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683002584812B/2025-104644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府办 | 公开日期: | 2025-06-11 |
有效性: | 有效 | 发文字号 | 无文号 |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5年嵊州市清洁城市“410行动”攻坚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 |||||||||
|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2025年嵊州市清洁城市“410行动”攻坚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5月20日
2025年嵊州市清洁城市“410行动” 攻坚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绍兴市清洁城市“410行动”攻坚年实施方案》和《嵊州市打造清洁城市“410行动”三年计划(2023—2025)》等文件精神,聚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总目标,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标准体系和支持政策,为建设现代化清洁城市样板、打造城市内涵式发展标杆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点举措 (一)开展基础设施攻坚行动,着力实现城市功能优化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两新”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扶持政策为契机,系统谋划并推进一批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一批惠及市民群众的民生改善项目。 1.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实施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对浦南三路、浦东五路、丽湖区块南田路及茶坊路、好运来路等5条支路电力线路上改下。持续推进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更新改造滨江花园小区老旧燃气管道1.89公里,新建城镇中压燃气管道5公里,基本实现城镇燃气“环状布局,多源供气、互联互通”格局。加快排水防涝能力建设,完成嵊州市老城区雨污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及内涝治理在线场景二期项目建设,结合相关硬件,配套模型建设为内涝防治提供专业分析支撑,实现内涝防治的数字赋能。完成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年底完成漏损率小于7%的目标。做好老城记忆+、小吃产业+、夜间经济+、文化旅游+文章,建管并举,持续提升东前街、富豪路、越秀路等节点的城市活力。 2.高标推进景观提升。深化城市主干道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既有桥下空间利用改造(双塔大桥西侧等点位),新谋划项目实现道路和桥下空间同步设计、建设。推进实施绿地建设,全年新建东桥西侧堤坝等点位绿道不少于3公里。结合城市风格、突显文化底蕴、明确功能分区,将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夜景景观建设和路灯提档升级,全年建设嵊州宾馆西侧、新七路等点位不少于5处,着力展现嵊州城市活力。进行嵊州市三江城区域综合提升项目建设,对四海路沿线及周边支路综合提升,道路白改黑,三线入地,配套设施整体升级,建设成全市城市家具样板街。启动以美妙三公里为航线起点,全程约三公里的夜经济景观带建设。 3.优化服务设施供给。强化公共停车资源专项治理,全年新增停车位不少于500个。新增官河路、北直街、兴盛街等重要道路周边行政事业单位共享车位100个,不断扩大停车资源供给。完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全域公园体系,改造锦越名都、剡溪大桥东侧、锦城商业二期西北角等点位口袋公园2个以上;完成15分钟健身圈及城隍山游步道方案编制;推进嵊情驿站规范化建设,新(改)建驿站87家(15家为标杆型驿站),打造15分钟“嵊情暖新”服务圈;总结推广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经验,编制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管理规范,新增开放共享公园绿地4公顷以上。 (二)开展环境质量攻坚行动,着力打造宜居美丽城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开展“三废”(废气、废水、固废)整治攻坚,全力以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4.大气污染系统防治。加强城市面源污染的减排管控,全力打好餐饮油烟、露天禁烧、扬尘管控等组合拳。严格落实油烟净化设施清洗排放技术标准,全面推广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推行餐饮行业油烟二次净化和烧烤摊相对集中经营,动态增加东前街等重点区域的油烟监测点位。持续加强露天禁烧上门宣传和管控力度,开展春、秋、冬季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八个100%”管控措施。科学优化道路保洁作业模式,全年联合开展专项执法10次,严查车辆抛洒滴漏、带泥运行等行为。加快城管领域新能源作业车辆、设施设备的更新,2025年底完成嵊州光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超低排放改造。对运输、卸料、贮存,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焚烧飞灰、焚烧炉渣的转运、暂存,渗滤液收集处置等无组织排放源进行对标改造,达到浙江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超低排放要求。 5.水生态全域提质。加快推进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建设高品质水美乡村5个、城乡亲水节点6个,推进农村水系整治14.4公里。落实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责任,加强市级以上河道、乡镇(街道)交接断面水质动态巡检,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巩固提升河湖断面水质。全力攻坚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肥药减量方面,创建绿色防控14.2万亩、统防统治10万亩;农田(水田)退水治理面积0.95万亩,其中要建成生态拦截沟渠2条以上,农田退水“零直排”区3500亩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目标保持在98%以上,秸秆离田利用率在40%以上。持续开展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行动,推动嵊州市甘霖镇、黄泽镇集镇污水管网提升工程项目,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7.5公里。做好农污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收官行动和城中村农污纳厂治理,新开工建设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个,城中村生活污水纳厂治理率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5%,市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6.垃圾处置高效治理。全市住宅小区、商业街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收集全覆盖。推动物业企业落实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提升易腐垃圾处理能力,全市易腐垃圾清运量占比28%以上。完成嵊州市垃圾中转站—易腐垃圾处置项目建设。促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建设可回收物回收站点184个、分拣中心12000平方米,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省标)达到70%以上,分类处理率达到88%以上。