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49512/2025-00123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日期: | 2025-01-08 |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主线,立足嵊州实际、挖掘潜力优势,稳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坚持产业提能,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一是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任务落实,预计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0万亩,产量12.3万吨,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二是产业“支撑力”更加突显。开展茶叶、粮食、桃形李、蚕桑等“土特产”全产业链培育,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供应链,加快推进我市“土特产”高质量发展。三是农业基础不断夯实。通过构建一套政策体系、搭建一个数字化平台、组建一张收储网络、创建一批综合利用示范点、完善一套利用系统的“五个一”推进机制,有序有力推进全市农作物秸秆的科学高效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培育离田服务组织1个,经纪人32名,建设省级收储中心1个、建成区域性收储中心32个,村收储网点222个。新购置秸秆粉碎机300台,实施小麦秸秆连片机械化还田3万亩;推广“水稻秸秆+砻糠覆盖”雷笋促早技术,每年可基料化利用秸秆10万亩,首批2万亩订单正在交付;推广“秸秆-饲料”循环生产模式,一景牧场每年订单化收购秸秆3000吨,入选获全省首批十大秸秆产业化试点项目。开展“蚕沙+秸秆”发酵堆制生物质肥料试验,同时解决蚕沙和秸秆处置问题,秸秆年利用量可达5000吨。研发水稻秸秆颗粒燃料用于粮食烘干,首批11台已装配到各收储中心。农发公司购入10台自动打捆机已投入运营。“嵊州模式”被《浙江农业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专题”刊登展示,在全省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暨产业化利用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秸秆覆盖生态催笋技术”入选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十大主推技术”。
(二)锚定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重点打造“西白忘忧、卮山仙踪、鹿门访友、金庭问道”等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打破条块边界,通过资源互补、产业互促等集群式发展,通过“点线面”三维发力,绘就和美乡村画卷。点上:投资1.23亿,推进11个重点村项目建设,创建绍兴市级未来乡村 6 个,省级未来乡村 4 个,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49个,打造了一批像“星宿小昆”“艺术水竹”等具有嵊州辨识度的特色村庄,嵊州乡村开始火爆出圈。线上:高质量推进示范带建设,以“西白忘忧”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重点,通过整线提升,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村村有美景、处处有画卷的新图景不断呈现。面上:全域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安排1亿元专项建设资金,以“三优”村庄为目标,以“五清”基础,以“十改”为重点开展和美乡村创建,开展40个村和美乡村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40%,目前274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印发《2024年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评估办法》,将资金奖补下发到村,充分调动了村一级的积极性,每月对各乡镇(街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日常测评和结果通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机制落实。
(三)强化系统集成,强村富民改革深化推进。一是村集体增收带富。对标《嵊州市强村共富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的“9+1”增收措施,全市共谋划增收项目150个,实施集体经济发展共富基金项目和艇山名苑两个市级抱团项目,多举措发展集体经济。截至11月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80万元、100万元以上村,分别占50.2%、35.3%(嵊州目标任务为40%、35%;绍兴为30%、22%)。二是农民就业创业造富。开展家庭农场整体提升县创建,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548人次,培育农创客320人,十路人才3490人。成立嵊州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开展农创客展示展销活动6场。同时组建“1对1”帮促团组、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帮促清单、实现帮促村指导员全覆盖,全市半年度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半年度增速在10%以上。三是深化农村改革促富。宅基地改革试点顺利结束,持续深化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新增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273宗。扎实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狠抓问题整改和后半篇文章,相关做法得到省厅专班多次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