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务公开 >> 嵊州动态

碧波清流漾剡城 共谱生态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3-08-10 08:36
信息来源:嵊州市
浏览次数:

8月8日,我省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现场公布了获得2022年度“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的优秀市县名单。我市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我市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境内1000多条溪流如条条血脉,纵横交织,将活力和生机源源不断地输入,滋润了一方水土。

今年7月,我市被授予2022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铜鼎。此次夺鼎源自于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五水共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经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美丽河湖创建等工作,治出了秀水美景,提升了生活品质。

“污水零直排”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我市攻坚治水难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展河湖清淤、入河排水口治理、剿灭劣Ⅴ类水、畜禽养殖整治等专项行动,并通过跨区域治水、发动村嫂护河治水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使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22年我市15 个县级以上考核断面稳定保持Ⅰ-Ⅲ类水质,章镇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功能区达标率为 100%,确保了“一江清水送下游”。

近年来,我市大力整治水环境,累计投入16.58亿元,完成448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完成改建污水管网419.7公里、雨水管网227.1公里、六小行业2198家、工业企业1198家、生活小区202个,基本实现“污水不入河、整治不反弹”目标。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便是补齐这一环的重点之一。去年,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对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进行了系统彻底全面摸排,编制《嵊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近期建设规划》,完成日处理能力 20 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 848 个,不断补强村镇运维力量,切实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果。

深化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着力提升污水终端处理能力,以应对短时强降雨导致的污水超负荷问题,嵊州市完成水联污泥处理有限公司800T/d污泥干化焚烧处理项目建设;甘霖镇、崇仁镇、长乐镇污水厂(二期)工程均已超额完成年度考核目标;完成三界镇、甘霖镇、长乐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8.2公里,完成率130%。

借数字化之春风,我市推动“五水智治”数字化改革。投资建设智慧排水系统,实现276.9公里污水管网、12个排水泵站、18个排口水质指标、187个点位的全时段线上监测。着力打造“治水大脑”平台和“找寻查挖”数字化在线平台,为水环境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研判,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完成新市、全化大桥、环城公路桥水站、南岩渠、新岙渠等5个水质自动站新建项目,以及南山水库、田东、石桥头、青石渡、黄泥桥等5个水质自动站升级改造。每月更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管理系统,数字赋能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建成区长效运维水平。

为确保工作落实落细,我市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半月一督查,分管领导一周一例会等工作机制,同时通过建立常态化巡回检查机制,灵活运用“红黄牌”“蜗牛奖”等监督手段倒逼责任落实。截至2022年,已开展联合督查33次;针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慢作为、懒作为等行为,下发督查通报40余份,通报批评6次;对三个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推进缓慢颁发“蜗牛奖”,问责8人;对超标超量、暗管偷排企业进行顶格处罚,共查处涉水案件9起,罚款230余万元;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处罚170次,罚款124.9万元,对4家单位诚信扣分7分。

供水一张图

“现在家里的自来水不仅水质变清了,口感也更好,和矿泉水一样。”在三界镇,看着厨房水龙头中流出的汩汩清流,村民张达飞喜上眉梢。

去年7月,三界水厂技改项目完工正式投运。该厂不仅新增了制水设备,还加入了活性炭自动投放设备,有效提升供水能力和出水水质,完成改造后,制水能力从每天1.7万吨提升到2.2万吨,惠及三界镇5万多名群众,进一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界水厂技改项目的顺利投运,是我市建设全市“供水一张图”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市正式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作为全省首个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达18.68亿元,主要依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饮水设施现状,“量身定制”农村饮用水提标达标工程。

“以前喝水既要看天气,也要看运气。”在甘霖镇长安村,村民倪力沁说。由于村子距离水厂较远,水压不够,大家以前一直靠自建的蓄水池来解决用水难题。如今,我市通过“政府补贴+村民自筹”的方式,利用当地闲置的凤凰窠水库水资源新建水厂,并重新铺设供水管网,让长安及周边9个村的1.5万村民都喝上了优质自来水。

近年来,我市还全面优化城乡管网供水结构,打造集远程监视、生产运行、水质化验、安全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构建“供水一张图”全域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全市水资源的统筹调度和有效利用。目前,该项工作已投资16.46亿元,累计改善38万镇乡居民饮水环境,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从2022年至2024年,我市计划投资22.2亿元,推进第三水厂、第四水厂、富西水厂建设,新建318公里大口径管网,并积极开展城区管网升级改造和智慧水务数字化建设等工作。

美丽河湖生态画

“前些年剡溪的水还很脏,两岸景观也有些杂乱,没想到短短数年变化如此之大。”这是不少市民的肺腑之言。的确,剡溪的嬗变是我市建设美丽河湖的一个缩影。

水在城中,城因水兴。近年来,我市相继实施曹娥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艇湖城市公园、诗画剡溪、“美妙三公里”等民生工程,以水兴城、以水化文、以水促旅,把各类山水文化资源连点成线、串线成片,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目前,我市已拥有省级美丽河湖9条,绍兴市级美丽河湖2条。

全年巡河11.2万次,巡河率99.6%;发现问题2350个,整改完成2350个,整改率100%,完成更新河湖长制公示牌1736块——全市四级河长用脚步丈量水情,深受赞誉。按照“划界清晰、设置合理、责任明确、高效运转”的配置要求,全市列入电子化履职考核的河长603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河长组织体系。

如何下好“水利”这粒棋子,不仅是我市治水面临的一道必答题,更是彰显嵊州水文化的一道附加题。2019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让依澄潭江而建的苍岩村以及下游几个村成为重灾区。事后,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定投资1.88亿元建设澄潭江(苍岩段)防洪能力提升应急工程,将该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整个工程最终于2021年3月底全部完工。

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艇湖城市公园。2015年,我市投资15亿元开始规划建设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项目,通过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新建加固堤防、堵坝、水闸等设施,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诗画剡溪”项目,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资源,打造了“风开湖山”“清风诗韵”“溪行花海”等精品节点,途经三界镇、仙岩镇、剡湖街道、浦口街道,实现了“水利、旅游、景观、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功能融合。“美妙三公里”滨江公园的建设,不仅承担了城南防洪和生态廊道的功能,又与城市建设、市政道路等紧密结合,是“水”与“城”融为一体的佳作。

多年的“五水共治”工作不仅改变了多地的居住面貌,也改变了不少市民的思想观念,全民参与也成了我市“治水”的一大亮点。如今,我市有30个团队、12000余名志愿者加入“碧水联盟”公众治水大军,聘任民间河长175名,常态化开展“美丽嵊州实践日”“我为生态嵊州代言”等活动,同时,全市推行治水护水“绿水币”制度,累计完成注册碧水联盟小程序62761人,累计整改各类涉水投诉问题1654个。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重塑生态文明新优势,打造水清河畅样板城”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擦亮大禹鼎这张金名片,守护美丽嵊州。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爱嵊州app 嵊州发布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