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自明清便有“立春咬饼”习俗,经上世纪30年代改用铁板猪油提升酥脆,到70年代以粮票换面、蛋酱掺薯粉的节俭做法,成为一代人的珍贵记忆。 那站在铁鏊旁忙碌的身影,那一卷卷配料满满的美味与酥脆,都是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在嵊州黄泽镇,一张合格的春饼,是能卷起整个江南春色的。
青瓷碗里码着多种多样的馅料:刚焯水的本地黄豆芽还带着晨露的清气,现炸的油墩子色泽金黄,提供了酥脆与绵软的双重口感,糖醋萝卜丝选用曹娥江畔的沙地萝卜腌制,酸甜可口。舀一勺面浆,在鏊子上轻轻一旋。面皮将透未透时,麻利地铺上肥瘦相间的卤猪头肉,油脂遇热缓缓渗入饼皮,这时再下一把葱花,咬下去,先是酥脆,继而鲜嫩,最后是糖醋萝卜蹦出的那抹酸甜。
卷饼的好吃与否,制皮是关键,水和面的比例要精准把控,面团醒面需三揉三醒,每次间隔20分钟,使面筋充分松弛。
烙饼更是考验技术,铁鏊烧至高温,摊饼时手腕悬空,一转铺底,二转补缺,三转收边。8秒揭饼,成就“薄如蝉翼,脆而不焦”的特色。
卷制时,饼皮平铺,将馅料按“三横三竖”摆放,确保每口都有层次,“一提二压三回折”,形成标志性的六棱柱造型。
如今在黄泽镇,春饼摊的鏊子声仍是晨曲。凭借着传统又复合的味道,嵊州春饼的粉丝遍布全国各地,远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地。
撕开那层薄脆,能嚼出传统、融合、丰富的千层滋味,这或许才是记忆中那抚慰人心的妈妈的味道。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