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509X1/2025-103899 | 主题分类: | 教育,体育 |
发布机构: | 嵊州市教体局 | 公开日期: | 2025-05-09 09:10:50 |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上级教体行政部门工作要求,聚焦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攻坚,高质量推进教育强市和体育强市建设,奋力实现3个“明显提升”,即人民群众对教育体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教育体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明显提升,教育体育与未来变革的匹配度明显提升,坚定信心,实干争先,持续打响“学在嵊州、教在嵊州、反哺嵊州”教育品牌,为加快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富乐嵊州美好蓝图贡献教体力量。
二、重点工作
(一)激活新引擎,在党建统领上提质增效。
1.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党建强校——“锋系列”六大工程,持续开展“寻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加强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健全“双培养”机制,巩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成效。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做到一有风声就过问,一有苗头就提醒,不断前移警戒线。持续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建立师德师风问题预警会商处置机制,以“零容忍”态度狠抓师德失范行为。
2.牢筑平安防线。以“平安校园”建设为总抓手,通过健全完善四大工作机制,即守土有责、齐抓共管的履责机制,见微知著、敏锐感知的预警机制,突发快响、高效协同的处置机制,复盘回溯、举一反三的反馈机制,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3.深化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清朗校园·零基行动”,严格执行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管理,强化监控,营造清朗清新教书育人环境。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严防反弹。持续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全力确保师生舌尖安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控制预算开支,规范周年庆典等活动举办,促进增收节支。完善中考标准化考点建设,对照“三无一稳”要求做好全年考试工作。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切实发挥内审监督作用,确保校长任期离任审计率达100%。
(二)构建新格局,在布局优化上提质增效。
4.编制教育总体规划。厘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和卡点瓶颈,统筹推进《嵊州市“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联合同济大学完成《嵊州市教育专项规划》《嵊州市体育专项规划》编制。
5.稳慎推进优化整合。加强学校优化整合全过程研判,按照“做优城区学校,做强中心镇学校”原则,撤并义教段学校4所,停招新生5所,撤并幼儿园(含教学点)20所,同步落实建、吃、住、行、融、访、创、师、经费、财产等“十个到位”。
6.提档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鹿山小学食堂体艺楼建设工程、马寅初中学整体提升改造建设工程、市区部分学校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力争在9月完工,6所学校改建项目、马寅初小学操场扩建工程确保年底完工,加快推进嵊州中学图书综合楼建设工程,对表完成年度形象进度。
(三)健全新范式,在立德树人上提质增效。
7.创新大思政教育模式。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真理的味道”大思政品牌,培育一批思政课示范金课、典型案例和优秀团队。
8.践行大素养成才理念。以培养信仰坚定、德才兼备、阳光自信的嵊州少年为目标,开展“拥抱微笑·悦享成长”德育主题系列活动。深化“六大素养”提升行动,突出围棋启智、越剧润情、书法养性等嵊州特色育人,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艺术特色学校。
9.打造大健康培育平台。坚持健康身体和健全心理共培育,大力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规范化管理行动,迭代“1+3”大课间“双塔经验”,争取省级大课间现场会在嵊召开。提档升级校园食堂20家,“智慧点餐”系统覆盖中小学校10所以上,新增“可躺式”课桌椅2000套。推动市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建设,用好北师大智慧心理大数据云平台,配齐学校专业心理教师,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四)塑造新优势,在学有优教上提质增效。
10.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推进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国家级实验区建设,深化“四大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学前普惠保障“嵊州方案”。加快推进“优共体”建设,打造“越有戏 越有味”学前教育课程品牌。剡湖幼托中心、甘霖镇幼托中心争创省一级幼儿园,红旗剡溪、罗星越江幼儿园争创省二级幼儿园。
