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730919932L/2022-74649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民政局 | 公开日期: | 2022-07-20 16:24:39 |
2021年,嵊州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嵊州市委中心工作,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聚三基”总要求,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加强智慧建设,提高数字能力,提升兜底保障水平。
一、关注关心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提档升级
1.提高社会救助标准。2021年1月1日起,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850元提高到890元,特困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1179元,均已及时足够保障到位。全年共发放低保金6561.57万元,低保边缘补助金361.35万元,特困供养金591.49万元,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13.27万元,特困人员医疗补助金33.93万元。临时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行加强临时救助和社会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制度衔接,对建立临时救助实行预审机制,确保实现了“应报尽报,应救尽救”。
2.推进“救助一件事”改革。从2021年8月起,统一启用手机端和电脑端“救助一件事”申请平台进行低保、低边、特困等社会救助事项受理,统一使用“救助一件事”申请表。目前民政社会救助业务已100%实现“救助一件事”一窗受理,打通了人社、建设、电力等部门,实现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和电费减免等事项联办。
3.建立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印发了《关于做好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工作的通知》(嵊社救联席办〔2021〕1号),并召开全市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工作培训和部署会议,建立了困难群众探访关爱网络和幸福清单送达机制。全年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和幸福清单送达10934次,探访率和送达率均达100%。
4.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持续推进。2021年度,共核减直补移民人数32人,核定2021年发放直补资金人数为10106人,共发放直补资金604.44万元。2021年度共安排移民扶持项目48个,安排移民资金投入1503万元。2021年共竣工验收历年及当年项目51个,拨付移民补助资金1508万元。
二、构建智慧养老体系,建设幸福颐养嵊州
1.养老服务软硬件提质升级。一是大力推进省、绍兴市、嵊州市三级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民生实事工程,投资163.56万元,完成444户困难老人家庭的适老化项目的改造和省督查系统有关信息完善录入工作。二是嵊州市剡湖街道居家养老中心通过与嵊州四季医院合作,以“五有”目标开展乡镇级康养联合体试点。三是投资100万元新建嵊州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已试运营,实现与绍兴市智慧养老平台对接。四是开展养老服务评定工作,完成对全市4446名老人能力评估和对184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完对196名养老从业人员培训等工作,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2.建立养老服务保障制度。一是在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嵊州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嵊政办〔2021〕89号)文件,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夯实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基础。二是落实养老服务专员制度。落实乡镇、街道层面专员15人,村社区专员275人,建立了数据库,更好推进基层养老服务工作。
3.养老机构安全达标提升。联合建设局、应急管理局对已完成整治的18家养老机构逐一进行消防复验。4月16日至4月21日,全市42家养老机构的安全生产、消防及食品安全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检查发现发现消防安全隐患215处,食品安全隐患148处,由市府办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安全隐患。
三、人人参与公益慈善,凝聚爱心汇成大爱
1.积极打造慈善救助品牌。做好“慈善圆你大学梦”特色项目,2021年支助困难家庭大学生生活补助69名共32万元。做好“暖巢行动”项目,2021年完成14户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改造工作。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灾后重建捐款等活动,为贵门乡强降雨灾后重建募捐36万余元,捐赠东西部扶贫协作县200余万元。
2.做实慈善实体化运行项目。慈善基地打造“五shan品牌”。投资35万元,建成总面积850平方米的慈善基地,全力打造全民慈善氛围,培育孵化慈善组织,积极培养领军人才,倾力打造五shan(即向上向善,越山剡水,赡养孝老,各擅其长,扇枕温被)嵊州慈善基地品牌,提升慈善基地工作成效。
四、强化城乡区域治理,优化基层治理格局
1.加强城乡区域治理。一是完善村社换届选举后续工作。完成村社基本信息、换届选举、村居委会成员等信息填报。完成新一届基层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信用代码证书的发放工作。二是开展村(社区)减负增效活动。推进“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修订完善《嵊州市村(社区)组织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和《嵊州市村(社区)组织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事项清单》。三是提升城市社区办公室条件。对江南、江晓、江悦、丹桂和慧民等社区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市社区办公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四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评估活动。申报2021年度绍兴市完善型农村社区25个、浙江省引领型农村社区4个。
2.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壮大民政基层力量,助力城乡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不断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组织动员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全市报名人数超过1300人;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已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15个并实体化运营,率先实现全覆盖。
