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23306834714401177/2023-89089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公开日期: 2023-01-13 11:26:47

嵊州市气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3- 01- 13 11: 26
信息来源: 市气象局
浏览次数:
分享: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高效推进“村安工程”建设

1.提早谋划、创新推动。抓实项目建设“169”行动,加强沟通、提前谋划,研发“村安工程”微信小程序,实现从项目赋码、项目建设到项目验收的全流程跟踪和记录,明确职责分工和进度安排,确保项目高效有序推进,项目进度绍兴第一。目前正有序开展2023年项目建设任务的选址工作,初步确定X波段相控阵仪选址,开展选址报告的编制。

2.科学布局、精密监测。新建6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10套特种气象站,更新10套旧气象站,完成3套北斗通信系统建设,打造高密度站网监测体系,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新增的覆卮山、大青山气象站在台风“梅花”中精准捕捉灾害高发区雨量数据,为人员转移、抢险避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深化“风雨哨兵”应用建设

1.应用建设成果显著。迭代升级“风雨哨兵”,提档为绍兴市级应用,成功列入2022年浙江省气象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0”,明确嵊州市作为牵头单位开展预警智慧叫应重大场景的全省试点,计划2023年争取上升为省级应用。工作做法在省委办公厅信息刊登,在省政务信息中受到徐文光常务副省长批示肯定,在省、绍兴市《数字化改革》(工作动态)刊登,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七周年”专题案例。

2.应用使用反馈良好。完善全市300多个各类自动监测站点全天候分钟级智慧监测策略,实现站点实况浙政钉工作群靶向自动报警,目前已在绍兴全市气象部门、绍兴市自然资源局和嵊州市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贯通使用,在防汛防台工作中成效显著。同时,在长乐镇开展基层多跨场景应用试点,将“语音叫应”功能拓展至综合治理、防汛应急、防疫提醒等多个领域,使用反响热烈,切实减轻基层工作压力、提升处置效率。

(三)高标准做好气象服务

1.深化数字建设。自主研发“嵊村安”浙政钉机器人,结合“村安工程”和“风雨哨兵”建设成果,实现浙政钉群组预警图文信息自动发布,以及自动气象站达阈值实况告警靶向自动发布,为抢险避灾争取宝贵时间,助力我市平稳度汛。

2.优化精细服务。实行“影响提示、警戒提醒、精细预警、分级叫应、实况通报”的五段式“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机制,在台风“轩岚诺”、“梅花”等重大天气服务中,实况通报、短临预报、灾害预警均精细化到具体乡镇,有效提升预警信息靶向性,并在“梅花”复盘会议中受到裘市长、周常务的肯定表扬。

3.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值班值守,科学研判,守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活动开展决策气象保障服务。

共发布预警信息264条,重要天气提醒短信273条,合计受众达345万人次,各类气象服务材料236期;开展“春运”、“高考、学考”等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发布决策服务材料81期。

(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1.加强调研走访、复盘总结。一是入汛前开展“明天有极端天气”的业务研讨、业务服务应急演练、灾害点实地踏勘、重点乡镇(贵门)调研走访,提升极端灾害性天气应对针对性和敏感性。二是及时组织台风“轩岚诺”和“梅花”服务复盘会,梳理整改任务清单,积极提升业务服务能力。

2.深化部门联动。一是深化同应急、水利、融媒体等部门联动,完善常态化会商、联合发布灾害预警机制,启用农村应急大喇叭实时插播10次,重大天气过程开展联合直播4次。二是配合应急局制定《嵊州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台风洪涝)“五停”指导意见》。三是与水利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方案,细化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产品及发布。

3.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创建。完成20个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申报,持续加强对基层网格员、信息员和协理员的培训,抓好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避险能力提升。

(五)气象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1.开展直通式为农服务。组织专家实地走访开展为农服务专题调研2次,了解茶叶、水稻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特色气象服务保障研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发布“春耕春播”等各类为农气象服务材料66期。

2.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联合农业农村局印发《嵊州市农业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工作实施方案》,制作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加强做好粮食生产气象服务,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服务水平。