1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以决胜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为牵引,深化教学管理、校园文化、五育并举等“三校”建设,选树一批优秀案例和优秀学校。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行动、校本作业优化行动,推动义教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优化镇海中学招生方案,推动高质高效运行。做深“名校+”建设,探索管理骨干、名优教师流动为主的优质资源扩面机制,推动管理、教研、活动一体贯通,努力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缩小校际差异系数。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减负提质”行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12.推进普高教育优质领先。优化“高中—初中—小学”办学质量跟踪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初高中一体化、贯通式尖子生培养新路径,破题拔尖人才一体式高效办学。着力提升“嵊有优生”在省前100名、高水平学科竞赛、清北等C9联盟高校录取以及上特控线等方面的比拼力。
13.推进职业教育优质高能。扩大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积极对接高职院,增设“3+2”专业2个,争取落地“3+4”专业1个。积极配合引进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谋划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争创省优质专业3个,争取中职世界技能大赛获2金及以上。多样化推动职普有效融通,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活动。
(五)激发新动能,在队伍建设上提质增效。
14.注重源头优招聘。用好高层次优秀教师招聘政策,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用好用活编制资源,抢抓校招优质资源,精准挖掘有潜力、有情怀的教育人才。
15.搭建平台强师训。多层面推进教师业务素养提升,深化青年教师梯级成长,促使30%以上青年教师获嵊州市级以上荣誉或奖项。强化骨干教师高端成长,持续实施“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复旦·嵊州名师培训项目,健全各类师干训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力争获绍兴市级及以上荣誉或奖项不少于30人,省级名师名校长不少于8人。
16.精准引智助教研。积极推广嵊初课堂教改项目模式,加大外引各类专家资源,开展在课题引领下的教研工作,办好“省特级教师协会助力嵊州教育”项目。
17.激励保障强能量。开展教师编制县域统筹,推动师资合理优化配置,探索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精细化管理。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上市公司公益基金等激励导向作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继续做大各校奖教金盘子,规范奖教金发放。加强教师关心关爱,持续推进教职工“五大文体”健康活动。
(六)竞跑新赛道,在改革赋能上提质增效。
18.推动国家级试点出成效。以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建设为契机,主动拥抱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不断增强人工智能服务教育能力,聚力实现“五有”目标,即有学校成功创建为绍兴市级以上智慧校园标杆校、有学校成功创建为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基地、有教师成长为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师、有人工智能课程普及、有省级以上信息素养竞赛及教技线竞赛师生获奖。
19.推动省级试点有成果。深化省级集团化办学试点建设,完善教共体内教师流动机制,出台互助共进指标考核,实现教共体办学共享校覆盖率和完成率达100%。深化省级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幼、小、初、高一体贯通的校园足球全链条培养机制。深化省级数字化教研实验区建设,构建数字化协同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效率和质量。
20.推动新增试点能落地。积极对接沟通省教育厅,争取教育评价改革、职普融通综合高中改革、小学生“五个人人”综合素养提升实验区、义务教育小班化改革等省级试点落地。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关键一招,研究完善各项改革的目标举措,及时总结复盘,不断积累经验,稳步扩大推广。
(七)激扬新活力,在富乐体育上提质增效。
21.“一个统筹”谋好“富乐体育”规划。全面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四驾马车”。实施“一十百”工程:打造围棋“一县一品”特色,开展10场省级以上赛事,举办100场群众性赛事活动。高质量推进2025年嵊州市政府体育民生实事项目。整合优化健康运动系列活动与市民运动会,结合首场赛事活动举办启动仪式,为开启全年系列活动营造氛围。
22.“两个突破”拉高“富乐体育”标杆。其一,争取高级中学沙滩足球参加全运会成绩取得新突破。其二,计划承办4场次国家级赛事活动,在赛事流量和体量上再突破,举办更具嵊州辨识度的体育赛事,做好赛事赋能“富乐嵊州”建设文章。
23.“三个覆盖”拓展“富乐体育”广度。一是乡镇(街道)承办绍兴市级及以上赛事活动全覆盖,全年各承办一次及以上并纳入考核。二是乡镇(街道)社会足球场全覆盖,挖掘场地资源,规划各建设一个及以上社会足球场。三是乡镇(街道)属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除外)体育场地开放全覆盖,开放总量达30个(新增15个)。
24.“四个提升”加深“富乐体育”成色。一是提升人均场地面积,利用城乡“金角银边”新改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100个以上,完成10公里环浙步道建设,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以上。二是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以上,强化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力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4.8%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4%以上。三是提升场馆设施保障,完善各类训练场地建设和设施设备添置,加快高级中学沙滩足球场地改建工程,确保4月份完工。四是提升场馆运营效益,加快体育中心营运团队落地,创新运营机制,持续提高群众健身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