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4812B/2022-72081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府办 公开日期: 2022-02-28 14:27:49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22- 02- 28 14: 27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分享:

报告图解

2022年2月22日在嵊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嵊州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依靠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疫情挑战,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39亿元,年均增长6.4%。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80亿元和5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9692元和37876元,年均分别增长7.7%和9.1%,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5.41亿元,年均增长6.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超2000亿元,年均增长11.4%;累计完成有效投资1193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3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8%和7.5%。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位列全国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第53位、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70位、工业经济百强县第87位、投资竞争力百强县第75位、创新百强县第36位、服务业百强县第58位、营商环境百强县第77位、全面小康指数第32位。

五年来,我们突出招大引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明显增强。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3:44.8:48.9。工业经济量质齐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43.7亿元,厨具规上产值年均增长超20%,获评全省首批“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提升至39.7%。A股上市企业增至7家,新增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7家、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新增规上企业444家,市场主体超7万家。累计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72个,其中10亿元以上30个、50亿元以上7个。累计处置“低散乱”企业2167家、盘活低效用地4211亩、腾出用能空间21万吨标煤。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厂化养蚕技术被评为全国十大颠覆性创新成果之一,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运行,列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49家增加至221家,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长10.6%以上。迭代升级“人才新政”,引育各类人才5万余人,其中国家引才计划人才16人,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

五年来,我们突出开放融合、品质提升,城市能级大幅跃升。城市更新高歌猛进,完成城中村改造23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旧住宅区155万平方米,完成拆违1206万平方米,腾出发展空间11000亩,创建成为省无违建县市。城市品质日益凸显,新建绿道136公里,新改建市区道路39公里,艇湖城市公园、诗画剡溪、美妙三公里等城市景观相继开放,城南核心区基本建成,高铁新城全面起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吾悦、和悦、开元三大商圈布局均衡,独角兽企业汇通达浙江总部落户嵊州。交通体系加快重构,杭台高铁嵊州段、杭绍台高速嵊州段、嵊州港区三界码头、527国道一期相继建成,金甬铁路嵊州段形象初现,“四港”联动建设项目列入省交通强国试点。

五年来,我们突出生态固本、文化铸魂,乡村振兴有力推进。高质量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80%以上人口,全市AQI指数优良率提高至98.1%,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6微克/立方米,创建省级美丽河湖8个,成功夺得“大禹鼎”,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越剧小镇声誉日隆,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地位逐步彰显,获评第三批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提升改造农村公路1100公里,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创建省级样板示范乡镇10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2个、3A示范村21个。完成堤防建设60公里,治理水库山塘108座。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31.18万亩以上,获授“世界著名茶乡”“浙江省产粮大县”称号。完成小吃统标2567家,获评全省唯一的“中国小吃文化名城”,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

五年来,我们突出普惠均衡、优质共享,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每年财政收入的80%投入民生领域,完成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150余件。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新建学校14所,新增校舍面积25.3万平方米、学位12000多个、运动场119个,“县管校聘”教师人事改革成为全国示范,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千人床位数、千人医生数、千人护士数分别增长22.7%、28.6%和41.2%,组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2个医共体,新增院士工作站2个,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全省推广。就业保障更加有力,新增城镇就业9.21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升80%和60%,年经营性收入30万以下薄弱村和9000元以下困难户动态清零。“141”基层治理体系基本构建,“嵊州村嫂”“红立方”“融调解”等基层首创治理蔚然成风,创建为省“无信访积案县市”、省食品安全县市。

五年来,我们突出改革破题、服务增效,有为政府加快建设。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事业单位85家。优化镇村两级行政区划,乡镇街道撤并为15个,行政村调整到241个。理顺开发区、高铁新城、高新园区体制机制,开发区省级排名提升至第7位。国有企业完成实体化转型,市投控评级提升至AA+。“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创新设立“市长直通车”等服务载体。综合档案馆建成投用,创建成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高质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七五”普法顺利完成。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69件、政协提案924件。强化审计监督,“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统计、老干部、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人民武装、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口支援等工作持续加强;慈善、红十字、工青妇、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面对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起步的新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市经济呈现“稳中增量、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年GDP增长7.2%,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13.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3%、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高分报表。重点抓了六方面工作:

