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务公开 >> 嵊州动态

共建越剧学院 赓续百年越音

发布日期:2025-05-21 08:31
信息来源:嵊州市
浏览次数:

5月18日上午,浙江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干武东,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瑞和我市市委书记裘建勇,市委副书记、市长潘超英一起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揭牌。由此,素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的越剧,在发源地构建“中本研”一体化的越剧人才培养体系。

据悉,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将以 “越剧学”学科建设为牵引,架构交叉融合式学科发展,在传统越剧表演、戏曲作曲、越剧音乐伴奏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越剧艺术理论、越剧戏文创作、越剧导演、越剧舞美和艺术管理等专业,建构“越剧学”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起涵盖“全日制本科”“专升本”“中职本科(3 + 4)一体化”“戏曲表演艺术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越剧艺术培养不同层次、全方位的专业人才。此外,利用省部共建平台,构建依托行业、项目教学、实境训练、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打通学校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在嵊州,“老到白胡须,少到开裆裤”,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越剧。差不多120年前,越剧以“落地唱书”形式从甘霖的田间地头诞生,因其自带贴近乡村、亲近民众的“基因”,逐步成长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积累了深厚的民间基础。

“嵊州文化底蕴深厚,首先是越剧之乡,声名远播,无论在哪里都知道,知道越剧就知道嵊州。”200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嵊州调研。在那次调研中,他还走进嵊州越剧博物馆,看了一场40分钟的折子戏,并与演员、工作人员等一一握手。

“这是对嵊州越剧发展和传承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许多嵊州越剧人至今难以忘怀。

为大力推进越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市率先成立越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从基础设施入手,修复了一批古戏台,新建改建了100多个越剧戏迷角。随后,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依次展开,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指向后备人才的培养。

2019年,被誉为越剧人才摇篮的我市越剧艺术学校与浙江音乐学院联合开展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即“3+4”)试点工作。

2024年,我市又与浙江音乐学院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共同设立教育教学基地,组建优秀专家团队,参与指导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艺术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创新、戏曲教育教学研究、赛事实践等,研究扩大“3+4”中本一体化办学规模,探索推进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当下,我市与浙江音乐学院的合作再次深化,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为越剧的传承发展搭建起了集人才培养、艺术创新、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于一体的高端平台。

“发挥高校的教学优势、嵊州好山好水优势、越剧魅力优势、当地热情好客的优势,把越剧学院打造成为培养全链条越剧人才的摇篮,使其能够推动中国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说。

“越剧学院的成立,教学体制架构的建立,必将试水更多戏曲人才培养模式,这无论是对越剧艺术本身还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荣广润说,目前没有一个地方剧种正式成立一个完整的大学,越剧学院的成立,在中国地方戏曲历史上是开创性的举措。

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只是传承发展越剧的第一步。如何让传统戏曲实现“青春蝶变”,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它?

夜幕低垂,走进浙江音乐学院附属越剧学校,绿柳扶风,粉墙黛瓦,园林式的校园各处,灯光渐亮,观众们跟随着刘姥姥一同走进“大观园”,舞台上,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角色挨个登场。就在签约仪式的前一天,由该校全新打造的沉浸式新古典越剧《梦回大观园》进行成果展演。

“借助艺校的园林,让观众跟演员有零距离的接触机会。”《梦回大观园》导演、越剧艺校科研处副主任夏曙光介绍,《梦回大观园》是以《红楼梦》为蓝本,以现代视角演绎,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身体验,了解越剧,喜欢越剧。

越剧传承创新,作品是必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创排了一批越剧现代戏,如《马寅初》《袁雪芬》《核桃树之恋》,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我市还创投了《运河人家》《绣鞋怨》等多部越剧大戏,同时持续举办“村越”系列活动,“村越联赛”全网传播超12亿次。就在签约当日,第三届“越嵊州 越有戏”乡村越剧联赛正式启动,越剧文化“现象级”新景观将再次上演。

笃鼓声声百年风雨,越音袅袅梨园璀璨。走过百年沧桑,越剧的根依旧深深扎在嵊州。展望光明未来,嵊州有戏,戏在人间烟火里,戏在创新改革中。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爱嵊州app 嵊州发布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