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 >> 政协委员提案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49512/2023-82402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日期: 2023-01-12 17:02:25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11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1-12 17:02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杨婷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议》(第117号)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打好乡村振兴大会战,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不少亮点,为嵊州争当共富标杆夯实了基础、增添了亮色。全市共有农业特色基地95.3万亩,通过认证的粮油、干鲜果、茶叶、蔬菜等基地面积14.8万亩;龙井茶年产量6000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珠茶出口量占全国的60%;全市生猪存栏量、猪肉自给率均居全省前列;成功建成三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甘霖省级特色农业强镇,乡村振兴产业先锋基地50个;嵊州香榧被列入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基地落户嵊州;桃形李、黄桃、枇杷等果树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2021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但对照省、市的目标要求,对照广大农村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比如农业企业普遍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尤其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竞争力偏弱;特色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大项目少,品牌化发展还需加力,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有效;由于农业见效慢、回报周期长,对地方政府没有税收收入等原因,农业项目招商引资落地较难。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提出的建议以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打造“重要窗口”新任务、“三农”工作新部署,以“未来农业、未来乡村、未来农民”为方向,以“改革、科技、绿色、融合、数字”为驱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主动适应新形势。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确保安全的阶段,而是有了更高要求,希望其集功能化、营养化、健康化于一体,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功能农业被认为是第三个发展阶段,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和消费需求将发生重要变化。从国际上看,国际多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美贸易战前途未卜;从国内看,休闲化趋势加剧,养生产业方兴未艾,实体经济不够景气,农产品供应结构性过剩。农业产业“风雨中的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全力践行新理念。一是以生态的理念来谋规划。要紧紧围绕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积极推广绿色健康生态种养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生态化、标准化建设。二是以工业的理念来搞生产。以发展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优化整合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在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贮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三是以市场的理念来做营销。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理念,以二分田专业合作社为例,探索种植了年糕米榨面米等专用稻,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的订制式生产模式。

(三)努力搭建大平台。一是不断挖掘乡村产业资源禀赋和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高质量建立现代乡村产业聚集园区,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一流现代乡村产业园。二是培育乡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乡村创新创业的大载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费、小额贷款担保、创业补贴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来启进行农业创业。今年我们计划引入5个左右“一庭院三基地”项目,推动乡土、乡贤、乡创人才回归激活乡村创业、创新、创富。三是提升“看禾选种”核心示范基地水平,建造水稻历史博物馆、水稻长廊等,使区块逐步由单一的水稻种植向新技术全面应用延伸,由普通水田向休闲公园提升,由品种示范向文化展示发展,打造国家级水稻文化公园。四是着眼品牌战略,重点培育“越乡龙井”、“嵊州香榧”等公共品牌和“禾下土”、“泉岗辉白”、“华发”等企业名牌,不断提高“跳出嵊州发展嵊州”的水平。

(四)坚持应用新技术。一是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计划,推进“看禾选种”核心基地、中茶所嵊州基地建设,打造展示现代种业成果的“重要窗口”。推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着力抓好国家级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陌桑高科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探索智慧农业模式,推进水稻、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果蔬、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推动“机器换人”向全产业覆盖。深化农艺农机融合,抓好农技推广、示范试点、宜机改造、规模流转和集成服务,推进“一县三基地”规划建设,创建农机服务中心1家。实施“72010”工程,高标准建设一二三产融合的未来农场4个。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嵊州。二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平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三是深化“数字赋能”,加快农业数字化改革,推动5G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抓好陌桑高科工厂化养蚕、粮食产业数字化展示平台、可视化数字年糕工厂等数字化项目建设。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加快第一批省级多跨场景应用—“肥药两制”数字化改革,促进肥药减量增效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速5G基站等“三农”新基建,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

(五)激活农村大市场。一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要围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和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项目,实现农产品增值。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模式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努力提升生产绩效,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二是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结合起来,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施“72010”工程,即围绕7大产业高标准建设20个总面积10万亩的农业生产、农事研学、观光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的未来农场,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今年计划创建4个。三是

(六)持续培育新人才。一是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体系目标,全面深化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的联结机制。要发展农合联,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分工协作,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要依托远程教育站点、职业院校等教育平台,立足我市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开展系统培训;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深化“两进两回”行动,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壮大“薪农人”、农创客、乡村工匠、农业大师队伍,今年计划培育农创客350人,高素质农民200人以上,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00人次以上。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吸引“乡贤”回归,以能人志士的实体项目投资,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档次。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真诚欢迎广大政协委员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联 系 人:魏莎娜(办公室)

电    话:83101273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25日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爱嵊州app 嵊州发布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