1.全力推进产业转型。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7.7%、11.6%、20.0%。新中港、盛泰集团A股上市,入选省“放水养鱼”培育企业33家,列入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家,新增股改企业29家,完成企业数字化改造106家,获评中国集成智能厨房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

2.全力抓好项目落地。实施招大引强“1330”工程,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8个、开工31个、投产30个。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高效落地,晶越半导体、长鸿生物建成试产,贝达药业、科元精化、金达视讯推进顺利,市县长项目全部落地。创新实施项目投资“169”行动方案,列入省重大项目计划38个,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311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3.全力深化改革开放。数字化改革全面实施,“校食安”项目列入省“一本账”S1版,并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首席数据官制度绍兴推广。杭台高铁正式通车,列车基本实现“过嵊必停”,成功争取嵊州至北京始发专列。527国道二期全线动工,甬金高速金庭互通完成前期工作。设立浙江自贸区绍兴联动区嵊新片区,列入省贸易调整援助试点县市。

4.全力提升城乡品质。开展“万人同创、五美共建”专项整治行动,投资16.58亿元全市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污水入河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艇湖区块拆改基本完成,白莲堂未来社区启动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1万平方米。新建农村美丽公路133公里,新增3A示范村4个,创建乡村振兴先行村2个。

5.全力优化公共服务。文化“三走进”活动列入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越剧申遗联盟正式成立,《核桃树之恋》晋京展演。镇海中学嵊州分校正式签约,“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城东小学顺利投用。妇保院及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工程动工建设,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主体结顶。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公交带货”成为全国农村物流典型。

6.全力守护社会平安。成功抵御强降雨和台风“烟花”“灿都”袭击。全面建成三级“矛调体系”,进京赴省访人次持续下降,圆满完成建党百年维稳安保任务。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连续19年“双下降”,实现平安创建“十二连冠”,成功夺得“平安金鼎”。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精密智控、网格管控、硬核隔离、平战结合等“战疫”措施,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建立完善“七大”机制,形成全链条、闭环式、无盲区管控体系。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万名干部进村入社、坚守小门,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9名援鄂医疗队员、1000多名援虞医护、公安、交通、环卫工人临危受命、以身涉险、奋战前沿。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近100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139万剂次,以前所未有的韧劲守住“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底线。深入落实“六稳”、“六保”,出台支持企业一揽子“真金白银”政策,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34.53亿元,新增贷款余额238亿元,高质量实现了“两战双赢”。

