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5102R/2023-82421 | 主题分类: | 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
发布机构: | 市文广旅游局 | 公开日期: | 2023-07-17 16:12:54 |
操海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乡村旅游建设,做精做优我市全域旅游的建议》(第173号)已收悉。现提出答复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工作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自然条件优越。我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七山一水两分田”,四面环山,三大水系交汇,森林覆盖率达67%,年平均气温16.4℃,年均降水量1400mm,二类水质的河流、水库达85%,亚热带季风气候,很适合生活居住;近年来,通过全域旅游创建、“百千万”工程等专项行动,乡村环境日益美化;交通条件日益改善,随着杭绍台高铁、杭绍台高速建成通车,甬金铁路、527国道黄泽——长乐段的建设,也必将为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交通优势。
乡村旅游文化底蕴深厚。我市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以“百年越剧发源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小黄山遗址、中华书圣归隐处”闻名于世,现有的王羲之墓及金庭观、华堂古村、谢康乐钓台、施家岙古戏台、马寅初故居等遗迹、景点彰显了我市乡村旅游文化的厚重。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谢灵运的山水诗,二戴的雕塑、绘画和音乐,支遁的玄理,许洵、孙绰的玄言诗,构成了剡中文化的基石;唐朝名人雅士用诗歌描绘了 “浙东唐诗之路”剡中段的秀异;越剧这 “金名片”唱响了百年;此外,嵊州也是马寅初、任光、王金发、刘文西、马晓春、袁雪芬等名人名家的故乡……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行业基础较好。全市2家AAA旅游区、7家AA旅游区以及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各1家都分布在乡村。近年来,通过抓规划、抓项目、抓招商、抓推介、抓管理,乡村旅游工作取得很多新的成绩,目前全市共有民宿125家,形成以温泉城、飞翼生态农业园、王羲之故居、百丈飞瀑、南山湖、崇仁古镇、西白山、覆卮山、施家岙等景点为主的山水体验、文化寻根之旅,在市内外游客中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下步乡村旅游的推进积累许多好的经验。
目前,我市旅游业整体正处于转型升级期。随着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浙东唐诗之路”景观带建设工作的纵深开展,依托山水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交通条件,我市旅游业正从景区景点观光旅游,向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养生度假等多元旅游转变,这一转变也有利于我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注重科学规划,景区村庄建设规范有序
完成旅游发展总规、会稽山片区旅游总规、金庭书圣故里片区旅游控规、南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西白山片区专项旅游规划前期工作开展中,明确以“剡溪”和“越剧”两大唯一性资源,主打“诗画剡溪、越剧嵊州、养生慢城”三大核心旅游主题,做响“两圣一路,戏引天下”品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牢固树立把美丽乡村变身美丽景区的理念,高标准推进3A景区村建设,充分挖掘创建村自然、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个性,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在农办立项的基础上,对3A景区村创建中需补充的旅游基础设施类项目优先立项,在项目资金上向3A景区村庄倾斜,全程参与指导景区村的创建,注重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升级。
(二)注重宣传推介,乡村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一是节会活动造势。每年举办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举行形式多样的书法会展及历届书法朝圣节金庭笔会作品展,受到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快速提升嵊州知名度和美誉度。书法朝圣节及其延伸活动以书法为媒,融合旅游、文化及其他行业,激活书圣文化生命力、扩大我市文旅影响力。
二是成功推介旅游线路。把长三角及上海、杭州、宁波三城市作为嵊州旅游营销目标城市,积极参与省市各类营销活动,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整合推出多条乡村旅游精品游线,有效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三是积极抢占省疗休养客源市场,多次参加绍兴旅委组织的上海、辽源、嘉兴、湖州、宁波、舟山等地推介会,依托温泉城、百丈飞瀑、覆卮山等定点单位,制定合理政策,开展营销推介。因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虽然市场暂时无法做大,但已经接待了不少团队,也为今后拓展市场赢得先机。
三是做好特色服务。如重新编制完成《嵊州旅游》宣传册、“5.19”旅游日文化广场宣传活动、市民卡旅游功能落实服务工作、绍兴地区免费游工作、王羲之故居和马寅初故居Wi-Fi全覆盖等,积极开展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框架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注重网络营销,嵊州旅游官方微信17年新增粉丝12000人左右。
三、下一步打算
目前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市乡村旅游潜在优势、后发优势较明显,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区位条件日益凸显,正值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市上下联动部门齐心,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保障
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总体要求,统筹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5月22日,成立嵊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文广旅游局,实行实体化运作。为推动浙江省嵊州温泉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新设立温泉度假区建设管理中心,这对崇仁镇、谷来镇的乡村旅游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抓好多方合作
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拓宽旅游项目投资、融资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旅游项目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一要财政投。依据现行的《关于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意见》,重点抓好登山步道、观景台、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大品牌创建、节会活动、旅游商品打造力度。二要向上争。积极争取省、市旅游项目和专项资金,整合农业开发、扶贫、水利、环保等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三要社会投。探索以村民资金入股、多余产权房入股等多元参与形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引入投资商和专业旅游策划规划、运营管理、营销推广团队,实施民宿改造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升级。对乡村公共旅游设施,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形成投入多元化,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三)抓好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现特色、找准定位,塑造旅游品牌,策划旅游项目。在个体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方位式乡村旅游转变过程中,应通过“旅游+健身”、“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等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景式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挖掘资源特色,开展文创包装,进行营销推广,做出各个旅游村落组团的核心差异,吸引游客,同时销售特色农产品,以旅游营收和农产品出售相结合的模式盈利,解决乡村的就业问题,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四)坚持差异发展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体现不同风格和主题,如天然氧吧、高山避暑、运动休闲、越乡风情等,体现个性化。做好古民居、古建筑、村落祠堂、名木古树、古桥古道保护和修缮工作,发掘本地村落文化资源,收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做好包装和提升文章,打造金庭旅游风情小镇等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旅游新亮点,向游客展示传统风土人情。充分发挥嵊州特色优势,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推介营销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做好推介文章,特别是利用微信网络、节会、招商以及各类特色性活动,宣传乡村旅游资源,打响“唐诗路、越剧缘、书圣情”旅游品牌。每年财政安排乡村旅游专项经费,拍摄嵊州市乡村旅游形象宣传片,制作乡村旅游招商手册,开发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邀请国内有影响媒体采风。在各类招商洽谈会推介嵊州美景。打造节庆品牌,凸显当地特色,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接,特别是与当地旅行社开展沟通,寻求相互合作,以争取常年性、稳定性的客源。以生态、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最终将乡村旅游打造成嵊州全域旅游的名片。
联系人:周勇潭(规划建设科) 联系电话:83015299
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年6月20日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