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
根据《浙江省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方案》《浙江省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浙江省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和重金属污染防治2023年工作计划》《绍兴市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和重金属污染防治2023年工作计划》等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2023年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到2023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以上,地下水环境质量区域和污染风险监控点位保持稳定(水质目标见附件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出水达标率分别达到88%和85%。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深化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源头污染防治。应当按照“源解析”工作方案,形成污染源全口径清单;生态环境分局应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按照要求开展自行监测,执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年度报告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11月30日前汇总相关报告报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将组织对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以不低于30%比例对企业自查成果进行抽查核验,并于11月底前形成年度报告;生态环境分局应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完成问题整改。(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参与;以下各项工作均需各乡镇(街道)配合抓好落实,不再列出)
精准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等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安全利用类耕地水稻等农产品的协同监测,实施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成效核算评估,共享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粮食生产和粮食收储等信息,完善重金属超标粮食处置制度。(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局等参与)
推进建设用地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推进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落实分级评审制度,加强日常巡检,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土地供应、出让环节把关,确保不出名录不供地,12月底前,生态环境分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报年度评审工作情况。加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动态评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当及时将详细规划用途变更为“一住二公”的地块信息推送给生态环境分局,并在土地供应前征求生态环境分局相关业务部门意见,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根据《“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上下半年各组织1次安全利用率核算。加强暂不开发利用地块风险管控,将环办土壤函〔2022〕435号文件确定的地块、企业用地详查确定的高风险地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名录中地块纳入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建立台账并动态更新。对清单中的地块,按要求开展重点监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以及后续环境监测、修复管控工作;对清单中暂不开发利用的地块,由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地块风险管控区域划定建议,报请政府同意后发布公告,全年应确保不少于40%的地块纳入管控。加强调查评估修复质量控制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布点方案编制、采样和检测等环节质控抽查,对浙环发〔2021〕21号文明确的重点行业企业原址地块应全覆盖质控,其它地块抽查比例不低于20%,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应责令补充调查、重新申请评审,并依法查处。加强修复管控工程污染防治监管,加强施工期巡检,督促从业单位落实公告牌设立、污染土壤转运报告和二次污染防治措施。加强亚运期间土壤修复项目监管,督导从业单位合理安排项目施工计划,加强修复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检查,防止发生环境污染问题。配合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专项督查行动,严肃查处虚假修复、违规开发等违法行为。(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扎实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强化地下水水质监测考核。切实做好国考点位水质跟踪监测、监测井规范建设管理和采样检测质控等工作,按季度进行国考点位水质分析研判,及时调整国考点位水质巩固(提升)措施,原则上波动点位监测频次为每月1次,稳定点位可每季度监测1次。国考点位年度水质评价按国家、省级监测较差结果认定。根据《2022年地下水省控点位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方案》(浙环函〔2022〕29号)相关要求,12月底前按照《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DZ/T 0270-2014)等规定完成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井开展规范化建设。(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加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开展“两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存在地下水污染重点化工园区(附件3、4)地下水详细调查,已开展过生活垃圾填埋场现状调查的,按照环办便函〔2022〕382号文件要求形成“两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调查报告经专家审查后于10月底前报送,相关数据录入“浙里净土”数字化应用。2023年度前完成城北化工园区地下水详细调查工作,制定并实施地下水管控修复方案。(市城投集团、市开发区分别负责,生态环境分局配合)
(三)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依据化肥、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推动农产品“一品一策”与测土配方施肥“一户一业一方”结合,建立肥药超范围、超限量购买、施用监测预警机制,农药使用零增长。健全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健全农田地膜残留检测体系,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监测调查,农药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建设。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严格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生态环境分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治水办配合)
深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新增整治行政村3个(详见附件6),公布整治村庄名单、进度、完成情况。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四分四定”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综合提升覆盖自然村比例达到50%。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提标改造,全市开工新建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33个(其中新建处理设施3个,改造处理设施30个)。对20吨以下设施按25%比例增测出水水质。(生态环境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综合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农村小微水体水质长效维护机制。统筹城乡黑臭水体治理,推动河(湖)长制向农村小微水体延伸,推进农村小微水体水质维护,巩固提升农村小微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健全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发现机制,发现一处、及时整治销号一处,工作情况于11月底前上报市生态环境局、市治水办。(生态环境分局、市治水办牵头,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
(四)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减排
推进重点重金属污染治理减排。严格落实新、改、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及时动态更新全口径清单信息。(生态环境分局负责、市经信局配合)
(五)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
充分运用“浙里净土”“绿色护农”等省级应用。依托“浙里净土”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全流程评审监管,及时做好对专家的管理和评分工作,上报地下水国考点位季度监测数据、年度工作进度,并监督各土地使用权人、重点监管单位业主上传地块相关信息。(生态环境分局负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时向生态环境分局共享地块规划文件、地块边界信息、地块土地使用权人信息、地块历史用途和现状以及项目勘测定界图;生态环境分局及时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享地块各节点信息、管控修复名录更新信息。(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通过运用省厅设计开发的“绿色护农”应用,整合“浙农优品”“浙江畜牧产业大脑”和省建设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服务系统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升我市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数字化治理监管水平。(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综合执法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同。生态环境分局加强牵头抓总,将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纳入美丽嵊州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考核,协同有关部门抓好目标任务督促落实,加强调度通报。对标对表,加强关键指标和重点任务进度管理。
(二)强化资金保障。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加强中央资金支持项目的绩效监管。统筹谋划,向上申报1个符合中央生态环境资金入库条件的土壤或地下水项目。
(三)严格执法监管。生态环境分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报告、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等的评审把关,加强对腾退地块中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以及属于化工(含制药、农药、焦化、石油加工等)、印染、电镀、制革、铅蓄电池制造、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危险废物经营等8个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质控,对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分析节、报告审查等环节的质控抽查,发现严重质量问题或弄虚作假的,依法对责任单位予以查处。结合各类企业环保业务培训,继续做好重点单位的普法教育,促进重点单位增强主体责任意识、提升防治污染水平。
点击下载查看附件内容: 嵊州市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和重金属污染防治2023年工作计划.pdf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