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49512/2023-82397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日期: | 2023-01-12 16:57:12 |
钱赞樱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还粮于田”工作,切实保护耕地底线的建议》(第4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仓禀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1.重视粮食生产,时刻绷紧粮食安全之弦。粮食生产是安民、稳市、恤农的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正是一代代农业从事者接续奋斗的结果。这个成绩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加倍珍惜、继续巩固粮食生产发展成果。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价值提高,种粮相对效益下降,以及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但是粮食消费却不断增加。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俄乌冲突、战争等不稳定因素使得国际市场粮源紧张,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就对忽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解决粮食供给。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我市一直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粮食生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严守耕地红线,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出台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多措并举增加粮农收入、保障粮农利益,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粮食生产加工的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积极提升粮食产业附加值。近年来,嵊州市围绕“六稳六保”,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实施六个“+”,致力田中“稳粮”、土里“刨金”,走出了一条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好、竞争力强的新路子,打响了增产丰收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了基础。据统计,我市粮食种植面积31.2万亩,总产量达15.1万吨,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从事多种经营方式的种粮大户,户均增收8.5万元以上;水田亩均获利万元以上超过2000亩,最高的获利3.25万元。以多项指标领跑全省的成绩,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2.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双非”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自《嵊州市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方案》(嵊市委办发〔2021〕41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市认真坚持农地农用、粮地粮用原则,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嵊州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嵊州市垦造耕地项目管理实施意见》。2021年我市“双非”政治初见成效。我局共完成“非粮化”整治任务2.86万亩,清理腾退为1.08万亩,调整优化为1.78万亩。2021年底,审计发现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改进度为100%。2022年,我局在继续推进“非粮化”整治任务的同时,将进一步做好新垦造耕地的后续管护工作,加强“粮功区”粮食生产的指导和服务,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同时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夯实“藏粮于地”战略基础。制定出台《嵊州市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实施5.2万亩高标准农田和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任务名列全省第二。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实施崇仁镇赵马村“省级土地全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同步推进土地保护与绿水青山;完成南山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6000余亩。全面夯实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
3.及时发放涉农补贴,出台惠农政策,推行农业种养新模式。近年来,为鼓励粮食生产,中央不断出台各类新的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提升粮农的生产积极性。2021年,我市共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602.57万元,发放新增的补贴项目“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77.66万元,发放规模种粮补贴438.14万元。粮食生产贷款贴息24.68万元。2022年,我市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657.22万元,粮食生产贷款贴息补贴27.6565万元,2022年的实际种粮补贴、贷款贴息和规模种粮补贴也或有小幅增加。另外,我们还通过农业生产政策兑现等农业项目对于节水抗旱稻种植、创新农作制度等粮食生产方式进行补贴,直接发放至粮农账户,提升农户种粮和农作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农业保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今年新的水稻保险政策明确水稻保险可以保障完全成本,进一步提升了粮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逐步推行农业种养新模式。试行水旱轮作、种养结合等模式,其中“鲜食玉米+水稻”的水旱轮作模式500亩、西瓜育苗基地180亩、香芋种植基地200亩、番薯新优品种育苗基地120亩、“稻-鸭共育”模式水稻50亩、订单养殖“稻—鹅”模式10000只。利用闲置稻田养殖浙东大白鹅,70天后平均重量8.5斤,售卖每只获利约73.8元。一年可以养殖2批,每亩可增加养殖收入7380元。第一批大白鹅为10位种粮大户增收62.73万元。推行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项目,实施“稻蛙”立体养殖,创建动植物生活共同体。构筑生态拦截沟渠,广泛开展美丽田园建设,实现“田边有花,田中有画”的生态美景。
4.选用优质品种,配合先进种植技术,提升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为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我局每年都会以绿色增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生态环保和质量安全为导向,遴选本年农业主导粮食品种和主推技术,并根据乡镇产业特色,选择推广合适的品种与技术,组织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让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如我市目前一直在推广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甬优7860、甬优538、春优927等。巩固粮食新品良种展示平台地位。连续成功举办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嵊州庆祝活动。发挥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作用,做强做大省级“三新”技术实验园、国家级“看禾选种”展示核心示范基地等平台,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目前,示范区试水稻、玉米、马铃薯、番薯、高粱等优质品种达400多个,全市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9%。因地制宜把“旱优73”水稻、雪甜7401和金银208水果玉米、心香小番薯等高产优质品种产业化,推广种植“旱优73”再生稻2000亩,着力改变以往夏粮水稻只能作储备粮和加工粮的现状,不断提高粮农的收益。
