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计划总结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4812B/2021-64224 主题分类: 政府工作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1-01-29 16:16:00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21- 01- 29 16: 16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报告图解                                                                                                                                                                                 名词解释

                                                                          2021年1月13日 在嵊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  长   严  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和2020年政府主要工作

“十三五”期间,嵊州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三个嵊州”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01.2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74亿元,年均增长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3748元、34367元,年均分别增长7.4%、8.6%;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2.68亿元,年均增长8.9%。完成财政总收入71.4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8%和9.5%。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占比为7.0:43.1:49.9。始终把做强实体经济作为工作重心,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0.5%、1.9%。全面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厨具行业规上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并被列为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行业,领带服饰、机械电机向个性化、高端化加快转型。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在役工业机器人1500多台,引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4家,新增企业上云5064家。企业国内上市实现突破,新增A股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获评全国“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隐形冠军”48家,培育总部型企业6家,新增小升规企业484家。被列为“浙江制造”首批培育试点县市,新增“浙江制造”企业10家,亿田厨电获我市首个省政府质量奖。现代农业特色鲜明,高质量完成“1150”工程,农林牧渔产值年均增长3.9%,粮食产业发展持续稳定,足额落实4.9万吨粮油储备,成功入选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吾悦广场、和悦广场相继建成开业,完成嵊州小吃统标2500家。全国唯一农村电商独角兽企业汇通达浙江总部落户嵊州,我市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建筑业发展稳健,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零突破。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重改革、育动能,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以“最多跑一次”理念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41项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纳入“一件事”集成服务,80%以上民生事项实现“掌上办”。实施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近百个,实际利用外资4.82亿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56.7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1.72倍和2.05倍,万丰锦源、定阳新材料、旭昌昇等一批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顺利投产,五年完成工业性投资421.5亿元,工业投资在全市有效投资中占比从16%上升到30%。启动国家级开发区五年创建行动。完成“12+1”行业整治,治理“低散乱”企业1339家,被列为省第二批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工作重点县市,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0%以上。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入选全国十大颠覆性创新榜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01家。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8%,增幅居绍兴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0.4%,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标准完成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累计新增资产779亿元。用地保障持续有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9728亩,完成土地供应3.46万亩。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优布局、抓环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无违建县(市)”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完成60个城中村390万平方米区块拆改,改造提升旧住宅区135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355万平方米。现代新城形象凸显,“诗画剡溪”“美妙三公里”相继投用,越剧小镇、艇湖城市公园开园迎客,城南核心区基本建成,市区主要道路和城市立面提升改造基本完成,新建绿道120多公里。城市格局全面打开,综合交通实现飞跃,完成交通投资244.7亿元,是“十二五”的12倍。顺利完成镇村两级行政区划调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面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乡镇水厂全部实行统管联供,提升改造农村道路980公里,创建“五星3A”村215个、五星和美社区17个,农房登记发证数和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新改建35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1920公里。高标准完成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五水共治”取得实效,成功夺取“大禹鼎”。我市被确定为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获评中国小吃文化名城、世界著名茶乡。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补短板、惠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支出较“十二五”增加115.3亿元,年均增长9.1%。五年新增就业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创建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省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市,新增校舍16.76万平方米,“县管校聘”改革成为全国典范,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连续两年获“健康浙江”考核优秀,平均期望寿命达81.68岁,较2015年提高1.23岁,被列为省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建设县,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在全省推广,获评省食品安全县(市、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形成。新综合档案馆建成投运,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级测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无信访积案县(市)”,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安全生产事故连续18年“双下降”,有望夺得“平安金鼎”。山海协作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事业单位62家。高标准完成“七五”普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44件、政协提案758件。持续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政府实际执行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287件。积极开展“三服务”活动,创新设立“优化企业服务联盟”“市长直通车”等服务载体。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审计监督,保持惩治腐败和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积极支持工青妇、关工委和工商联等群团履行职能,国防、双拥、人民武装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外事侨务、对口支援、老干部、气象、统计、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危为机、乘势而为,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思路,全力完成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6%和0.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20.7%,其中存款余额超千亿,基本走出了疫情影响,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位列全国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第53名,较去年提升6名。一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统筹“两战”夺取双赢。第一时间落实上级疫情防控部署,率先成为全省低风险地区,派出9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按应检尽检要求完成核酸检测10万多人次,万名机关干部进村(社)守小门,迭代升级“硬核隔离+网格化+精密智控”的“战时”管控机制和常态化防控措施,有效实施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控。统筹“六稳”“六保”,推动争先创优,落实“五减”资金18.68亿元,兑现率227.8%,居绍兴第一。全面实施消费提振行动,创新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加强外贸政策扶持,被列入贸易调整援助国家级试点县市。