3.推进“气象+保险”应用。一是与人保财险嵊州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嵊州市保险气象工作站。二是深化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2022年为全市55位种植户的4403.8亩茶叶提供660.57万元风险保障,赔款支付共计164.59万元。三是继续联合农业局、保险协会开展桃形李成熟期种植保险正式推广工作,推进桃形李成熟期种植保险扩面4137亩,为我市特色农产品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4.做好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一是开发天气罗盘本地化应用,数字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二是积极参与省气候标志评估推介,长乐镇小昆村获评浙江省避暑气候胜地,崇仁镇温泉湖村获评浙江省气候康养乡村,积极推动我市气象、农业、旅游、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展。

(六)做好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完成石璜镇徐家培人工影响天气地面增雨焰炉试验性作业业务准入,增强我市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方式和影响范围,避免空中管制带来的作业限制,为绍兴市首个开展火箭弹和焰炉协同作业的县市。为应对今年夏季持续的严重高温干旱天气和秋冬旱情,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共组织作业25次,发射火箭弹50枚,燃烟9次,累计增雨效益达1331.45万吨。

(七)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1.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契机,赴贵门乡、逸夫小学等开展现场科普宣传,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气象科普基地共接待参观3次。

2.加强新媒体平台推广应用。一是升级“嵊州气象”微信公众号个性化订阅服务,开展官方微信微博推广应用活动,粉丝数突破1万人。二是强化同融媒体中心战略合作,常态化通过“爱嵊州”APP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普宣传等,扩大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

(八)持续优化行政许可,加强气象安全监管

1.深入推进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综合执法业务培训,共同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实现“气象证明”事项“就近办”。

2.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制定《2022年防雷安全监督检查计划》,联合应急管理局开展专项检查,对全市83家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实施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发现并责令整改安全隐患2起。

3.强化行政检查闭环处置。通过对气球升放活动开展实地检查,严格规范升放过程安全流程,发现未经申报擅自升放气球案例1起,及时移交综合执法局完成处置。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积极做好气象服务

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气象服务保障。为防灾减灾、五水共治、乡村振兴、美丽嵊州以及绍兴市第十届运动会暨第三届市民运动会等重点工作、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继续做好常规天气预报、关键农时、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活动、重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

(二)大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1.完成村安工程2023年度建设任务。年底前完成80套常规要素自动气象站、13套特种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安装调试和20套六要素常规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更新,以及1套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设备及配套设备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乡村气象监测站网基础。

2.继续深化“风雨哨兵”应用迭代升级。发挥数字化改革成效,促数字化改革提质增效,争取“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为推进共同富裕贡献气象力量。

3.推进智慧气象驾驶舱建设。落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创建要求,完善业务集成,建设智慧气象驾驶舱,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响应效率。

(三)深化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综合能力

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精细化,基本实现预报预警网格化、服务保障精细化,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气象领域得到应用,气象现代化水平总体满足地方要求。整合和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能力为抓手,开展乡镇、村气象灾害网格化预警。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服务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1.继续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创建任务,持续加强对基层网格员、信息员和协理员的培训,落实气象工作职责,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避险能力,推动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培训。继续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气象保障行动,提升全市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继续推进乡村生态气候资源评估,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力旅游、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2.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按需开展人影作业。2023年计划建设标准化火箭弹作业点2处,新增焰炉作业点1处,落实人工影响天气数字化、智慧化应用,显著提升人影作业能力和服务效益。制定年度人影作业方案,强化人影安全管理,适时组织人影作业,为粮食安全、生态改善、重大活动的顺利开展等提供气象保障。

(五)加强气象安全监管,深化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

制定实施年度普法计划,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推进省市气象安全监管数字化应用,推进智慧化监管,常态化开展气象安全重点单位“互联网+监管”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气球升放活动、防雷检测活动的监管检查。深化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有序划转气象执法事项,签订划转协议,落实部门间信息共享、案件移送、技术支持、案情通报、业务培训等协作机制。

(六)多形式、多途径、多方联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

继续完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增加展示内容和形式,提升接待水平,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强化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培养。联合教体局,通过中小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以及组织气象专家进校园开设科普讲座等形式,实施“科普助力双减”行动。联合应急局,积极开展气象科普知识“五进”活动,特别做好灾害易发区和重点行业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以及进结对社区开展科普宣传和开展气象科普广场宣传活动。

嵊州市气象局

2023年1月13日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