡村、高铁新城和未来社区建设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升中央直达资金交通运输发展专项支付进度,确保专款专用,其中“曹娥江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和“527国道嵊州甘霖至长乐段工程”项目,至11月底已分别拨付9706.72万元和22379.17万元。

(四)聚焦“变革型”,财政治理求精求细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市财政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速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1.财政数字化改革再推进。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批复、调整调剂模块的顺利上线并无缝衔接,确保各项资金精准高效落地。以无纸化报销为小切口,构建整体智治财政大场景,有序推进“浙里报”平台平稳上线运行,并实现各级预算单位“浙里报”系统应用全覆盖,截至11月底,全市193家上线单位完成报销单6149笔,完成支付金额23992万元。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扎实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改革,逐步构建更加科学、高效、便捷的财政票据管理体系,截至11月底,全市已开通财政电子票据单位386家,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单位覆盖率达100%。扎实推进绍兴市唯一“浙里捐赠”试点工作,截至11月底,我市通过平台捐款逾1.2万人次,金额139.14万元,分别位居全省第2、3位。

2.财政风险防范再兜牢。扎实做好隐性债务化解整改,通过积极筹措化债资金、加强同银行对接等措施,1-11月共完成隐性债务化解30.67亿元(均为财政资金偿还)。做好财政部浙江监管局关于2021年7-12月隐性债务变动统计核查有关工作,7.25亿元化债金额已全部获得认可,并按要求对核查工作底稿签字盖章。

3.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再提升。出台《嵊州市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修订并完善嵊州市部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考核细则,结合本市情况全面形成20个各单位通用指标和165个特定单位适用指标。完成2021年度绍兴市实施的1+9政策的区县市层面的绩效自评,组织开展绩效自评和抽评工作,推动政策完善,优化预算配置,完善财政管理闭环。

4.国有资产管理再升级。依托“资产云”2.0平台,编制完成《202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组织开展全市国有资产专项清查工作,进一步明晰国有资产产权归属,严防国有资产不当损失。开展2022年度全市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完成收缴入库国有资本经营收益6766.42万元。开展国有企业降本降息专项行动,推进存量债务降本降息,分类严控新增债务融资规模及成本,截至目前,累计压降融资成本2.44亿元。做细做实国企注资及营收相关工作,下达“1+4+3”市管国有企业经营指标营业收入40亿元、净增融资182.81亿元,资产注入140亿元。持续规范我市国有企业资金存放工作,调整完善国企公开遴选业务合作银行评分标准。开展市管企业经营性房产管理整改工作,降低闲置率空房闲置率,提升资产要素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嵊州“清廉国企”建设标杆,不断完善建设标准,丰富内容内涵,努力提升我市国企清廉整体水平。

(五)聚焦“强队伍”,财政文化更加浓厚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1.压实主体责任。层层签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洁从政公开承诺29人次。深入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抓好节日期间纠正“四风”问题工作,做好过节提醒和廉洁教育工作,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狠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着力打造清廉财政,有力保证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2.加强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全局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计划》,扎实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识变、应变、求变”大讨论活动,年轻干部座谈会等活动,进一步展现财政干部风采。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围绕敏感时间节点,守牢守好机关意识形态阵地。坚持公开、平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开展事业人员招考工作,向组织推荐选拔副科级干部2名,提拔中层副职8人,正职3人,中层干部交流10余人。

3.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根据嵊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工作要求,严格落实防控疫情事项,做好“常态化+”值班监督,切实做到“把好关、守好小门”。布置“平战一体先锋亮旗”行动,选派20%力量和居住地党员干部完成社区报到,形成与社区结对共建长效工作机制。

三、客观分析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复杂,“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经济基本面深度承压,财政工作难度明显增大。明年我市财政经济形势依然面临不小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一)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压力

当前,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市场需求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受阻,投资、消费、出口等税收的先行指标持续向好的基础还未夯实,增加了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今年中央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力度大、范围广,目前虽明年减税降费政策如何调整尚未明确,但已有政策的延续实施,将带来持续的政策性减收。房地产行业税收是我市财政收入增长主力,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业等引擎作为稳增长工具的作用将弱化,在脱虚向实的总基调下,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

