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5102R/2023-83087 | 主题分类: | 旅游 |
发布机构: | 文广旅游局 | 公开日期: | 2023-04-13 09:52:17 |
有效性: | 有效 | 发文字号 | 嵊文广旅字〔2023〕3号 |
《嵊州市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 |||||||||||
| |||||||||||
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推动我市旅游业高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聚焦做好旅游“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从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微观感受入手,突出软件和硬件结合、内部和外部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把“小环境”打造好,按照全域覆盖、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开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文博场馆等旅游核心吸引物,景区城、景区镇、美丽城镇、景区村等旅游目的地,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场所的“微改造、精提升”,促进我市旅游公共服务大提升,推动旅游业高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旅游获得感与幸福感。到2025年,游客满意度达95%以上。 ——引领品质生活。立足美好生活要求,打造镇村生活服务圈,营造景美人和、主客和谐的旅游氛围。实施“旅游服务优质”行动,让旅游成为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旅游体验从美丽、美好到美满,实现宜游宜业宜居。 ——引领全域美丽。推行全域旅游理念,统筹推动美丽城镇建设,建设时时美丽、处处精致的旅游环境。贯彻“百县万点”微改造行动精神,弘扬匠人匠心匠艺,打造全域旅游精品。到2025年,全市完成100个“微改造”示范点,积极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引领旅游消费。顺应“后疫情”时代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助力“经济双循环”,打造品类丰富、体验多元的旅游消费产品。实施“旅游消费提升”行动,刺激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扩大旅游二次消费。到2025年,门票收入占景区总收入比重降至20%以下。 ——引领文旅融合。按照“深处挖掘、小处植入”的要求,形成见微知著、见形见物的文旅融合格局。实施文化基因解码行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高质量建成文旅金名片2张。 二、重点任务 以“体验更精致、设施更精良、景观更精美、服务更精心、运营更精细”为主攻方向,重点推出“五精”工程,切实解决“远看像幅画,近看不像话”问题,加快建成“全市大景区,全域大花园”。 (一)体验“精致”工程 1.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完成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强化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转化,推动工艺美术进景区。加快文旅金名片培育打造,培育一批手艺村、美术村、艺术村、音乐村,美丽城镇达标镇力争建成景区镇,样板镇力争建成3A级以上景区镇。(责任单位:宣传部、文化广电旅游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主要责任单位为:各乡镇政府,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以下不再单独列出) 2.营造主客共享空间。灯光秀设计、夜间活动的举办等应适度适当,加强在地文化的展示,避免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推动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场馆景区化改造,打造1家3A级以上文博场馆类景区。丰富休憩、互动、购物等功能,让当地居民和游客能同看一场戏、同赏一处景、同游一个馆。(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住建局) 3.丰富游客综合体验。结合文旅、农旅、体旅、水旅等主题,加快文化元素的植入,推进“名景、名菜、名品、名戏、名数”“五名”工程。开展“资源+创意”,建设、提升核心景点6个,结合唐诗之路核心区建设成果,开发水上唐诗之路游线、24小时书店等经济业态。大力提升“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开设10家美食体验店,实现全省旗舰店、体验店全覆盖。继续开展民宿伴手礼品牌活动,推出民宿伴手礼10款。实现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主题演艺节目(非遗传承或民俗活动)常态化运营。持续推动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的评定工作,打造省级体育旅游线路1条。加快“互联网+旅游”业态拓展,开发云文化、云旅游等数字旅游产品。(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科技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教体局、大数据中心) 4.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做好全年龄段服务,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母婴、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保留线下服务渠道。加强卫生间、进出口、重要通道、电梯等关键节点的人性化改造,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体验和利益,加强符合标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配备老年人、残障人士、母婴、少年儿童等使用的辅具设备,旅游场所的无障碍和适老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到2025年底,城区公共区域公厕密度达到8座/k㎡以上,步行平均到达时间10分钟以内,一类公厕占比50%以上,二类及以上公厕占比85%以上,三类及以上公厕占比100%。(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住建局、商旅) (二)设施“精良”工程 5.打造安全可靠的游览设施。建设平安景区,创新完善平安景区的创建标准和规范,提升景区网格化管理和治安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平安旅游教育引导,增强人民群众平安质感。强化旅游安全检查,落实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的安全措施,确保整体平安有序。联合公安、安监、市场、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和专业安全监测公司,对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内接待、娱乐设施开展安全检查,创新玻璃天桥、索道滑道、蹦极滑翔等新业态项目监管全覆盖。(责任单位:政法委、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文化广电旅游局、住建局、教体局、气象局) 6.打造全程舒适的卫生设施。加强旅游场所垃圾分类的执行力度,提升游客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做到全覆盖,垃圾日清日净日洁率100%。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和标准化运维管理。加快提升旅游厕所,旅游重要节点实现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提升A级旅游厕所50座。(责任单位: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各乡镇) 7.打造规范有效的导览设施。加强公共图形信息符号的标准化、智慧化应用,合理配备智能导航、夜间指引等多重功能,设置图文、二维码导览、声音等多种系统解说设施,打造景观协调、智能精准、文化鲜明、辨识清晰的标识标牌系统。(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 8.打造低碳节能的交通设施。鼓励推广新能源旅游车船。加强小火车、接驳车、穿梭车、缆车等交通载具管理,提高旅游区域内外的通达性。以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交通体验为目标,新建、改建智慧化、立体式、地下式和生态式停车场,根据实时客流量,智慧引导旅游停车。