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5073E/2023-76935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含住房)
发布机构: 市住建局 公开日期: 2023-07-18 11:27:13

嵊住建[2023]60号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7-18 11:27
信息来源:市住建局
浏览次数:
分享:

钱天翼委员等:

你们提出的关于嵊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嵊州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叠加优势,成功入选首批省“四港”联动方向试点,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列入省首批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综合性战略平台。

自绍兴市提出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以来,嵊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嵊州市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于2022年11月7日,成立嵊州市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工作小组,并组建专班。于2022年12月12日上午召开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专班碰头会,当日下午召开全市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

专班自实体化运作开始已经完成绍兴网络大城市考核5次,共撰写简报8期,报送信息多次,多次接待绍兴市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专班、嵊州市市领导实地调研活动等。

在最近一次绍兴市网络大城市考核中,嵊州市综合评价在绍兴区县内排名第三,其中重点片区单项在绍兴市区县内排名第二,分数与第一名柯桥区极为接近。

当前,我们正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建议:

一、推进平台建设新发展,打造高能级开放之城

1.紧扣开放主题主线,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紧扣绍兴总体规划中“一个枢纽、两地协同、三圈节点、四港联动”的发展主线,编制《嵊州推进嵊新临港经济区建设行动方案》,全力推进义甬舟生新临港经济区建设。以特色片区、高能级平台为载体,加快构筑“一核四翼”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其中:“一核”即527国道浦口-黄泽段两侧区域,主要打造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推动嵊新两地产业能级提升。“南翼”即高铁新城,通过加快招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新经济产业园,打造现代新城活力区。“西翼”即长乐-甘霖片区,依托金甬铁路长乐货运站,布局区域性组货、分拨中心,与甬金铁路新昌站联动实现经济区内货运物流的东西双向发展。“北翼”即三界片区,充分发挥杭台高铁嵊州北站、绍兴港嵊州港区三界作业码头的优势,推进临杭产业园建设。“中翼”即艇湖科技未来城,通过加快集聚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总部,打造科产城融合示范区。围绕“一核四翼”功能定位,进一步梳理好项目清单,争取今年实施项目20个以上。同时积极推进唐诗之城、艇湖科技未来城、漕河泾长三角协同发展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尽早展现“门户”“枢纽”形象。

2.精心谋划积极探索,加快推动平台高质量建设。交通方面,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实现经济区内融外通。去年12月初,诸暨至嵊州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审查,目前正在申请立项;北仑至嵊州公路(S312)、奉化至桐庐公路(310省道)嵊州段建设已列入本年重大前期项目计划。平台方面,以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为龙头,协同发挥晶越半导体、金达视讯、海威汽车等项目引领效应,积极招引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智能三电系统以及整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项目,谋划建设新能源、碳化硅等研究院,全力争取列入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同时积极推进奉新嵊特别合作区建设,2022年7月,甬绍(奉化、嵊州、新昌)特别合作区框架协议正式签订。年初三地开展了互访交流,提出实施类、前期类、谋划类三方面共计17项合作事项,其中包括在产业方面开展农业产业常态化交流合作、时尚服装产业链合作等;在商贸方面开展厨卫工业品展销活动等;在文旅方面开展三地市民旅游惠民活动、文化走亲活动、甬绍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等。

二、推进产业集群新高地,打造高起点发展之城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嵊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部署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建产业集群培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嵊州市产业集群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

2.做好政策支持。对标省“415X”,深入实施我市“4173”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家居、高端装备、现代纺织、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7个在全省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多肽、碳化硅和丝蛋白综合利用等领域,引育氢能、储能等低碳零碳产业,壮大未来发展新增长极。同时,聚焦“4173”产业集群培育框架,迭代升级企业“长高长壮”上市培育政策,加大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强化整机项目、关键核心零部件项目招引的支持。

3.落实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腾出的土地空间优先用“4173”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同时,深化现代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大力建设新能源万亩千亿产业园,深化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全面完成城北化工园区整合提升,主题式、连片式、多模式推进镇街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运营水平。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一体推进“凤凰”“雏鹰”“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小巨人”培育,建设一流企业梯队。

4.优化服务指导。深化企业“三服务”,发挥驻企服务员作用,用好“企业码”“企业服务联盟”“市长直通车”“5·27我爱企服务月”等多种平台和载体,对重点企业进行各类惠企政策的宣传指导。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企业发展的最佳实践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共富建设新突破,打造高品质富乐之城

1.实施收入分配突破行动,助力强村富民基本单元建设。围绕“嵊州小吃”市内市外“双百亿”目标,全面打响“嵊州小笼包”特色品牌,打造“百县千碗·剡溪美食”地标美食。开发小吃产业大脑,启动城区、甘霖、黄泽等产业园建设,大力培育小吃企业,一体推进粮食原材料生产加工、冷链配送、电商直播等行业发展,拓宽“扩中提低”渠道。聚力推动群众更高质量就业,创新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劳动就业供需信息发布,吸引更多群众就近就业,争取新增就业1万人。推进党建联建、共富工坊建设,打造星级“共富工坊”50个以上,迭代升级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和农民增收渠道,打造农业产业“共富基地”,培育推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嵊情家味”,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目前我市小吃共富试点入选省共富试点,下步将聚焦试点案例打造,持续扩大共富品牌的影响力。

2.实施文化建设突破行动,助力精神富有基本单元建设。创新繁荣“越剧文化”,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嵊州越剧精品力作。突出文化传承保护,实施“一村一戏”下乡行动,深化越剧院团改革,创新开发多元的文化涵养路径。持续办好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艺术节,推进“越剧+”产业发展,支持民营越剧团和戏服产业等发展,争创国家级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小黄山申遗步伐,完成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积极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持续擦亮“浙江有礼·文明嵊行”金名片,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档升级。

3.实施高质量未来乡村建设,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夯实“三农”底色。

一是打造村集体增收2.0版,对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九条增收路径,通过盘活村级留用地、“林权碳汇”转化、开展项目招商借鸡生蛋、盘活土地资源、打造产业共富基地、谋划新的“抱团项目”项目、深化结对共建帮促共富机制等措施,全面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力争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30%以上。

二是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共富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立足嵊州七大农业特色产业,集中打造一批可学可看可复制的产业共富基地,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小农户增收共富。推进低收入农户产业帮促基地、共富工坊等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以上,打造星级“共富工坊”50个以上。加快构建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三是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禀赋,全域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创建省市县三级和美乡村(未来乡村)67个,打造“忘忧西白、卮山仙踪、鹿门访友、金庭问道”等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按照“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思路,先行带动片区,片区撬动全域,推动实现镇村蝶变、产业兴旺、城乡融合。同时以宅基地改革为依托,创新实施“一庭院三基地”项目,整合利用农村宅基地资源,让乡村成为创业创新创富的热土。

 

 

嵊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3523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网络110 报警服务 爱嵊州app 嵊州发布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