各位代表,五年的转型发展,为我们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的改革创新,为我们打造了崭新平台;五年的探索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切感受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四条: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一片赤诚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做到党委有所指、政府有所应,党委有所向、政府有所为。实践启示我们,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政府工作才有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最强劲支撑。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传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奋力展现“重要窗口”嵊州风景,积极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实践启示我们,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既做显功,又做潜功,稳增长、促发展是政府工作的最核心要义。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一马当先抓落实”的工作干劲。我们牢记实字为先、干字当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实事。实践启示我们,没有执行力,一切愿景规划都成空;没有落实力,一切战略决策都归零,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开展政府工作的最鲜明特质。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心一意惠民生”的目标追求。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百姓的“关键小事”当成政府的“头等大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启示我们,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最根本宗旨。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一切辉煌成就、战胜的一切艰难险阻,都要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全市人民的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嵊州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如经济体量不够大,资源要素制约日趋加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有待提高;产业层次偏低,头部企业偏小,研发投入偏少,创新驱动不够有力;城市辨识度不够明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市能级和功能品质有待提升;民生短板客观存在,公共服务不够优质,与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社会治理仍有薄弱环节,平安稳定基础不够扎实;部分单位服务意识不够强、办事效率不够高,部分干部理念观念、能力水平与数字化改革、变革性思维要求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们大有可为、必有作为的五年,我们要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看待“危”与“机”,统筹把握“稳”与“进”,以高水平开放赢得主动、以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找准时代坐标,顺应发展趋势,因时而动、籍势而为,在继往开来中蝶变跃升。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放眼全球,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后疫情时代正在重塑世界格局,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东升西降”已成大势所趋。纵观国内,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彰显,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已成时代主旋律。环顾嵊州,我市已全面挺进“高铁时代”,城市格局迎来历史巨变,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行列。这些时与势构成了嵊州最大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方位。时势在我一方,发展于我有利,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把准时代脉搏,辨清时代航向,打造更高水平、更大体量、更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升级版”,让嵊州这趟“高铁列车”,跑出更快“嵊州速度”。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把握历史机遇,直面问题挑战,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在大战大考中抢得先机。我市正处于政策加持窗口期、动能转换加速期、整体实力扩张期。长三角一体化、省“四大”建设、杭绍甬同城化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高铁通车、水运复兴、“四港”联动等立体交通的成型,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比亚迪、晶越半导体、长鸿生物、贝达药业、纳米抗体等优质项目的投产,增量优势将极大激活;共同富裕、“两山”转换、乡村振兴等改革实践的推进,资源优势将加快体现。同时,我们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存在区域竞争、市场竞争、产业竞争三大挑战,但总体看,积极因素更多,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完全有底气临危不惧、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积极求变,主动出击跑项目,千方百计争资源,齐心协力拓市场,努力摆脱内生增长的路径依赖,以虎口夺食、虎肚挖食的勇气赢得发展先机,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挑战的不确定性,奋力书写更多敢闯敢拼的“嵊州故事”。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夯实稳的基础、把准进的方向,善谋善思、善作善成,在争先创优中大步前进。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描绘了今后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吹响了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冲锋号。我们要紧扣市委决策部署,抓住“稳”的着力点,找准“进”的发力点,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稳”是前提、是大局,不稳难言进。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困难多、挑战大,经历阵痛是必然的,越是在这种紧要关头,越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毅力担当,稳住风险,稳住信心。“进”是目的、是方向,有进才有稳。我们要以洪荒之力固根基,以愚公之志补短板,以雷霆之势锻长板,埋头苦干、改革创新、奋发进取,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做大总量,以坚定的信心、澎湃的力量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砥砺奋进,形成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嵊州定力”。

根据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牢牢紧扣“五个率先”,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实力嵊州、品质嵊州、美丽嵊州、幸福嵊州、数字嵊州,争取实现“经济体量翻一番”,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在争当“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上走在前、作表率。

主要发展目标任务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35%。A股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000亿元,规上企业数量接近100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银行存贷款规模突破4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7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

——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集群集聚智造高地。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之以恒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奋力跻身经济发展第一方阵。“163”产业集群基本成型,“中国丝高地”“中国智能厨房”“中国电机之城”地位巩固,数字5G、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链更加完备。“腾笼换鸟”步履坚实,“低散乱”企业动态清零,单位能耗增加值、亩均税收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凤凰行动”持续深化,专精特新、隐形冠军、雄鹰企业、链主企业竞相迸发。“一带一城一室”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倍增。高层次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引进人数持续攀升,高等职业院校及高校研究院实现新突破。建筑业持续做优做强、转型提质。力争通过五年奋战,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0个以上,累计实到市外境内资金500亿元、外资4亿美元以上,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40%,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积极构建现代化开放体系,着力打造四港联动区域枢纽。始终坚持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建设项目154个,完成有效投资1450亿元。建成金甬铁路、527国道、曹娥江航道嵊州段和城区码头,动建诸嵊高速,扩容甬金高速,完成通用机场、S310和S312嵊州段等项目前期,加快甬绍金高铁、绍兴市域铁路嵊州段、嵊州至宁波城际铁路等项目谋划,“七纵七横”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建取得重大突破,临港智能制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成效初显。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保持稳定增长。力争通过五年奋战,基本建成对外“306090”和对内“152030”双交通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开发区(高新园区)成为高能级智造产业大平台、杭绍甬一体发展先行地、文商旅产城融合样板区。

