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50819/2024-103761 主题分类: 科技
发布机构: 嵊州市科技局 公开日期: 2024-05-21 17:26:37

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4- 05- 21 17: 26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绍兴市委关于科技创新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二、三季度星级评定均获得四星评价,“陌桑高科实现全球首家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入选省“15”战略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浙工大创新研究院“绿色低碳集成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成果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等奖、“绿色低碳多功能集成式智能厨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根据《2022年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我市科技创新指数182.4,居全省第27位、绍兴第3位;创新环境指数全省第4位、绍兴第1位;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14.69%,居全省第7位绍兴第1位;规上工业企业中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2.55%,居全省第10位、绍兴第2位。

一是区域创新水平稳步提升。根据《2022年度浙江省及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我市科技创新指数为182.4,比上年提升15.6个点,居全省第27位。监测评价指标中,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2.40%,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7位;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2.55%,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每千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7.59家,比上年提升0.8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9位;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68.87家,比上年提升1.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6位;技术交易总额相当于GDP比重3.45%,比上年提升1.4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1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8.4%,比上年提升1.98个百分点,居全省54位;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14.69%,提上年提升2.9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

二是企业创新动能持续增强。今年以来,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重新认定51家,总量达到307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6家,总量达到1186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3家、绍兴市级研究开发中心24家。获得省科技奖三等奖1项,入选省“15”战略领域重大科技成果1项、绍兴市重大创新成果3项。入选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3项、绍兴市“揭榜挂帅”项目3项。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研发经费支出快报数22.22亿元,同比增长2.6%,占营收比重3.66%;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85亿元,同比增长17.5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3.02%。

三是标志性工程加速推进。主动融入绍兴科创走廊建设,编制新一轮《剡溪创新带发展规划(2023-2027年)》,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具有嵊州辨识度的创新廊道。今年以来,剡溪创新带共实施重点项目10个,其中标志性工程1个、校地共建平台1个、重点科创平台1个、科技类重点产业项目7个,1-11月份,累计完成投资54.84亿元,完成率134.26%;其中省“千项万亿“科创强基领域项目1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完成率135%。1-11月份,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3.9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5.04%。

四是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提升。按照“3+4”重点产业全覆盖思路,加快推进校地合作共建平台建设。浙江理工大学嵊州创新研究院、湖州市国家级纤维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建成投用,新引进西安交通大学长三角产教融合研究院,同济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已完成协议,与浙江大学在谈共建丝蛋白微纳材料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嵊州创新研究院连续三年获评绍兴市考核优秀。万丰科技联合同济大学申报全省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已完成答辩。今年以来,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入围答辩1个,省特支计划入围答辩1人,海外引才提交标准化认定1获评西湖友谊奖1入选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团队3个、拔尖人才2个,创历史新高。

五是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牵头制定《嵊州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嵊州市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快打造高质量科技转化创新活力市的意见(2023-2027年)》《嵊州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嵊州市探索构建企业牵头院所支撑主体协同的新能源装备产业联合创新模式实施》等文件,建立年度主要指标清单、重点任务清单,通过专班推进、整合资源、上下联动,举全市之力推动创新发展。联合浙江理工大学举办浙江·嵊州首届交叉学科前沿论坛—VIEW化学生物学青年学者嵊州论坛。今年以来,新认定众创空间省级2家、绍兴市级3家,绍兴市级孵化器1家,市科创中心、北航科创园、驻杭飞地等新增入驻企业和人才项目28家、孵化13家。1-11月份,完成技术交易额40.1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211.1%。贯彻落实中央、省、绍兴市稳进提质政策体系,累计兑付科技政策资金6575万元,全面实现直达快享。

 

市科技局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牢牢把握“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目标,更大力度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区,为嵊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主要目标

2024年,争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0%以上,确保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上工业R&D经费占营收比重3.9%(快报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5.0%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3家以上;完成技术交易额25亿元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2023年度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核定值2.54%以上

二、重点工作

2024年,要紧扣“1155X”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查补短板弱项,大力实施“1122N”强基提质行动,从科创平台建设、主体培育、人才引育、生态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一个“1”:即加快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科创走廊

建立健全剡溪创新带育成体系,制定实施《剡溪创新带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2023—2027年)》,按照“内引外联”的思路,重点构建以艇湖科技未来城为核心,三界片区、高铁新城为两翼,剡溪沿线两侧多节点支撑的“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布局,实施产业体系“铸链强基”、创新平台“提能造峰”、科技企业“创新引领”、众创孵化“提速护航”、科创人才“外引内培”、招商引资“蓄能备力”等六大行动,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推动新兴产业、科创平台、高端人才集中集聚,打造区域创新发展胜势。

第二个“1”:即争取全省重点实验室或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

支持万丰科技联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申报创建全省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支持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个2,即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强基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强基工程。2024年剡溪创新带拟上报实施重点项目21个,其中标志性工程1个、校地共建平台4个、重点科创平台5个、科技类重点产业项目11个,年度计划投资47.35亿元。其中省“千项万亿”科创强基领域项目初步上报2个,年度计划投资5.5亿元。

二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提升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重点在规上企业特别是亿元以上企业中遴选培育,加强对企业的指导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56家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不低于85%。

第二个“2”:即争取两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成果

一是围绕三大科创高地、15大战略领域,对照“成材型”“成熟型”“成长型”三张清单要求,加强重大创新成果凝练工作,争取入选省“315”重大创新成果1项以上。

二是建立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培育台账,确保获得省科技奖1项以上。

“N”:即推动校地合作、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

一是实施强基提能造峰行动。按照重点产业校地共建研究院(创新中心)全覆盖的思路,深化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研究院建设,实现与智能厨电、高端装备、现代纺织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西安交通大学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同济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落地建设。谋划建设浙江大学蚕丝蛋白微纳材料创新中心,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打造“中国丝高地”。

二是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争取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绍兴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聚焦“315”主攻方向,深化“揭榜挂帅”协同攻关机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拟组织实施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以上,争取绍兴市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3项、“尖兵”“领雁”等省级以上重大项目2项以上。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围绕我市4大新兴产业,推动中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研究院(创新中心)开展机制及模式创新,探索设立全资控股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或引入社会资本开展项目孵化股权投资,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创办企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加快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依托已建立的研究院(创新中心)平台,发挥母校学科及人才资源优势,围绕本地企业人才需求,组织研究生来嵊开展科研实习,自主或帮助企业全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硕博士人才。利用合作高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围绕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组织高层次产业发展大会、学术论坛或创新大赛等活动,以赛招才、以赛引智。争取申报国家引才、省海外引才、海外工程师等人才项目70名以上、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个、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人才项目5个以上。

五是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嵊州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嵊州市探索构建企业牵头院所支撑主体协同的新能源装备产业联合创新模式实施方案》,设定五年工作目标,建立工作协同清单、关键指标清单、重要任务清单和赋能“3+4”产业清单,强化部门工作协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