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是绍兴市辖内县级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总面积1789平方公里,地貌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特点,下辖10镇1乡4街道,常住人口69万、户籍人口70.37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是全国第一批经济开放县(市),是中外闻名的中国越剧之乡、中国领带之乡、中国厨具之都、世界著名茶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香榧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位列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6位,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85位。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800亿元、增长7%;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超300亿元、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3亿元、增长2.9%;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首次突破3000亿元。
嵊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嵊州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就已建县称“剡”,唐初曾设嵊州,北宋始名嵊县,1995年撤县设市,是全国第一批经济开放县(市)。嵊州文脉悠长,有“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中华书圣归隐处”之美称,小黄山遗址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千首咏剡唐诗脍炙人口,百年越剧在新时代越唱越响,“崇文坚毅、开放奋进”的新时代嵊州精神已成为全民共识。嵊州人杰地灵,是“古代三圣”(书圣王羲之、雕圣戴逵、山水诗圣谢灵运)归隐地、“当代三马”(马寅初、马晓春、马云)的故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在内,已有11位嵊州人当选“两院”院士。
嵊州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全市共有工业企业6000多家,获评中国产业研发竞争力百强县、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共建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蔚星科技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化红外气象卫星成功发射,陌桑高科攻克了工厂化养蚕的世界性难题,“全龄人工饲料繁育蚕种技术”入选浙江农业“双强”行动十大成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带、电机、厨具三大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厨房换新”省级试点不断深化,智能厨电产业大脑建成试用,智能集成灶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我市荣获中国集成智能厨房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聚焦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引进比亚迪、贝达药业、晶越半导体等一批重量级龙头项目,携手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新能源汽车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产值规模已超30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嵊州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开放之城。嵊州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位于杭、甬、温、金义四大都市圈十字中心节点,杭台高铁直达国内各大城市,甬金铁路开通运行,萧山国际机场嵊州航站楼建成投用,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码头(三界码头)正式建成,成功入选省首批“四港”联动示范县市创建名单,到“十四五”末,嵊州将形成以“两铁三城际四高速两国道三省道”的“七纵七横”交通主干网。大力推进“接沪融杭联甬承义”,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列入省首批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战略平台,全国茧丝绸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联席会议在嵊召开,开放姿态更加展现、融合发展蓄势待发。
嵊州是一座风景宜人的绿色之城。嵊州四面环山、五江汇聚,中为盆地,风光秀美、环境宜居,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森林覆盖率达65.31%,AQI优良率达94.2%,PM2.5年均值28微克/立方米,美丽浙江考核获优秀等次,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省清新空气示范区,2次夺得“大禹鼎”。作为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母亲河剡溪成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寻幽访古、山水朝圣之地,留下1500多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全市共有品质优良、潜力深厚的旅游资源单体307个,其中国家标准优良级43个,如越剧小镇、温泉湖、王羲之故里、百丈飞瀑、南山湖、崇仁古镇等,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市,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51位。
嵊州是一座共富共享的幸福之城。共富创建成效显现,“小吃共富”入选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60万元,入选全省首批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县管校聘”教师人事改革成为全国示范,“校食安”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肯定并全国推广,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全省推广,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省健康县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为“民情日记”发源地,“嵊州村嫂”“红立方”“融调解”等基层首创治理蔚然成风,夺得“一星平安金鼎”,文明实践中心被列为国家级试点,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