——积极构建现代化城乡体系,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品质之都。始终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构建“一核聚能、三带辐射、一环美丽”的市域空间布局。城市框架持续扩张,绕城外环全线贯通。高铁新城、艇湖新城基本建成,城西人居商贸区重塑提升,丽湖区块滨水生态公园形成风貌,成为展示嵊州形象的“城市之窗”。未来社区增点扩面,老城区全面焕新,城隍山还山于民。各大集镇独具风格,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功能布局更加优化。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成功,农业“双强行动”成效明显、“四有四可”品牌体系基本成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形成“嵊州经验”。全面实现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公交一体化、燃气供应一体化、高速信息网络一体化、物流快递一体化。力争通过五年奋战,建成全国千强镇5个、乡村振兴先行村20个以上,建设“一庭园三基地”10家以上、共富基地50个以上、未来农场20个以上,行政村年均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积极构建现代化人文体系,着力打造内外兼修山水名城。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污水零直排区”全面建成,“口袋公园”、景观小品星罗棋布,城市绿道、美丽河湖交相辉映,高品质打造“西白忘忧、卮山仙踪、鹿门访友、金庭问道”4条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越乡文化更加繁荣,越剧申遗取得较大进展,中国越剧博物馆落地嵊州,一批名人纪念馆、特色博物馆相继建成,更多越剧名家、名剧走向全国,宋韵文化焕发生机,新文化传媒中心建成投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基本建成。“诗路联盟”文旅融合深入推进,越剧小镇、唐诗之城、温泉城成为省级“耀眼明珠”,崇仁古镇、始宁古城、书圣故里等旅游景点串珠成链,“两圣一路、戏引天下”文旅IP深入人心。力争通过五年奋战,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5A级景区城和国家级越剧文化(嵊州)生态保护区。

——积极构建现代化富乐体系,着力打造悠享惠民幸福之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努力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就业服务更加优化,人企供需精准对接。普惠性幼儿园覆盖全面,义务教育均衡分布,乡镇高中逐步向市区集聚,职业教育提质扩量,“大学梦”加速实现。三医联动、六医统筹不断深化,医共体建设全域覆盖,整合型、智慧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生育政策持续完善,育儿、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快构建,人口保持长期均衡发展。多层次“大社保”体系和新时代“大救助”体系基本建成,“嵊有系列”民生优享品牌更加响亮。大力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力争通过五年奋战,新妇保院和疾控中心、人民医院二期投入运营,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争先进位;镇海中学嵊州分校建成投用,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

——积极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着力打造整体智治县域标杆。始终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动发展提质量、治理增效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深度融合,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事项实现“一件事”通办,一批体现嵊州首创的重大应用全省推广。基层社会治理实现重塑性变革,“1512”和“141”体系有效贯通,城市“大脑”、社区“中脑”、家庭“小脑”三级互联。应急风险预警水平大幅提升,15分钟救援圈基本建成。力争通过五年奋战,平安嵊州“护鼎加星”,创成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三、2022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还将迎来党的二十大、杭州亚运会、省和绍兴党代会,大事喜事多、热点难点也多,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共富建设年、项目推进年、作风提升年总体部署,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完成上级下达的能源和环境指标计划目标。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重抓智造转型,加速振兴实体经济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启动工业倍增行动,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163”产业集群,力争入围省“新星”产业群1个,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3%、10%以上。长鸿生物一期达产,金达视讯一期、比亚迪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加快贝达药业、科元精化、蔚星科技等项目进度,谋划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培育“未来工厂”,完成数字化改造100家,培育绍兴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8个,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加快园区腾笼换鸟。深化实施工业全域治理,全面摸清开发区(园区)企业、土地等家底,建立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速实现一码管企、一码管地、标准用地、平台做地、园区优地。完成剡湖街道工业全域治理试点,有序退出非化工企业和闲置企业。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低效企业动态出清,力争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25万元以上。

扶持企业长高长壮。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股上市”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启动新一轮总部型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国家级“单项冠军”零突破,新增省级“隐形冠军”1家,新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力争规上企业总数达700家。加大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力度,力争市值超百亿企业1家、50-100亿企业3家以上,新增上市辅导企业2家,完成股改20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新增“浙江制造”企业2家、“浙江制造”标准2项。