推进“藏粮于技”良法增产增效。完善提升嵊州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化“农技大师”服务机制,扩建栽培、土肥、植保、农机等技术服务团队50多人,开展组团式服务。集中推广示范转化水稻旱栽黑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等;采用薄膜覆盖、节水灌溉等措施,采用新开垦土地的粮食生产技能,水稻旱栽面积超过1000亩。推广水稻温室叠盘育供秧、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春季水果玉米基质育苗促早熟栽培技术等高效种植管理技术,大幅降低了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的危害。坚持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我市2021年共创建了6个省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千亩示范片、1个双季稻百亩攻关方和4个省级旱粮百亩示范方。建设省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定额制)示范区5个,建设省级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定额制)示范区1个,核心示范区面积6060亩。开展示范区内全域灌水杀蛹,2021年实际完成灌水杀蛹面积14520.72亩。2022年将目标新建3个省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定额制)示范区,推广绿色防控14.2万亩。2021年省下达嵊州市省补商品有机肥推广任务1000吨。种植主体每购买一吨可享受补贴 150元。此外,我市目前现有工厂化养蚕,产出大量蚕沙有机肥用于我市各种植产业,每年度推广使用蚕沙有机肥达1.5万吨。
探索水稻叠盘暗出苗育苗供秧创新模式,建立高效育秧中心,推广形成“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的育供秧模式,促进社会化服务发展,推进水稻机插技术应用和推广。积极实施浙江省提出的“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计划,实现水稻生产的耕地、育秧、播栽、植保、施肥、收获、烘干、加工、包装等全环节机械化作业。以“永明农机”为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化植保服务,运用智能农机、共享经济等新机械、新模式进行施肥用药、统防统治等作业,高效解决了大面积病虫害防治的难题,全市种粮大户机防比例达95%以上。引进利用秸秆还田机,对水果玉米秸秆进行机械粉碎还田,解决了多年多地秸秆不能利用、难以利用的难题。先进种植技术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助力实现粮食生产标准化、现代化。我市鲜食玉米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1250.95公斤,为全省第一方,获浙江农业之最粮油亩产“吉尼斯记录”。后茬水稻平均亩产680公斤,最高亩产723公斤。
5.推动粮食全产业链融合集成创新,提升粮食产业链附加值。我市乡村振兴项目农业“1150工程”已建成一个省级农业园区、一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50个乡村振兴产业先锋基地。“1150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加快培育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发展新模式,建成一批可看、可学、有前景、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示范项目。接下去我市将继续按照建成示范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引进培育一批的要求,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农业项目建设。积极整合涉农项目、涉农资金以及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加大农业投入,通过项目实施,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嵊州市乡村振兴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示范建设方案》的实施,立足本地粮食产业发展实际,聚焦稳粮保供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建设,提高粮食产业附加值。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目标是实现粮食产业“种产购加销服”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大户”模式,实现展示基地良种市场化转化;推广抗旱新品种,建设粮食绿色生产优质示范基地,实现稻米源头追溯;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补齐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主要包括国家级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项目、嵊州市粮食数字化平台和农产品展示展销服务项目、嵊州市粮食生产优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嵊州市万亩粮食订单产销一体化项目、嵊州市乡愁产业——年糕质量提升项目、嵊州市禾下土粮食深加工项目,全面推进我市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6.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健全农业社会化联合服务体系。组织大户抱团建立跨专业产业联合社,联合从事生产,降低种粮成本,完善供应链,提高价值链。联合17位种粮大户组建“二分田”粮食合作社联合社,实施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导服务、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认证、统一加工销售的“六统一”,有组织地向农户推广良种、良法、良机。成立育秧、机耕、飞防、加工等多支专业队,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服务,完成统一机耕7193亩,统一育秧机插3600亩,飞防31200亩,收割5625亩,烘干服务4380亩,在生产端通过有效组织生产要素降低成本,为种粮大户节省成本48.75万元。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农业健康发展。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能力、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服务能力,使农户掌握从事产业、工种和岗位所必需的生产经营知识、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围绕产业开设生产经营性课程,专业服务职业农民。为加强种粮户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农民素质助力。目前我市也吸纳了一部分年轻人和乡贤返乡进行农业创业的成功案例,其中“嵊州周丹家庭农场”的女农场主周丹就是大学毕业后返乡与父母一同经营农场的很好案例。
创新资金联用、农机联用合作模式。针对农业季节性强,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的合作模式。一是资金联用模式。17户种粮大户自筹资金600万元,实施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合作提升工程项目;二是农机联用模式。在合作联社组建前,17户种粮大户共需要购置农机72台,农机联用后仅需要21台农机,直接节约农机购置支出570余万元,户均节支33.5万元。
7.优化收购政策,强化品牌意识,探索市场化订单模式。
强化良种优育加力品质保障。通过几年的良种培育,嵊州涌现了一批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农产品。如口感甘甜而鲜嫩、脆爽而渣少的水果玉米,在网上农博嵊州馆销售火爆,吸引了江浙沪地区近万名粉丝,上市季每天下单量超300份;又如米质好、口感佳的“中秋新米”,吸引了杭绍甬地区消费者慕名而来,回头客不断增多。再如稻田饲养的浙东大白鹅也供不应求。大白鹅吃草,鹅粪可肥田,使稻米的品质更有保障。同时注重文化注入提升品牌价值。以“当地当季最养生”的中医文化理念,引导“嵊州人吃嵊州米,嵊州人吃新鲜米”的消费习惯,不断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生态营养口感佳”的文化体验,形成“嵊州米吃了有后味,吃了难忘记”的口碑效应,如 “三碗米业”的“大饭桶”、“二分田”的“中秋新米”、“越隐”的“生态米”等多个粮食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走俏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粮油市场。
实行粮食生产数据化管理清单。对粮食种植时间、施药时间、成熟时间进行全程清单化记录,形成完善的可追溯体系,实施“二维码”形成可视化,使大数据成为产业的“血液”。实施600万公斤粮食加工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嵊州市龙头企业三碗米业有限公司优质稻米生产加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粮食产销市场化订单模式。在实现粮食部门早稻订单全覆盖的基础上,培育、鼓励“三碗米业”、“二分田”等企业通过订单模式,进入完全市场化运作。“三碗米业”与三界镇多位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签订“甬优15”优质稻米收购协议,免费提供优质良种,并以高于国家收购价全额收购大户生产的粮食,以农村设点直销的形式投放市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机链接,使三者紧密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感谢您对我市粮食产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障我市的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共同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联系科室:嵊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赵洪
联系电话:0575-83181765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28日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