3.地名管理规范有序。一是地名规范命名。2021年全市共命(更)名道路14条、小区11个,并即时通过政府网站予以发布。二是规范办理门牌证。2021年现场查看地址100余次,完成发放门牌证821本。三是规范地名编制清单。完成嵊州市三界启航花苑(一期)、嵊星湾(一、二、三期)、长乐美树商厦、美邻生活广场、临江苑(二期)、白鹭之宸园、未来城(五、六、七期)、崇仁镇智能机械和轻纺小微企业园、凤凰嘉苑等14处地名编制清单。
五、数字引领深化改革,公共服务更加优质
1.推进“一件事”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推进加强政务服务2.0建设应用,提升全面完成民政服务质量。除收养登记和解除收养登记系统未完成专窗对接上线外,民政系统涉及十大类107项事项已全面配置并上线应用。在完善社会救助、婚户育、殡葬等领域“一件事”的基础上,有序探索养老机构、收养等领域“一件事”改革,方便老百姓办事。
2.强化社会组织管理。一是大力培育、孵化和支持社会组织。新增各类社会组织82家,完成年检454家,品牌社会组织、品牌项目(活动)、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4名社会组织负责人被命名为省级社会组织领军人才,2家组织、1个项目、5名个人入选绍兴市品牌社会组织、品牌项目(活动)和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积极推进“双减”校外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加大公益创投力度,安排创投资金48万元支持22个公益项目,各公益组织先后开展了965场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人数9800人次,受益群众3.5万余人。二是整治清理非法社会组织,全年累计注销14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成功劝散17家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义组织。三是引导社会组织,打响社会公益品牌。各社会组织结合“‘码’上文明‘智’愿团GO”和中华慈善日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指导曙光救援和蓝天志愿服务队等14人奔赴河南省郑州市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展示嵊州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洪精神和“大爱嵊州”的温度。
3.婚姻登记高效规范。2021年共办理结婚登记3048对(其中复婚215对补办396对),离婚登记1001对,补发结婚证1032对,补发离婚证207人次。全面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一次性办结制,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制,全省异地查档制,非真实身份登记案件撤销制,越警管家证件办理制等制度,切实方便群众办事。
4.未成年人保障有序推进。建立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机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政策集中宣讲及关爱活动67场次,对在册孤儿、困境儿童194人定期发放基本生活费190余万元。加强流浪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已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人员共177人次,其中接收本市在外流浪返乡人员13人,跨省护送返乡7人,长期在站接受救助管理11人。
5.殡葬管理从严落实。加强“三沿五区”日常巡查力度,全年共计处置来信来访28件,拆除违建坟墓162穴。积极推进惠民殡葬专项治理。对22家开放式寺庙开展违规安放骨灰现象排查;检查32家丧葬墓碑加工制售单位,完成整改11家。落实惠民殡葬政策,2021年对全市符合条件的5268位对象发放殡葬惠民补助资金共计439.99万元,对符合节地生态葬(草坪葬、骨灰堂)的19位对象发放补助资金7.9万元。
2022年,市民政局将以习近平浙江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方向,立足夯实基础设施、加大民生保障、提升创新服务等工作,重点推进“四个重大”,全力做好“五个一件事”,争创精准保障、和谐自治、幸福颐养、暖心服务的“领跑员”和“示范员”,为助力我市打造“幸福嵊州”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民政力量。
一、聚焦民生,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1.及时调整救助保障标准。根据绍兴市统一要求,准确做好低保、低边、特困等调标工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达到1.2万元以上;低边收入认定标准从低保标准1.5倍放宽到2倍。落实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新标准:特困供养生活费1383元/月;护理费标准:完全丧失自理能力1656元,中度828元,轻度414元,完全具备自理能力207元。(分散供养护理费是集中供养的50%),实现社会救助资金程序阳光透明。
2.落实困难群众探访关爱送达。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和幸福清单送达工作,探访慰问覆盖率达到100%,智慧救助惠民联办率达到100%。
二、聚焦康养,智慧养老助推幸福颐养
1.制订养老院(敬老院)布局规划。加快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加快实施养老服务提档升级行动。出台全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进一步完善《嵊州市2021~2035年养老服务设施布点专项规划》,推动养老机构建设布局,夯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开展敬养老院、居家养老中心星级评定,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全市乡镇居家养老中心四星级以上达到80%,落实好重大政策,重点完成21家已交付新建小区居家养老用房配套建设并运行,加大服务供给,按要求扩大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范围。
2.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充分发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这一重大平台作用,加快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场景应用建设,争创智慧养老先进。15个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无感服务智能终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数据挖掘赋能,实现视频监控应接尽接,专人专项远程监控;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66张;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93人,全面提升我市养老服务事业专业化能力和数字化水平。
