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23306834714401177/2024-95603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公开日期: 2024-01-08 09:36:31

嵊州市气象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4- 01- 08 09: 36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浏览次数:
分享:

一、2023年工作总结

1.高效推进“村安工程”建设。抓实项目建设管理“936”行动,加强协调对接,高效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主汛期前完成新建气象站80个,6月完成新建气象特种要素站13个、更新气象站20个;10月完成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建设。目前正提前开展2024年建站选址等工作。

2.依托“智慧气象”驾驶舱项目,深化“风雨哨兵”应用。加强联系对接,深入推进“智慧气象”驾驶舱项目建设,深化“风雨哨兵”应用迭代升级,完成平台应用升级开发和支撑平台建设,。“风雨哨兵”1月上升为省级统建应用,在全省17个县市区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等部门贯通使用,在防汛防台、极端强对流天气等工作中成效显著。

3.深化监测预报预警叫应精细服务。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嵊州市气象预警叫应工作细则》,修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流程的通知(修订)》。二是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开展气象服务保障,在各类重大天气服务中,实况通报、短临预报、灾害预警精细化乡镇比例100%,叫应服务涵盖决策用户、在建工程、农业大户等群体。全年发布各类服务材料200余期,预警信息180余条,提醒短信400余条,受众超190万人次。

4.强化为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开展直通式为农服务,联合农业专家开展下乡专题调研4次。二是继续深化“气象+保险”应用,推进桃形李成熟期气象保险扩面推广,研究香榧气象指数政策性保险方案,扩充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种类。三是结合当地特色,开展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先行村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先行村建设,并积极参与省气候标志评估推介。

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一是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周年作业服务方案,完成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开展灵鹅村烟炉作业可行性研究,推进南山水库区域水源地人影保障作业点建设,强化人影保障水平。二是按需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共开展作业15次,其中火箭弹作业5次、烟炉作业10次。

6.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持续加强对基层网格员、信息员和协理员的培训,落实气象工作职责,全年完成15个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避险能力提升。

7.深化气象科普宣传。一是深入开展科普“五进”活动,赴镇村、学校等地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深入村、社区开展气象科普视频播放活动,共开展科普活动10余次、播放科普视频50余场。二是持续优化科普基地服务水平,共接待参观7批次,接待人数达800人次。

8.强化防雷安全监管,深化气象法治宣传。一是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年内移送1起防雷相关案件。二是深入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并责令整改安全隐患6起。三是加强执法培训和气象法治宣传,联合开展气象执法业务培训3次,制作的气象法治宣传视频入围全省气象部门法治微视频作品大赛。

二、2024年工作思路

1.提升能力持续做好气象服务。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能力,开展乡镇、村气象灾害网格化预警。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防灾减灾、五水共治、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认真做好常规天气预报、关键农时、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活动、重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等工作。

2.完成村安工程2024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新建加密自动气象站80套,气象特种要素站16个、更新气象站30个,购置气象应急车1辆、3套便携和手持式自动气象站。

3.高标准完成“智慧气象”驾驶舱建设。聚焦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创建目标,完善业务集成,建成智慧气象驾驶舱,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响应时效。持续深化“风雨哨兵”应用迭代升级,深度发挥“风雨哨兵”作用,为建设富乐嵊州贡献气象力量。

4.推进城市气象安全保障项目(城安工程)落地。加强城市气象信息全感知能力,参与建设数据融合共享,人工智能全面应用,评估应用城市气候资源,服务城市管理运营和生产生活的“智能系统”。

5.深化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持续加强对基层网格员、信息员和协理员的培训,落实气象工作职责,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创建任务。

6.持续打造气象服务先行村。提升生态气象、旅游气象、农业气象保障能力,深化乡村生态气候资源评估,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力旅游、茶叶、桃形李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作用。

7.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场地标准化水平,落实人工影响天气数字化、智慧化应用,适时组织人影作业,为粮食安全、生态改善、重大活动的顺利开展等提供气象保障。

8.联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联合教体局、应急局,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气象专家进校园开设科普讲座等活动形式,践行“科普助力双减”行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知识“五进”活动,特别做好灾害易发区和重点行业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以及进结对社区开展科普宣传和开展气象科普广场宣传活动。

9.加强气象安全监管。推进省市气象安全监管数字化应用,推进智慧化监管,常态化开展气象安全重点单位“互联网+监管”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气球升放活动、防雷检测活动的监管检查。深化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

2024年1月5日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