(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发改局、住建局) 9.打造特色鲜明的住宿设施。开展酒店、民宿等旅游住宿场所设施设备品质提升,落实住宿设施设备的标准化管理,无障碍客房达到国家标准。加快住宿设施的文化植入和主题营造,提升星级酒店5家、主题酒店5家,提升等级民宿5家,培育打造文化主题、非遗主题民宿2家。(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商务局) (三)环境“精美”工程 10.保持环境原色。开展全域旅游环境整治行动,擦亮青山、绿水、房屋、道路、围墙等原色,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实现重要场所屋边、路边、山边、水边绿化、洁化、美化,让群众可“席地而坐”。集中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拉乱接、乱丢乱挂等“八乱”现象,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庭院内外等环境整治覆盖率达100%。加强美丽河湖建设,推进“美丽河湖示范县”建设,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城乡基本普及 15 分钟亲水圈,主要江河从源头到河口贯通能漫步、可骑行的滨水绿道。(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分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 11.提升重要节点。以历史文化为脉络,高水平开展千年古城(古镇、古村)振兴,按照“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的原则,完成古街、古桥、古居、古井、古树、古道、古庙、古塔等“古字号”的保护和修缮。(责任单位:发改局、住建局、文化广电旅游局) 12.擦亮门户形象。推动不符合环境风貌、缺少当地文化元素的景区城(镇、村)、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门户形象改造提升,凸显当地特色,强化门户形象设计,注重建设的“精雕细琢”,打造辨识度高、文化特色明、主题形象佳的景观门户。重点加快施家岙省级美育村推进,增加文化植入,增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业态,依托但不依赖越剧小镇,形成自身特色。(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住建局、甘霖镇) 13.改善建筑风貌。倡导优化存量用地、存量用房,避免大拆大建,实施老建筑改造修缮,优化沿街立面,延续原有街巷肌理,完成老建筑改造、修缮,提升景区城(镇、村)、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整体建筑风貌,形成与周边景观、当地文化和谐相融的建筑风貌。(责任单位:住建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各乡镇) 14.践行低碳旅游。坚持就地按需取材,降低原材料损耗。主要旅游场所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牙刷、牙膏、梳子、肥皂、浴液、拖鞋,逐步减少不可降解的塑料材料使用。鼓励游客绿色出游自带洗漱用品、使用环保购物袋、选择公共交通。推动旅游纪念品、伴手礼包装生态化、简约化。(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生态环境分局、市场监管局) (四)服务“精心”工程 15.推广个性服务。开展“微笑服务”专项行动,推动各管理主体设立“优胜劣汰”制度,加强服务管理,推出一批大众喜爱、热心热情的优秀旅游服务人员。(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场监管局) 16.提高服务水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大众旅游需求,提高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技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推出6位“实力硬核、魅力四射、潜力可期”的“金海螺”讲解员,培训讲解员210人次,提升旅游讲解员整体水平。(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宣传部、人力社保局) 17.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推广“一片洁净待宾客、一张笑脸迎宾客、一杯清茶敬宾客、一则故事暖宾客、一桌好菜宴宾客、一份安心慰宾客、一份好礼赠宾客、一个挥手送宾客”的“八个一”模式,开展服务人员标准化培训,推动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服务态度、业务素质等全方位提升,提高游客体验感和幸福感。(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 (五)运营“精细”工程 18.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加强对旅游接待能力最大承载量测算,科学制定游玩度高、体验感好、安全性强的游览线路和产品。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旅游场所延伸。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实现“预约、限流、错峰”全覆盖。加强交通大数据与旅游出行数据的共享与整合,推出电子游览地图和电子导航。加快实现旅游场所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改革办、交通运输局、大数据中心) 19.提升旅游运营水平。探索旅游景区专业化、连锁化运营,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专业团队,组建“旅游运营智库”,培育2个景区专业运营团队。实施“万村景区化”2.0,打造2个专业强、服务优的乡村旅游运营团队,培育2位“乡村旅游带头人”。(责任单位:文化广电旅游局、商务局) 20.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学科作用,加快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施专业化培训计划,提高景区、酒店、民宿等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每年安排各类高质量培训不少于500人次。(责任单位:教体局、人力社保局、文化广电旅游局) 三、进度安排 全面启动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023年,完成“微改造、精提升”任务60%; 2024年,基本完成“微改造、精提升”任务; 2025年,全面完成“微改造、精提升”任务。 四、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将“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列入市旅游专班的重要工作,设立专项工作小组,开展集中办公,负责“微改造、精提升”日常工作。各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做好“微改造、精提升”各项任务推进。各部门(乡镇)要依据本行动计划,制定相应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确保形成推进合力。 (二)加强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人、财、物全力向旅游业倾斜,以申报、竞争、奖补等形式扶持全域旅游创建。各责任单位要加大力度,积极向上争资金、要土地、争项目,用好用足省、市有关政策。 (三)加强系统管理机制。推行“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数据库,明确“微改造、精提升”每个项目名称、具体内容、投资额、完成时间和责任人,落实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绩评价。健全“问题发现-清单建立-立项推进-整改落实-综合评估”工作闭环体系,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确保“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快落地、快见效。 (四)加强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工作督查机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专题听取和研究工作推进,各牵头领导每月研究相关工作,及时破解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深入项目现场,对工作计划推进情况实行一月一报。将“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列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