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49512/2022-71553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日期: | 2022-02-14 08:54:04 |
一、优化粮食产业体系
嵊州市围绕“六稳六保”,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实施六个“+”,从“种子到筷子” 抓生产,从“田间到舌尖”强管理,从“理念到体验”育市场,走出了一条粮食产业高产高效的新路子。
一是优化支撑体系。打出“好地+好肥”、“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联合+联用”、“清单+订单”、“品质+品牌”组合拳,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创新上求突破。实行水旱轮作、种养结合、产业循环,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嵊州特色和现代农业特点的耕种模式,如:“鲜食玉米、水稻、鹅”、“西瓜、水稻、绿肥”、“香芋、水稻、秋马铃薯”等,提升了复种指数,提高了综合产出率。集成应用各类新技术,深化“肥药两制”,开展商品有机肥替代行动,成功创建省绿色发展先行县。高质量实现“一亩田千斤粮”,2021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9.14万亩,总产量达9.95万吨。千亩丰产示范方亩均产量796.8公斤,居全省一流水平。
二是优化组织体系。联合17户种粮大户组建成立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产业联合社,利用资源优化优势,进行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发展,调动散户种粮的积极性。使5300亩粮田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形成“拳头”效应规模优势。实行联合社+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架起水稻种植户与市场销售的桥梁。社会化服务可使10000亩水稻直接降低生产成本50元/亩。每年可增加种粮大户直接收入290万元。
三是优化经营体系。在供给侧,聚焦粮食种子,建设全国首个粮食产业“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在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区连续四年举办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在收购环节,注重 “龙头”带动,“三碗米业”公司与种粮大户实施粮食订单制度,并以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每公斤8分钱的价格收购。在需求侧,着力培育引导,以“当地当季最养生”的中医理念,以“生态营养口感佳”的文化体验,形成“嵊州人吃嵊州米,嵊州人吃新鲜米”的消费习惯。
二、打造“百亿崇粮”数字化平台
嵊州市依托“浙农粮”省级平台,将助力该市 150 余家种粮大户、10 万余亩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数据资源“一图感知”。项目总投资 906 万元,运用现代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5G 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结合人工采集,摸清全市粮食产业资源家底,实现零散数据“一图掌握”。截至目前,已有 156 家种植户、300 台农机设备、10 家农机合作社、100 名机手和 100 名“嵊州师傅”入驻平台。
二是产业链条“一码溯源”。串联粮食全产业链,精密智控稻米从育苗、生长、收割到加工、销售等环节,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便能查阅稻米从“种子”到“筷子”的全程信息、相关质检报告和化肥农药使用情况等,实现粮食生产全程可视化、可追溯、可评价。
三是农机服务“一键响应”。活用“码”技术,串联农户和企业,智能调度农业服务资源,实现全程闭环化管理。入网农户通过扫描“农机码”线上预约服务,形成“订单”,待企业“接单”后,可全程监控农机作业轨迹、面积和时间,实现农机服务一码化匹配、全流程监管、动态化反馈,规避无证违规操作。
四是粮食销售“一网畅通”。发挥“二分田”“三碗米”“禾下土”三个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开展米制品深加工;立足“嵊州小吃”的乡愁产业需求基础,依托全国2000多家门店,开展“订单农业”,实现农产品因需生产、按需加工,规避滞销难题。
三、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一是引进新模式。引进叠盘育秧模式,实现了水稻生产的耕地、育秧、播栽、植保、施肥、收获、烘干、加工、包装等全环节机械化作业。以“永明农机”为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化植保服务,运用智能农机、共享经济等新机械、新模式进行施肥用药、统防统治等作业,高效解决了大面积病虫害防治的难题,推动农业植保领域向高效安全方向发展,打通了植保“最后一公里”,全市种粮大户机防比例达95%以上。引进无人机共享共用模式,与河南一家无人机和农药科技公司合作,开展无人机共享租赁业务。2018 年 5 月,中央二台“第—时间”以《嵊州永明农机在全国首创植保无人机共享模式》的新闻对此进行了详尽报道,作为农机推广应用和拓展服务空间的创新举措引领全国潮流。
二是应用新机具。引进利用秸秆还田机,对水果玉米秸秆进行机械粉碎还田,解决了多年多地秸秆不能利用、难以利用的难题,为水稻种植争取了时间,同时也破解了玉米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支持本地农机企业开拓创新,研发新产品,提高经营效益和生产规模。市懒汉农机有限公司为山地量身打造的山地轨道运输机,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和管理。
三是推广新技术。推广应用机耕水田埋草轮、自动平衡装置、机插侧深施肥等新技术,提高早稻耕种机械化率。早稻栽植面积0.88万亩,其中机耕面积0.878万亩,机耕率达99.8%,完成机播面积0.72万亩,机播率达81.8%。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