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509X1/2023-82169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市教体局 | 公开日期: | 2023-09-07 16:49:44 |
陈剑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弘扬工匠精神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建议”(130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政策举措,弘扬“工匠精神”,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全市职业教育自2010年开始专业结构调整以来,从原来的九所职业学校变成了三所职业学校,形成了以两所国家级职业学校(嵊州市职技校,嵊州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一所省级艺术特色职业学校(嵊州越剧艺校)为辅的办学格局。三大职校形成与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区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错位发展,有序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在校学生5440人,每年向社会输送2000左右毕业生。
2.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根据本地市产业特色,不断优化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基地与数字资源建设,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涌现出一批绍兴市级优质核心精品课程。职技校(机电技术、中餐烹饪)、职教中心(汽车维修)及越剧艺校(戏曲表演(越剧))等4个专业也入选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为建立起更加完备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打通本地培养技能人才的立交桥,2022年7月25日,嵊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已把确保浙经院嵊州项目建设落地写入了嵊州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已进入具体规划筹建阶段。新校区建成后,双方将在科技研发、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紧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嵊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3. 促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职校技能培训主阵地,探索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子。不断强化统筹、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加强技能培训力度助推产业发展。目前,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职业教育中心(市技工学校)已成为我市培训和输送企业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同时,全市已培育形成市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市区职工农民培训中心、市农民培训学校等7家市级定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长期开设领带制作、服装制作、电工、焊工、车工、汽车维修、面点烹调、家政服务、育婴员等近50个技能培训项目,大力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企业试点和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三年来,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达4.39万人次,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劳动技术大军,为“嵊州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4.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遵循“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室、共享教学成果”的建设思路,探索引企入校、校内学徒、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新途径,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努力实现“招生与招工相结合,专业与兴趣相结合,培训与岗位相结合”,形成校企共育、共管的长效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目前,职教中心与昂利康股份合作,2020起在相关专业中组建昂利康班,职技校加大了与杭州星海合作力度,越剧艺校与福建芳华越剧院合作组建芳华委培班。2022年数控、模具、电气控制、烹饪、酒店管理、工艺木雕、汽修、越剧表演等8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时代新风尚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人物事迹,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技能人才宝贵,技能人才光荣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嵊州市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每年5月第二周结合国家省市级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集中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和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让更多社会群体和学生家长了解职业教育,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同。在招生季开放职业学校校园,全面展示学校建设成果和优秀毕业生事迹,吸引更多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同时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鼓励中小学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劳动技能和职业启蒙教育,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二、推进技能人才激励体系建设
聚焦提升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费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给予高技能人才更多的重视。引导企业实行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推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扩大贯通领域,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农业等八个系列职称评审。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创新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进一步破除束缚高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畅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通道,有针对性地打造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蓄水池”。
三、布局谋划职教发展
加强对中职学校和专业设置调整的统筹力度,围绕领带服装、厨具电器、机械电机我市三大传统产业,对接5G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紧贴产业转型,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重复率较高、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新格局。十四五期间要求完成更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15个,优化调整“3+2”高职类、技工类等专业5个。
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行业协会,我市职校积极配合企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企业,创新培训思路,拓展培训领域,提供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的各类培训,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社会人员的技能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下岗失业职工、退役军人等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性培训和安全生产专项培训,在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加强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教学新模式,大力倡导并培育工匠精神,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动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试点,加快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到2025年,职业学校与优质企业联合建设实体化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5个,现代学徒和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数占毕业学生的15%以上。
六、拓展人才成长通道
依托浙经院嵊州校区建设,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进一步畅通“中等职业教育一职业专科教育一职业本科教育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通道,形成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产教融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嵊州现代职业教育新高地,为在转型发展中的嵊州,提供更强有力智力支撑。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联系科室:职成教科,电话:83332567,联系人:邢轶军
嵊州市教育体育局
2023年6月29日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