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新招 拿出实招 再掀“双招双引”和项目推进新高潮
发布日期:2024-03-07 16:40
信息来源:市招商投资中心
浏览次数:

地面上,施工车辆来回穿梭,车辙满尺;桥梁上,切割声不绝于耳,火星四溅……春节的年味还未褪去,艇湖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EPC建设项目现场一幅大干快干的忙碌景象。
“我们要抢时间,在春节不停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争取项目提前半年建成通车。”中交二航局项目经理包银锋告诉记者,正月初九,项目部就召开了复工复产大会,全员进入抢工节奏。
艇湖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EPC建设项目只是我市大抓项目、大抓建设的一个缩影。汉嵙新材料、鸿星创新材料、捷尔世材料、诺必达、海威汽车……全市各地,一批批工业企业、重点项目陆续吹响开工号角,开足马力、你追我赶,力争新年“开门红”。
抓项目、抓建设,这项工作放在全国各地来看,都是抓经济的中心工作,也是各地都在做的“常规动作”。新年伊始,我市各处就迅速兴起抢时间、拼进度,大抓项目的攻坚热潮,缘于我市坚持把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战场”。而今年,我市又有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打法,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项目的高效落地、快速复工,与我市各级干部在春节前后的诚意奔走紧密相关。春节期间,我市各乡镇、街道举行招商恳谈会13场,相关单位一把手带头拜访乡贤、客商达360多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并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发出投资嵊州的诚挚邀请。“对于别人是放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联系乡贤、招引项目的绝佳时机。”市招商投资中心副主任郑浩说,提早和乡贤进行推介对接,就是为了节后快速推进项目签约、落地、建设。开年起跑即冲刺。2024年上班第一天 ,我市就召开双招双引和重点项目推进大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双招双引”“3565”大比武活动,吹响新一年抓该项工作的“集结号”。2月23日,我市又召开首次全市双招双引暨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工作例会,更是再次表明决心、吹响“冲锋号”。据悉,至今,我市99个基础设施项目有91个已完成赋码,完成率91.9%,较去年提升41.4%;有18个项目已完成初设批复,完成率33.3%,较去年提升25.3%。1-2月,7个已供地工业项目5个已开工;基础设施项目应开工12个,实际已开工或准备开工11个,开工率91.7%,较去年提高41.7%。

发挥乡贤资源优势,更大力度推动项目回归、人才回归,是我市“双招双引”的重要打法。去年9月,第六届越商大会隆重举行,除了乡贤之家(城市之窗)开馆、发布城市LOGO等活动,还有19个产业项目在现场签约,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过240亿元。嵊籍乡贤共话商事,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也再度掀起“天南海北,大嵊归来”的“地瓜经济”热潮。据统计,去年,我市共引进亿元以上乡贤项目32个,总投资达215亿元,超过新引进项目总投资额的50%。“我们将围绕双招双引头部工程3565大比武活动,想方设法挖资源、找信息,特别是保持跟乡贤、跟落地企业的常态联络,从乡贤的朋友圈,以及相关企业家的朋友圈,层层深挖关系、建立联系,构建项目招引的联系网络。”郑浩介绍,在抓好乡贤招商、驻点招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拓展基金招商、人才招商多元化获取项目信息,招引优质项目。同时,完善产业链“鱼骨图”,对照目录精准捕捉信息招引项目,树立不分“新旧内外”的招商理念,做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一起抓,重大项目和中小项目一起抓。

聚焦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市定向招引了一批潜力足、引力强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形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7个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装备产业强势入围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名单,平台产值规模超过300亿元,成为冉冉升起的璀璨“明星”。新兴产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始终在技术上、生态上保持引领性。比如,围绕蚕丝蛋白领域,我市计划引进浙江大学蚕丝蛋白微纳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丝蛋白产业园,打造百亿级茧丝绸产业;围绕新能源领域,我市将大力招引氢能装备、固态电池等项目,投用开发区储能示范项目,创成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领域,我市将打造全省领先的生命健康产业大平台;传统厨电领域,我市将进一步建强集成智能厨具产业园,力争产值超3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智能厨房”产业平台。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正是因为如此重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双招双引”的区域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如何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我市将创新优化机制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关键一招。今年,我市迭代推进政府投资项目“1936”管理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动态、常态的谋划次年项目,同时建立项目“前期办公室”和“跟踪办公室”,强化从前期到落地全周期服务管理。1月24日,新组建的市重大项目前期办正式到位。“组建以来,我们已召开协调会15次,内部培训会3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0个以上,赋码、初设等前期各节点的完成率,较去年均有大幅的提升。”市重大项目前期办负责人邱琳介绍,接下来将重点围绕数量上再增加、时间上再提前、效益上再突破三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把前期办真正高效地运作起来,确保实现企业项目的开工率,一季度35%,二季度90%以上,三季度全面开工。通过例会形式,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决问题,也是提升项目建设效率的重要方法。我市明确,镇街以及项目责任单位“一把手”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分管市领导每半月召开1次协调会,针对复杂、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协调一次,通过层层过筛,推动项目问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滚动推进。总结好经验,拿出新办法,吹响“冲锋号”,我市在“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将巩固和扩大,全市大抓项目、大抓建设的新高潮,将会给我市经济飞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来源:嵊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