2.平台能级持续提升。顺利完成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城管委会体制机制调整,与上海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园区省级综合排名分别上升至第8位和第4位,城北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要素资源争取创历史新高,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5.11亿元,获“两直”资金6.86亿元,完成28亿元企业债券发行申报;获存量盘活挂钩奖励用地指标2126亩,成功创建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国企活力明显增强,存量融资成本下降1.3个百分点,净增各类资产143亿元,投控集团获评AA+。招商选资卓有成效,贝达药业、浙江医药、科元ABS、长鸿生物、东山LED、金达视讯、5G基站与安防设备、中国多肽产业园、中国唐诗之城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位列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第33名。

3.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5+5”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帅丰、亿田成功上市,新中港顺利过会,盛泰服装即将过会,进入省“放水养鱼”行动计划遴选企业25家,改造提升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低效企业563家。与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开展战略合作,完成数字化改造企业28家,新增工业机器人282台。北航投众创空间创建为国家级众创空间,驻杭“飞地”嵊州创新中心正式启用,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单。深入实施“人才新政”4.0版,建成投运绍兴单体规模最大的人才公寓,设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新增就业高校毕业生12547名,其中硕博士501名。首次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中国创新百强县(市)排名上升至第36名。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杭绍台高速嵊州段提前通车,527国道嵊州黄泽至新昌大市聚段和甘霖至长乐段、清风船闸与航道工程顺利动建,杭绍台铁路嵊州段开始铺轨,三界码头作业区一期完工。完成农村道路提升改造289公里,农村公路养护列入国家试点。5G网络加快布局,开通5G基站869个。嵊新水资源综合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基本完成,规模化供水人口占全市人口近90%。“一表通享”改革全省推广,工业企业监测分析系统入选省“观星台”优秀应用。“三服务”成效显著,企业难题办结率达99.9%。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摩洛哥索维拉市建立国际友城。位列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第81名。

5.城乡品质显著提高。完成丽湖及城西新区C街区控规修编,提升改造老旧小区9个,未来社区建设列入省级试点,甘霖镇创建为省首批新时代美丽城镇样板镇。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启动省级(崇仁)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三界镇被列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试点,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91个。全面启动越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省级创建名单,成功创建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被列为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决战决胜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测”迎检,实现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环境质量有效提升,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期间信访总量减少三分之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常运转,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6.7%,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居绍兴首位。

6.社会民生快速发展。省市县三级政府民生实事顺利完成。扎实推进教育、医疗现代化,嵊州市初级中学新校区建成开学,城南(西港区块)学校顺利动建,学前教育补短提升、校园食材标准化智慧监管做法在全省推广,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新崇仁中心卫生院建成投用,基层名医工作室实现全覆盖,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1%、99.33%。市镇两级“矛调中心”顺利运行,进京赴省访人次同比分别下降77%、22%。圆满完成新一轮村(社)组织换届,全面实现“一肩挑”。加强危化品运输整治,创建为全省首批危化品运输车辆“无挂靠县”,完成15分钟应急救援圈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0%、55%。位列2020年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榜单第32名。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嵊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嵊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嵊州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制约因素,自主创新内生性动力还不够强,产业转型还不够快,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还客观存在,环境容量、要素保障对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稳定也面临新的挑战,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十四五”期间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予以认真解决。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

根据市委《建议》精神,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制定了《纲要(草案)》,现提请大会审议。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建成高水平创新强市和人才强市。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领先全国。整体智治体系全面建立,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更多更靓丽更具辨识度的“重要窗口”嵊州风景。

“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绍兴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为指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六个重塑”,统筹发展和安全,更高水平建设创新驱动、智造引领的实力嵊州,市域一体、宜业宜居的品质嵊州,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美丽嵊州,整体智治、美好生活的幸福嵊州,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县域现代化先行为绍兴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域发展之路、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实现“经济体量翻一番,再造一个新嵊州”,到202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争取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3%,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县域发展之路。

重塑产业新优势,建设创新引领智造之城。坚持工业强市、创新立市不动摇,大力实施“163”集群智造发展行动,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面完成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打造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标杆县,初步建成工业大县、制造业强市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重塑区位新优势,建设“四港”联动枢纽之城。锚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推进“接沪融杭联甬承义”,成为区域高端要素溢出的重要承载地;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努力打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枢纽节点城市。

重塑城市新优势,建设宜业宜居活力之城。区块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做强做优以经济开发区和高铁新城为重点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产城更好有机融合,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成功转型。

重塑文化新优势,建设越韵诗路魅力之城。“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越乡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文明高地、长三角健康养生福地和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

重塑生态新优势,建设全域花园美丽之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不断拓宽,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域大花园大景区诗画之美充分彰显。

重塑社会治理新优势,建设和谐共享平安之城。县域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全域覆盖,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嵊州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各位代表,新阶段,新征程,“十四五”的目标令人振奋,使命十分光荣。我们坚信,在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五年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圆满实现!