(二)重抓改革创新,加速培育内生动力

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大力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持续推进数字化改革。优化升级“城市大脑”,加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实有人口、越剧等10大专题库,争创省级数字孪生试点和一网统管试点。打造民情通、数智文明、校食安3.0、小吃共富等重大应用场景,力争省级揭榜挂帅、最佳应用、改革大奖,加快省、绍兴重大应用贯通落地。深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改革,推进极简审批许可、便利开办登记。加快民生审批事项下沉,确保90%以上省定民生事项镇级可办、90项以上高频民生事项村级可代办,政务服务2.0应用行政村全覆盖。启动智慧档案馆建设。

持续发挥科创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剡溪创新带,启动艇湖未来科创城标志性工程建设,巴贝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技术攻关3项,工厂化养蚕项目二期建成投产。科创中心、北航(嵊州)科创园新增入驻企业25家、孵化8家,真丝·领带、厨电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成技术创新10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启动驻杭研发“飞地”扩容计划。高质量举办中国(嵊州)电机·厨具展览会。健全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研发投入强度达2.85%。

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深入实施“剡溪英才计划”,引育国家、省级引才计划人才各2人,引进省海外工程师5人,入选落户绍兴英才计划人才15人,新增就业大学生1.2万名。加快培育新时代嵊州工匠,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引进产业工人1万人以上。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集成改革,加大侵权、假冒打击力度。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深入实施企业家“领航工程”,加强企业家协会建设,让企业家潜心强创新、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

(三)重抓开放合作,加速融入循环格局

坚持扩大开放是最大的吸引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打造兼容并蓄、大气包容之城。

提升平台发展能级。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深化与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力争进入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前五。浦口区块、三王工业区加快与宁波接轨,实质性启动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推动设立嵊新奉特别合作区。三界片区深入实施“融湾强园”工程,临杭产业园建成投产,启动三界与上虞章镇联动试点。高标准建设长乐电机、黄泽家具、甘霖冷链装备、崇仁智能机械小微企业园,确保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园、绍兴市特色产业园各2家以上。

畅通内外贸易循环。提升吾悦核心商圈辐射能力,促进开元、和悦等商圈提档升级,高起点推进高铁新城、城西C街区等新商圈建设。启动实施“嵊货行天下”,加快发展“商业+文体+体验”消费新业态。积极发展夜经济,打造三江风情美食街“不夜城”。启动城区农贸市场三年整治提升行动。壮大农村电商产业,培育电商专业村8个,创成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抢抓RCEP生效机遇,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绍兴联动区嵊新片区、绍兴跨境电商综试区嵊州分区建设,培育外贸产业园,谋划嵊新综合性物流园,支持企业参与广交会、华交会,确保出口贸易额增长10%以上。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持续升级“市长直通车”,实施优化发展环境“硬核行动”,打响“嵊利办”营商环境品牌。继续推动降本减费,落实“1+9”产业政策“越快兑”,确保减税降费16亿元。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全面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不见面开标”,强化交易标后履约管理。深入实施信用“531X”工程,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有效监管。

(四)重抓有效投资,加速激活增长引擎

坚持项目为王、投资为要,把更多要素资源、更多服务保障向重大项目倾斜,努力打造长三角投资热土。

持续推进招大引强。实施招商选资“1330”行动2.0,建立招商选资季会制。精心开展乡贤招商,健全乡贤回归激励机制,加强异地商会交流。精细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建立重大招商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引进链主企业2家以上。精准实施蹲点招商,围绕沪甬深等地区,派出精干招商小分队3支。确保实到外资7000万美元,市外境内资金50亿元以上;力争新引进10-20亿元项目4个、20-50亿元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

着力提高投资绩效。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迭代升级“169”行动方案,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加速实现“一码管项目”。完善前期办运行机制,开展政策处理“清零”攻坚战,确保“拿地即开工”,省市县长工程落地率力争100%。实施“百企技改”计划,完成技改投资10亿元,确保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增长25%以上,民间项目投资占比超过24%。全力争取省“赛马”激励。

不断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国企股权结构,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实现营收40亿元以上,新增AA+信用等级1家以上。纵深推进融资畅通工程,深入实施“增氧计划”和“滴灌工程”,强化政策担保增信,确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贷款不良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组建土地整理开发公司,盘活存量用地800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500亩,新出让工业用地1200亩以上、经营性用地800亩以上。

(五)重抓融合提质,加速涵养城市气质

坚持建管并重、乐优宜居,推进城市与人共融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努力打造联甬通金中部节点网络型城市。