完成嵊州六夹岙垃圾填埋场(二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生活垃圾填埋库区实施封场工程,以促进填埋场及周边环境的生态修复。健全完善大件、园林、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投放点、中转站设置,完成谷来镇、贵门乡、崇仁镇、甘霖镇及黄泽镇5座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工作,中转站内配备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暂存区,提高垃圾分类质效,推进资源化处置。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和污染防治,建立健全以市域产消平衡为主的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建成浦口山枣湾、长乐开元2处能临时贮存的转运调配场所,容量应满足当地近三年产消平衡需要;实现建筑垃圾电子转移联单运行闭环管理全覆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持续巩固拓展“无废城市”建设成果。 7.市容顽疾重点破题。强化拆后收储与出让地块管理,做好综合利用和城乡环境美化工作,对拆后收储或已出让未开工地块及时采取绿化、铺装或者遮盖等措施,提升环境品质。严控农贸市场周边流动摊设置,规范江滨市场、城东南农贸市场等内设农产品自产自销专用摊位,“定时定点定范围”开辟便民服务疏导点。强化空中管线排查改造,推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技术,推进旧小区改造点位18个,多箱合一196只(四网),线路归并7.6公里,上改下0.45公里,基本消除城市内“空中蜘蛛网”。优化“僵尸车”处置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和报废政策宣传引导,及时清理公共区域内的“僵尸”车辆。建立城市家具巡查队伍及定期清洁与维护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不符合设置规定或弃用的及时拆除,破损、缺失的及时修补更新,污损的及时保洁。 8.山林游步道环境提升。以集中清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形式,按照“分类管理、条抓块统”原则分线牵头推进,集中整治一批热度高、流量大的山林步道、田园步道、古道、绿道、公园步道等游步道,达到环境整洁、设施完备、景观优美标准。其中针对位于核心景区、热门乡村游景点、网红打卡点等区域的游步道,每日落实专人进行保洁、管养;夜间流量较为集中的步道,保持照明设施配备完好齐全。 (三)开展安全运行攻坚行动,着力夯实韧性城市本底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的具体部署,着力构建具有较强韧性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各类灾害风险应对能力。 9.完善基础设施“一本账”。启动市政基础设施摸底行动,全面开展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管线、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处置终端、燃气经营站点等城市管理各类设施、装备的普查,并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底数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等。 10.织密隐患治理“一张网”。依托“浙里城市生命线”集成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监测网络,常态开展城市体检,动态排查水、气、桥、隧等领域风险隐患,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工作闭环。建立桥梁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道路坑洞及桥头跳车摸排整治并实现动态清零,对双塔大桥、嵊州大桥、马桥慢行桥等特大型桥梁和特殊结构桥梁一律实行在线监测。落实深基坑开挖影响监测和审批联动机制,全面完成道路塌陷隐患排查评估。实行易涝点、低洼地、下穿式立交等风险点在线监测。严格落实燃气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市场清出机制,加强入户安检闭环管理,推进落实瓶装燃气全流程监管。持续扩大智能燃气表应用,普及更新燃气智能表0.3万只,提升智能表覆盖率至70%以上,保障用户端用气安全。 11.建强应急处突“一条链”。压实城市运行安全各领域主体责任,完善极端灾害天气、重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城市运行安全快速反应机制。优化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加强物资储备和队伍演练,着力构建完整、高效、有序的应急处突体系链条,全面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四)开展重大改革攻坚行动,着力激发城市管理动能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作出的新部署,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大力推动城市管理领域重点改革,加快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求。 12.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贯彻落实绍兴市城管体制改革精神,厘清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明晰部门权限职责。优化完善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构建规划建设管理衔接机制,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13.深化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依托绍兴“城市大脑”赋能场景,基于多终端信息融合与多模态大模型,全面实现管理、执法、服务“一屏掌控、一图展示、一体联动、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治理精细智治格局。 14.落实城市管理“一城一主体”运维改革。采用市场化方式实现专业运维,全面完成市政污水管网一主体运维,着力改善城镇污水设施多头管理现状(排水污水一体化)。同时,推进照明亮化“一把闸刀”、园林绿化“一把剪刀”、环境卫生“一把扫帚”改革。 15.实施市政道路“综合挖一次”改革。对道路及附属设施、配建管线等项目实施“一揽子计划”,落实道路开挖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组织施工的一条龙实施和一体化监管,着力遏制马路拉链现象。 16.完成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改革。线上线下设立联合报装“一个窗口”,打造市政公用联合服务“一个团队”,推广应用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个系统”,实现水电气网报装“一站式”咨询和“一窗综办”服务全覆盖。 二、工作保障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工作任务,配套出台考核细则。按照绍兴要求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开展城市管理“有奖举报”。依托信访投诉和智慧城管平台,加强信息采集,针对性开展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经费保障、建管衔接等长效机制,根据省级有关定额要求,调整优化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分级养护经费标准,并逐步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响应市委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建设的冲锋号,加强队伍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强化城市管理队伍教育培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严格落实文明规范执法,积极培养“一专多能”执法人员和城管一线作业人员,打造城管领域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