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 >> 上级政策文件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5102R/2023-79530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布机构: 文广旅游局 公开日期: 2023-09-13 15:23:27
有效性: 发文字号:  嵊市委办发〔2023〕48号
文件统一编号:

嵊州市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3-09-13 15:23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嵊州市全域旅游发展品质、丰富业态、打响品牌,实现嵊州市全域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33 号文件精神,结合嵊州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文旅活市”发展战略,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不断丰富文旅融合业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通过 3 年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实现旅游投资 100 亿元,旅游招商 50 亿元,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 1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年游客接待人次逐年增长,实现“全域美丽、全面融合、全民共富”的美好愿景。

二、工作任务

(一)做强做实旅游基础,推进融合化发展。重点推进产业+旅游融合,聚焦做好旅游“微改造、精提升”,推动旅游业高品质提升和高品质发展,奠定扎实的全域旅游发展基础。

1.推进城市+旅游的融合,点亮城市旅游新名片。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和度假等基本功能业态,提升城镇吸引力。重点推进城区和各乡镇(街道)的景区化建设,中心城区依托越剧小镇、唐诗之城景区的辐射效应,继续推进马寅初文化公园、嵊州美食街、剡溪城区段、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景观改造。力争美丽城镇建成区建成景区镇,样板城镇建成 3A 级以上景区镇,实现省 A 级景区镇(乡)创建全覆盖。(责任单位:住建局、自然资源局、文广旅游局、城投集团、商旅集团、相关乡镇<街道>)

2.推进乡村+旅游的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加大美丽经济招商力度,以省“千万工程”“万村景区化”建设和市“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提炼乡土旅游文化,展示民间民俗文化,植入乡村旅游业态,组团化打造“西白忘忧、卮山仙踪、鹿门访友、金庭问道”四条美丽风景线,形成百村成景的良好局面。加强景区村庄创建,发展旅游重点村创建成金 3A 景区村。推进“共富工坊”建设,激发乡村共富新动能。(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广旅游局、组织部、各乡镇<街道>)

3.推进交通+旅游的融合,推进运游融合新发展。加强旅游交通管理,提高旅游区域内外通达性,市旅游集散中心建成运营。在美丽公路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对西白山区块、四明山区块、南山湖区块等干线公路和通景公路沿线进行整体设计,实现便捷畅达、快进慢游、运游一体的目标,提高道路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一站一景点、一路一风景成为嵊州旅游新景象。(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文广旅游局、交投集团、各乡镇<街道>)

4.推进水利+旅游的融合,扮靓岸绿景美新画卷。加强美丽河湖建设,推进“美丽河湖示范县”建设,打造 15 分钟亲水圈,积极推进水域生态化、河岸景观化改造。剡溪城区段依托现有基础,对照景区标准,植入文化旅游元素,打造成市民和游客游憩的集聚休闲区;唐诗之城至剡溪三界段、长乐江、澄潭江、黄泽江、十八都江、小乌溪江等水域重点布局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建设成城乡慢生活休闲游乐区。(责任单位:水利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5.推进林业+旅游的融合,助推生态旅游新发展。立足嵊州地形地貌和山地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推进林业“增绿增效”。重点做好温泉旅游度假区、南山湖森林公园、西白山、清白线、苍贵线等周边林相布局,通过环境改善、文化融合、景观营造以及绿道建设实现森林景观化,让森林生态成为市民可享用的生态福利,并带动当地村庄发展。(责任单位:自然资源局,相关乡镇<街道>)

6.推进农业+旅游的融合,注入乡村旅游新活力。依托茶、粮、果、蔬和中药材等农业基地,集中规模化打造一批美丽田园,重点推进浙江省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飞翼农业基地、京采农业生态休闲综合园、覆卮山梯田等美丽田园景区化打造,葛英村、西白山村的美丽茶园景区化打造。(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相关乡镇<街道>)

(二)坚持项目引领带动,夯实产业化基础。

重点抓好四大景区、三大板块建设,推进唐诗之城等核心景区的建设和提升,发挥核心景区的标杆作用,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1.做新唐诗之城景区。以“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打造为目标,建设以唐诗文化为主题、旅游产业为辅导的研、学、游体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依托剡溪艇湖的山水格局,以唐诗意境观光、文化体验、创意休闲等为主要功能,打造唐诗水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责任单位:唐诗之城建设指挥部、文广旅游局、开发区、相关乡镇<街道>)

2.做优越剧小镇景区。以“国内标杆,省内样板”为目标,积极实践“非遗+旅游”的文旅发展方向,丰富小镇业态布局,加强与知名演艺机构、各剧种各剧团的合作,实现演艺节目(非遗传承或民俗活动)常态化运营。积极创新文旅融合模式,精心策划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提升小镇自身引流能力,把越剧小镇打造成为以越剧文化为特色的 4A 景区。(责任单位:越剧小镇指挥部、文广旅游局、相关乡镇<街道>)

3.做强温泉旅游度假区。以“长三角乃至全国温泉旅游度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打造为目标,通过实施温泉+N 的策略,打造温泉+疗愈、温泉+养颜、温泉+养老、温泉+民宿、温泉+游乐、温泉+亲子、温泉+越剧等温泉度假产品,通过环境优先策略,打造美好的视觉环境,通过融合发展策略,开发度假区发展动能,通过盘活存量策略,寻求发展突破口,做强温泉旅游度假区。(责任单位:文广旅游局、商旅集团,自然资源局、崇仁镇、谷来镇)