构建大交通体系。金甬铁路嵊州段完成工程量75%,527国道黄泽至新昌段建成通车、甘霖至长乐段完成工程量50%,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完成工程量40%,甬金高速金庭互通正式动建,甘南线争取动工,启动开发区至高铁新城快速通道、高铁新城至越剧小镇有轨电车、甬金高速扩容、诸嵊高速等前期工作。完成萧山机场航站楼建设。加密乡镇二级公交,探索实施“定制公交”,提高自然村公交通达率。实施共同富裕农村路网建设行动,东兰线建成投用,长宅线、甘霖至贵门、三王堂至白雁坑、雅璜至王院等农村公路启动建设,开展城乡道路沿线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建设高品质城市。高铁新城核心区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小砩桥、丽湖大道主体完工,开元酒店及城市阳台建成投用,谋划甬金高速嵊州南互通西移。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0万平方米,白莲堂未来社区正式动建,江南未来社区启动建设,建设标杆性社区邻里中心2个。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市风貌样板区、县域风貌样板区各1个,加快建设口袋公园、体育公园,提升改造城隍山风貌。高质量建设5G网络,开通5G基站500个,确保城区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完成燃气公司重组,新建燃气管道23.5公里。

加强精细化管理。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县乡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邀请顶级机构参与修编重点区域控规,建立市镇村三级详细规划层级体系。强化交通治堵,完善城区重要道路交叉口渠化、信号灯联控机制,加快推进“绿波成网”。强化城市管养,建立“一把扫帚”管保洁、“一把剪刀”管园林体制,加快实现绿化养护一体化、市场化运作,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运行,开展城区网格化巡查和路长制行动。

(六)重抓强村富民,加速做活未来乡村

坚持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并行、“富口袋”和“富脑袋”共进,努力打造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

发展高效农业。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支持三界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做优水稻、茶叶、香榧、桃形李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三产融合未来农场4个以上。持续拓展国际绿茶大会、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中国·嵊州香榧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影响力,培育推广嵊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新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争创省级“肥药两制”改革试点县。深入推进“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提标改造0.7万亩,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始终稳定,确保粮食安全。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打造“一庭园三基地”5个,推动改革“520”模式落地见效。深入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健全农村区域保洁制度,建设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1个、全域美丽示范镇3个。修编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创建“乡村振兴先行村”5个、3A示范村2个以上、五星达标村10个以上。加快“西白忘忧”美丽示范带建设,力争成为省级美丽乡村标杆。

拓宽增收渠道。聚焦扩中提低,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资产,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农民持股计划,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争取列入省第二批共同富裕试点县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00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00人,打造来料加工、电子商务、嵊州小吃等共富示范项目10个以上。启动实施林权碳汇共富试点项目,探索成立“两山银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打造农合联实体化样板3家。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做好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合作支援等工作。

(七)重抓生态治理,加速扮靓嵊山剡水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原则,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家园。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制定全市污水处理一张图,建设“治水大脑”,创建省市级美丽河湖1条以上,誓夺“大禹鼎”。加强大气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5%以上,PM2.5实现年度控制目标。创建省级全域“无废城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源头减量,建成垃圾分类示范小区46个。防治土壤污染,严厉打击垃圾偷倒、砂石偷挖等违法行为。

大力优化城乡水环境。深入实施水利“11611”系统工程,推进三溪水库建设,丽湖区块防洪工程完成工程量30%,加快推进长乐江、崇仁江、石璜江等江河治理,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8座、山塘整治21座。推进嵊新水资源综合协同利用,建成第四水厂及管线工程,第三水厂、富西水厂分别完成工程量70%、30%。新建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甘霖、长乐、崇仁镇污水处理厂,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质工程,创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

积极实施绿动力计划。全面落实能耗“双控”,积极推进能源革命、节能降耗。深入实施“8+1”行业整治,健全能源管控与企业效益挂钩机制,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指标。新增分布式屋顶光伏26.2兆瓦,启动丰潭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大力推行绿色建造,装配式新建建筑建造率25%以上。加强低碳交通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出租车、城市公交车电(气)化率。