(二)全市面上财政资金保障的压力

财政收入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保障疫情防控、基本民生和助推经济发展的支出只增不减,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财政平衡压力愈加凸显。2023年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开局之年,作为政策之年,各项政策落地实施,而政策的背后都是资金,政策性支出将大幅增加。特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稳经济政策、比亚迪项目等重点支出需求,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重大压力。

(三)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压力

当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政策趋紧趋严,从我市的化债工作实际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真金白银”的化债资金来源不足,我市隐性债务化解任务仍相当艰巨,需要我们深入调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另外,既要按照打赢攻坚战的要求,减少隐性债务存量,严控隐性债务增量,坚决堵死“后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又要依法依规开好“前门”,避免在建工程资金链断裂,全力保障地方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对我们财政部门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四、明年财政工作初步构想

2023年是深化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为此,我们将在上级厅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对标实现“两个先行”奋斗目标,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做实做细组织收入,畅通融资渠道,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确保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拓展新思路,重塑完善财政可持续运行体系

一是切实稳住收入盘子。加强财政经济运行走势的预研预判,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监控分析,坚持全省一盘棋做好收入组织工作。二是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过更紧日子的要求,积极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应减尽减、应压必压、可延尽延、该禁必禁”的原则,严控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以绩效为导向,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三是严格贯彻落实减税降费。坚决落实减负降本等税费优惠政策,健全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聚焦新基建、新能源、乡村振兴、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新增债券额度。

(二)抓住新机遇,重塑推动财政稳进提质体系

一是进一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策扶持体系,积极促进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发展。不断完善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高水平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进一步提升财政整体智治水平。巩固优化政采云等传统优势项目,迭代优化浙里报账、浙里捐赠等特色应用。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加快形成预算管理全流程闭环管理,全面动态反映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正式启用2.0版“浙里基财智控应用”,全面提升乡镇(街道)财政数字化治理能力。三是进一步向上争取要素。抢抓政策窗口期和机遇期,深刻领会、吃透中央一揽子政策的内涵,加强向上沟通对接,争取上级资金对我市更大的支持力度。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申报项目,做好资金来源证明和资金平衡方案,向上积极争取更多资金落实到我市。

(三)寻求新突破,重塑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投入体系

一是更加集中财力办大事。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推动年度预算与中长期规划统筹衔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激励作用,全力保障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等重点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时效性。二是更加健全资金资产资源统筹机制。不断强化“四资”统筹工作,建立健全“四资”统筹管理机制,优化“四资”配置和使用效率。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富裕主战场。三是更加完善科学安排机制。强化预算源头管理,采用零基预算方式,科学精准编制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金经营预算等四本预算编制。完善支出预算标准体系,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资产,硬化预算刚性约束。

(四)探索新机制,重塑提升财政运行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进一步开展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实施消债计划,落实责任清单。加快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壮大经营板块,做强经营性收入业务。有的放矢加强对风险源头管控,用好预算约束手段,严格债务项目审核,确保不新增隐性债务。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建立健全通报约束机制,督促各项目单位加快前期工作和政策处理进度,不断提升债券资金使用规范和效率。二是着力防范社保风险。积极加强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工作,不断规范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统筹和使用,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运行。做好社保基金的分配、存放工作,强化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有效降低支付能力风险。三是积极防范“三保”风险。严格执行“三保”预算,确保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落实基本民生领域资金保障。科学监管“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多渠道盘活财政资金等措施,加强“三保”经费保障,切实兜牢县级“三保”底线。四是严防财经纪律风险。全面查找制度漏洞和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探索研究更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贯彻“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体现激励约束原则,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做好绩效管理成果应用,严肃查处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政策依据。

(五)展现新作为,重塑新时代财政铁军形象

一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修炼内功,继续抓好干部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干部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干部在组织收入、资金监管、国企改革等工作中善于打硬仗、敢于啃硬骨头。二是积极打造“清廉财政”。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全局中心工作置于同等位置,坚持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着力推动清廉财政建设融入财政运行体系。继续抓好作风建设,重申工作纪律,落实监督监管责任,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上门服务至少一次”活动,坚持结果导向,创新形式载体,注重活动成效。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三服务”活动要求,当好助企服务员、财政管家。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