4.做好小黄山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根据遗址保护发展的目标定位,编制小黄山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推进小黄山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推进遗址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好保护展示、考古研究、宣传推介等各项工作。(责任单位:文广旅游局、甘霖镇、商旅集团、自然资源局)

5.做实“西白忘忧”美丽经济。以“西白山美丽区块”为依托,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运行的新型模式,联动打造“昆仑之家”“云海茶香”游线、“西白茶集”茶文化综合体、民情日记纪念馆和地质文化村综合体项目,通过资源、服务、政策、规划、基础设施等优势逐步吸引意向性商业资本乡旅项目落地,实现精品民宿运营+村庄乡旅活动+特色农产品营销+衍生文创类产品开发等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相关乡镇、文广旅游局、商旅集团)

6.做特金庭书圣文旅板块。以书圣归隐地、书圣后裔聚集地、千年古村古寺留存地为资源依托,以“一节会三福地”为核心旅游主题,以书圣文化为旅游特色,发展节会、研学、创作、养生等相关项目,打造成为中华书法爱好者朝圣地。(责任单位:商旅集团、金庭镇、文广旅游局)

7.做亮魏晋风度文旅板块。梳理厚重的魏晋文化资源,把握重点展现唐诗之路剡溪段的特色,以独有的人文、历史底蕴,结合景区镇创建提升和三界千年古城复兴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恢复谢家文化与三界至仙岩段的诗画剡溪意境,依据历史记载,打造沿剡溪水上游线和沿嶀山登山游线,将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产品。(责任单位:三界镇、仙岩镇、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文广旅游局)

(三)擦亮嵊州文旅品牌,彰显独特化魅力。

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全域旅游融合化发展。以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嵊州)项目建设为契机,盘活文化遗存,打造重点项目,讲好越乡品牌故事,擦亮“越剧+”、“唐诗+”、“书法+”金名片。

1.推进剡溪沿江项目建设,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以“赏剡溪风光、品千年唐诗”为游览主题,突出剡溪在“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带中的重要地位,将剡溪沿线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路线。建设完成中国唐诗之城项目,开通剡溪水上诗路,完成始宁墅谢家文化园招商,打通沿线景点,加快人文古迹发掘,配套文化旅游元素植入。串点成线,聚点成片,尽快使这条剡溪游线焕发出新的魅力,打响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文旅品牌。(责任单位:唐诗之城建设指挥部、商旅集团,文广旅游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相关乡镇<街道>)

2.丰富越剧业态布局,打造越剧戏迷朝圣地。推进越剧小镇建设,完成袁雪芬大剧场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依托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打造乡镇特色文化展演平台,扶持一批“越剧示范村”、“戏迷角”,加强演艺资源整合。发展一批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努力打造“戏迷朝圣、明星寻根、尊客向往、百姓休闲”的文旅地标。(责任单位:甘霖镇、越剧小镇指挥部、文广旅游局,商旅集团,相关乡镇<街道>)

3.加快西白山资源转化,打造西白山居体验地。依托西白山绍兴第一高峰、高山湿地等优质资源,和优美的茶园、榧园、竹园风光,推进民宿(农家乐)聚集化、品牌化、主题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发展,突出民宿发展集聚村、乡创基地、房车露营基地等乡村住宿业态,重点打造西白山村、白雁坑村、小昆村等一批民宿(农家乐)集聚村,打响乡宿品牌。(责任单位:长乐镇、石璜镇、文广旅游局)

4.做强体育赛事品牌,打造运动休闲目的地。在全民健身大环境下,依托谷来、贵门、下王山地越野等运动赛事,进一步谋划建设一批运动休闲产品,举办一批有影响力、有创新力的运动赛事,做好“旅游+体育”的文章,打造“身心两安”的运动休闲目的地。(责任单位:教体局、文广旅游局、相关乡镇)

5.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农特产品品购地。致力把嵊州丰富的优质农特产品打造成为旅游商品,通过情景作坊展示,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群众的获得感,使农特产品的生产、制作、销售过程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经济的风景线,促进百业增效、村强民富,加快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广旅游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相关乡镇<街道>)

6.赋能产业转型提升,打造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地。通过实施“五百五千”工程,将嵊州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特色小吃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做强嵊州“百县千碗、百县千宿、百县千礼、百县千艺”工程,用传承思维保护传统文化,用市场思维推动现代生产,用品质思维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让其走近游客、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责任单位:文广旅游局、商务局、相关乡镇<街道>)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完善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将推进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强大合力。

(二)落实专项经费,加强要素保障。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强化规划、资金、土地、统计等要素保障,创新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拓展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每年统筹安排全域旅游发展资金 1.5 亿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不少于 2000 万元,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用于全域旅游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拓宽宣传渠道,通过抖音、微信、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宣传,实现旅游宣传元素在景区、酒店、民宿、景区村、旅游咨询点等全覆盖,不断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提升安全旅游意识和旅游文明程度,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形成“全域旅游、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发展机制,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加快健全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将公安、法院、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职能融入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形成旅游执法联动机制;二是发挥大数据中心作用,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分析;三是强化旅游人才建设,实施专业化培训,提高景区、酒店、民宿等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开展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提高旅游从业者理论实践水平。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