3.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按照《嵊州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及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决定》,新建嵊州市畅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和嵊州市华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2家养老机构,力争年底前投入运营。做好嵊州市幸福颐养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建成后将是全市唯一一家托底保障型公办养老机构,将新增公办养老床位数1000张,全面提升我市养老床位数和养老服务质量。
4.建设嵊州特色智慧养老。借助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功能,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数据挖掘赋能,实现视频监控应接尽接,专人专项远程监控。建成全要素防控系统,包括养老机构出入院管理、物资管理、亲情沟通与心理慰藉、食品溯源与安全管理、信息发布等六大场景。同时在配合浙江省民政厅和绍兴市民政局的专项要求,在智慧养老院、人才培养、康养联合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积极探索,争取打造具有嵊州特色的数字化智慧养老院。
三、聚焦基层,固本强基焕发基层活力
1.不断优化调整社区布局方案。开展社区规模调整根据我市社区现有基础和城市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编制社区规划,优化城市社区布局。以“1500-3000户”规模为指导,立足社区职能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要求,通过“拆、并、设”等方法,在现有32个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布局。打造1个具有辨识度、温馨感的“居民会客厅”,规划社区用房(邻里中心)三年行动计划。
2.不断加强社工队伍能力建设。增强专职社区工作力量,通过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招考,扩大专职社工队伍,新增持证社工100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理顺社区自治职能,发挥社区功能,促进和谐社区建设;2022年计划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100名以上,全面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3.不断发挥社会工作站实效。推进“枫桥式”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加大社工站社工培养力度,巩固社工站服务基层民政工作作用发挥,联动社救科推进社工站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联动社管科发挥社工站在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实体化运营中的作用。今年新增持证社工不少于100名,新增社工机构2家,打造“枫桥式”社会工作站2个。
4.加强社会组织引导和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乡镇(街道)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体化运作,全市社区社会组织平均活跃度达50%以上;完成社会组织品牌、品牌项目(活动)和领军人物等评选活动;完成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名单推荐性目录工作;完成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3000个以上,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质效;完成公益创投项目25个以上,服务受众1万人以上。
四、聚焦服务,巩固提升民政服务质量
1.殡仪馆改扩建工程。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殡葬服务水平,将殡仪馆整体提升作为2022年民生一件事,将完成西山公墓部分坟墓迁移工作准备,启动嵊州市殡仪馆改扩建提升改造工程,年底前主要是完成改扩建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工程完工后将进一步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高殡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进殡葬服务便捷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天伦园公墓绿植管理水平,实施“一墓一码”管理。
2.继续推动民政领域数字化重大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全面完成数字化改革指标。发挥城乡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平台作用,推动乡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巩固打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整治违规评选、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整治、清理规范僵尸组织等成果,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慈善组织培育力度,扶持一批公益组织转等为慈善组织,整合慈善资源助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3.有序推进婚姻登记和补证工作。在全市开展集中补领补办婚姻登记证工作;完成22万余条历史婚姻数据中错误数据的更正;继续做好历史婚姻数据的电子档案扫描备份工作,方便群众档案查询,及时完成档案整理和移交。启动国家5A级标准婚姻登记场所建设。
4.推进重点移民工程实施。完成水库移民扶持项目36个,安排专项补助资金800万元左右。8月前完成《嵊州市三溪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工作大纲》审批工作。
5.落实殡葬惠民政策。有效规范丧葬用品市场,严厉查处违规制售、贩卖等丧葬用品行为。继续加强“三沿五区”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制止违建坟墓、违规安放骨灰等现象。摸清老寿坟和生态坟墓底数,提档升级镇、村两级公墓;加强源头上管控,严格实施生态墓穴证管理工作,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完成乡镇(街道)节地生态葬(树葬)建设任务并按照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投入使用,2022年打造1处市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公墓,新增节地生态墓穴500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5%。
6.完善慈善基金发展规划。做好壮大慈善资金规模。2022年,计划设立各类市级基金1500万元以上,其中乡镇街道级基金1000万元,慈善总会基金500万元以上。完成东西部协作社会帮扶280万元以上。到2025年,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建立扶贫济困、赈灾救助、公益援助等多种类慈善基金,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贡献。起草《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明确2022年乡镇街道级基金分配方案。10月底前完成慈善总会换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