(八)重抓文旅融合,加速彰显剡城魅力

坚持以文化人、以旅促融,弘扬越剧文化,挖掘诗路韵味,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传承创新越剧事业。深化实施“十个一”越剧新政,创新越剧艺校合作办学方式,越剧小镇二期建成运营,越剧博物馆建成开放,新建“爱越小站”30个以上。高起点办好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民间越剧节等节庆活动,高规格举办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高质量打磨《魅力越剧》《核桃树之恋》,积极争取省“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建成为国家级越剧文化(嵊州)生态保护区。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加快中国唐诗之城、温泉城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游客接待中心。优化浙东唐诗之路水上游线,启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建设一批串珠成链诗路节点,争取入围省大花园“耀眼明珠”,再现唐?诗人“网红”打卡地盛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争取动建小黄山文化遗址公园。弘扬书画、诗词等传统文化,高质量办好书法朝圣节,争创中华诗词之乡。建设刘文西美术馆,修缮袁雪芬、商笙伯、王文娟等名人故居,完成50个微改造、精提升项目。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深化文化“三走进”活动,深入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领航项目,新文化传媒中心主体结顶,新建城市书房1家、集镇书房2家。积极推进“文明细胞”创建,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确保文明实践站行政村、社区全覆盖,提档升级文化礼堂。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文明新气象。

(九)重抓社会民生,加速提升幸福指数

坚持为民宗旨,恪守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打造民生优享平安家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服务企业用工攻坚行动,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开展社保费起底大调查行动,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保尽保。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完善0-3岁托育服务体系,提档升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殡仪馆。统筹推进欠薪根治、社会救助等工作,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合法权益。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3.0,全面落实“双减”要求,谋划成立上市公司教育基金,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镇海中学嵊州分校完成工程量50%,城南西港区块学校建成投用。全力办好“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和“嵊州杯”中国王中王围棋争霸赛,基本完成绍兴市“十运会”赛事场馆改建。高质量推进健康嵊州建设,持续深化医共体改革,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完工,妇保院及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工程主体结顶,动建市人民医院二期,新建谷来镇卫生院。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高效运行七大机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民情日记”,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加强村社基层自治,建立社区、物业、业委会三责联动治理体系,打造示范社区4个。实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广“一支队伍管执法”试点经验。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防汛防台、消防治理、扫黑除恶、反邪反恐、电信反诈等工作。深入开展“遏较大”攻坚战,确保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双下降”,争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工商联、文联、红十字、民间救援等群团、社会力量作用,切实做好国防动员、老干部、民宗、外侨、气象、档案等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快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

奋力建设创新型政府。深化变革理念,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打创新牌,打破惯性思维,跳出旧有格局,争当改革先锋。树立系统观念,优化工作流程,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变革型组织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多跨协同应用场景。提高工作本领,坚持生成性学习、保持创造性张力,积极投身实践一线、改革一线、基层一线增长本领,展现面向现代化、适应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的新能力。

奋力建设实干型政府。不断提升执行力,围绕工作链构建责任链,制定提高政府执行力十条意见,全面形成“强执行、快落实、不过夜”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担当力,完善“奔跑奖、蜗牛奖、红黄牌警示督办”工作制度,健全容错减责免责机制。不断提升落实力,调整完善乡镇(街道)财政机制,新增转移支付3亿元,探索撤销乡镇工作片区,部门干部力量向乡镇下沉。

奋力建设争先型政府。拉高工作标杆,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就是一种风险”意识,争取省政府督查激励有新突破。创设争先载体,围绕比实绩争先进、比攻坚争先锋、比变革争先行,开展排名晋级赛,引导干部积极跑部进厅、争先进位。立足自身禀赋,挖掘潜在优势,大胆试、大胆闯,形成更多基层首创。

奋力建设法治型政府。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建立常态化府院府检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职责,确保行政案件败诉率持续下降。推进依法民主决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审计和舆论监督,切实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奋力建设廉洁型政府。树牢“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执政理念,公用经费、三公经费支出分别压减5%、10%以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巡察机构等履行职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豪情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勇立潮头的闯劲、勇担使命的干劲、勇攀高峰的拼劲,扛旗奋进、实干争先,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