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5196F/2022-85550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发布机构: | 生态环境分局 | 公开日期: | 2022-09-14 15:44:06 |
有效性: | 有效 | 发文字号 | 美丽嵊州办〔2022〕8号 |
市委市政府美丽嵊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嵊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小微水体水质维护(改善)方案》的通知 | ||||||||||||||||||||||||||||||||||||||||||||||||||||||||||||||||||||||||||||||||
| ||||||||||||||||||||||||||||||||||||||||||||||||||||||||||||||||||||||||||||||||
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 根据《绍兴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实施方案》(绍市环发〔2020〕23号)有关要求,结合前期排查情况,我办制定了《嵊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小微水体水质维护(改善)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嵊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8月9日 嵊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小微水体水质维护(改善)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土壤函〔2019〕48号)、《关于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浙环函〔2020〕97号)、《绍兴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实施方案》(绍市环发〔2020〕23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农村水环境状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认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小微水体水质维护(改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小微水体为治理对象,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治理”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村小微水体治理,确保农村水环境持续向好。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小微水体为重点,狠抓污水垃圾、畜禽粪污、农业面源和内源污染防治。选择通过重点(难点)区域开展工作,深入实践,总结凝练,形成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农村小微水体整治提升。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结合农村类型、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水体汇水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农村小微水体的特征与成因,区域统筹、因河(塘、沟、渠)施策,分区分类开展治理。 多元共治,形成合力。按照市级统筹、各方参与的原则,建立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机制,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实施。以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协调好权责关系。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既按规定时间节点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改善目标,又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农村黑臭水体环境问题,建立长效机制,让农村黑臭水体长“制”久清。 经济实用,维护简便。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污水规模和农民需求等,合理选择技术成熟可靠,投资小,见效快,管理方便、操作简单、运行稳定、易于推广的农村小微水体治理技术和设施设备。 村民主体,群众满意。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参与小微水体治理提升,保障村民参与权、监督权,提升村民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三、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 (一)控源截污。 1.深入开展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与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种植业面源污染、改厕等治理工作,强化治理措施衔接、部门协调,从源头控制水体质量。 2.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根据实际情况,釆用污染防治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在农村小微水体治理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有条件纳入周边城镇污水管网的,可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其他地区科学合理筛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采用适合本辖区的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 3.加强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对不具备规模化生活污水治理条件的地区,要重点抓好厕所粪污治理。以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为主线,与农村庭院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4.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推行种养结合,鼓励还田利用,实现畜禽粪污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培育壮大畜禽粪污利用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形成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积极探索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模式。同时加大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执法监管力度。 5.加强水产健康养殖。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依法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 6.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利用生态沟渠、自然水塘,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拦截沟、地表径流集蓄与再利用设施,有效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净化农田退水和地表径流,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 7.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推动农村地区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按照“规范一批、治理一批、关停一批”的原则,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适当案中进入工业园区,对污染实行集中治理。依法依规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加大农村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污。 (二)清淤疏浚。综合评估农村小微水体水质和底泥状况,合理制定清淤疏浚方案并组织实施。严禁清出底泥沿岸随意堆放,鼓励底泥无害化处理后资源化利用。对于有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水体,妥善处理处置清淤底泥,属于危险废物的,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加强淤泥清理、排放、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管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三)水体净化。依照村庄规划,对拟搬迁撤并空心村和过于分散、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的村庄,鼓励通过生态净化改善小微水体。通过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退田还河还湖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维持渠道、河道、池塘等农村水体的自然岸线,减少对农村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在满足防洪和排涝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生态净化手段,有效去除污染物,促进农村水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水体水系连通,增强渠道、河道、池塘等水体流动性及自净能力。严控以恢复水动力为由的调水冲污行为,严控缺水地区通过水系连通引水营造大水面大景观行为。 四、建立农村小微水体治理长效机制 (一)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农村小微水体所在河湖的河长湖长要切实履行责任,调动各方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推动农村河湖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到位。 (二)建立监管监测机制。构建农村小微水体治理监管体系,生态环境分局对重要点位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坚持以用为本,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区域维护问题,做到项目建设与工程管护机制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 (三)建立村民参与机制。强化村委会在农村小微水体工作中的责任,发挥村民主体地位,调动乡贤能人参与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工作,鼓励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接受公众监督,提高群众参与度。 (四)强化运维管理机制。健全农村小微水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治理和运行管护。研究推行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绩效评价机制。 (五)强化网格化管理力度。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网络员巡“河”制度,设立举报平台,通过曝光、举报等措施加强社会监督;会同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对农村小微水体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形式,对黑臭水体排查中的问题水体开展联合性督查,适时组织人员对农村小微水体水质状况进行集中检查。 五、强化农村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嵊州市组织统筹制度,落实乡镇(街道)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实施主体,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指导等工作;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工作,对实施效果负责。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财政补助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合理保障农村小微水体治理资金投入。 (三)提升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专家对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推荐实用技术目录,推广示范适用技术。定期对村民、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宣贯农村小微水体治理相关政策、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四)强化监督考核。生态环境分局会同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组织对农村小微水体治理进展及成效进行评估。有关结果纳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估,与支持政策直接挂钩,并以适当形式通报和社会公布。将农村小微水体治理纳入“五水共治、美丽嵊州”乡镇(街道)绩效考核范畴。 附件:1.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信息台账 2.水质“不黑臭”检测指标阈值 3.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村民评议表 4.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关单位 附件1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信息台账
注:销号的支撑材料还需提供项目施工过程图、水质监测报告、村民满意度调查表 附件2 水质“不黑臭”检测指标阈值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附件3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村民评议表
附件4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关单位 各乡镇街道,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治水办、水投集团。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