三、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于GDP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按照改革突破争先、服务提质争先、风险防控争先的要求,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四个嵊州”,全面推进“七个聚力”行动,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好第一步。

(一)聚力数字赋能,争当产业升级县域标杆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启动“163”集群智造发展行动,打好“内育”“外引”“赋能”组合拳,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积极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开展“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赋能行动”。全力引导大型企业、头部企业和下属基地工厂有计划成建制开展数字化全面转型,推动所有经营、管理、生产领域建云上云,打造“一企一云一平台”。启动实施同行百企“注智使能”计划,在厨具电器、领带服饰、机械电机等行业各打造数字化改造“灯塔企业”10家左右,加快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进程,完成数字化改造100家以上,新增工业机器人250台以上,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形成生态高效的“智慧集群”,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8%,加快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县市,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标杆县。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形成3个300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3个3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争取一条产业链列入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继续做强领带服饰、厨具电器、机械电机等传统产业,加快集群升级,努力打造“中国丝高地”“中国智能厨房”和“中国电机之城”。优化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5G等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加快贝达药业、浙江医药、中国多肽产业园等生物医药项目建设,打造百亿生命健康产业园。大力推动科元ABS、长鸿生物等新材料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长三角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提速发展数字5G产业,加快东山LED、5G基站与安防设备、金达视讯等项目建设步伐,形成5G核心器件、终端产品和商业应用产业链体系。鼓励发展冷链物流、现代住建、电声配件等产业集群。谋划部署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

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凤凰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保持上市企业新增势头,完成股改15家。加快总部型企业发展,推出“双鹰企业”重要事项直通车服务,新增绍兴市百强企业2家,力争产值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破零。深入实施“瞪羚计划”,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独角兽企业,新增市级以上“隐形冠军”5家以上。启动实施“金种子”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确保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加强企业品牌培育,新增“浙江制造”企业2家,“浙江制造”标准2项,打响“品字标”集群品牌。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工业投资增长15%。

深入开展精准招商。发挥乡贤优势抓招商,启动实施乡贤回归“越响行动”,拓展异地商会交流渠道,推进以商引商,加大乡贤回归项目在用地保障、项目融资、建房就学等支持力度,以细致、精致、极致的服务,让每一位嵊籍乡贤都能放心回归、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紧盯产业结构抓招商,围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和龙头项目。紧盯重点区域抓招商,优化蹲点招商人员结构,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对接、要素互通,有效承接沪深苏杭甬等城市产业溢出项目。突出“一把手”主体抓招商,定期“晒比”招商业绩。围绕全年实现亿元以上项目签约30个、动工30个、投产30个的“1330”招商目标,确保全年实到外资8000万美元、市外境内资金50亿元,落地10-20亿元项目3个、20-50亿元项目2个,力争引进50亿元项目1个,列入省市县长项目5个。

(二)聚力创新引领,激发科技研发强劲动能

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对标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继续唱响“巴贝故事”,努力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

创新主体百舸争流。实施新一轮创新主体“双倍增”计划,通过政策、数字和服务“三赋能”,加快形成“雁阵”创新企业梯队,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新建成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家。高标准打造“1+2+N”剡溪创新带,加速集聚一批创新型企业总部、研发总部,高标准运营省级厨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真丝·领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形成长三角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区、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驻杭研发“飞地”作用,科创中心、北航(嵊州)科创园在孵企业达80家以上。

创新投入百川归海。启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提升行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和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两个全覆盖”计划,2021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80%以上。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模式,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技术攻关10项以上。继续引进高等学校研究院,争取在真丝领带、新材料等领域共建校地合作创新平台。扎实推进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创新人才百家争鸣。围绕打造高精尖缺人才蓄水池,深化实施“剡溪英才计划”,积极引导嵊籍人才回归,加快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海外工程师和国际一流团队,新增大学生就业1.2万名以上。推进产学研合作对接,力争全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创新合作载体10家以上。深化构建“保姆式”人才服务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阵地建设,营造“近悦远来”的创业创新环境。

(三)聚力开放合作,构建“四港”联动枢纽节点

发挥嵊州在长三角、四大都市圈独特的区位优势,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努力打造海陆空和信息“四港”联动枢纽节点城市。

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按照“中优、北拓、东进、西提、南融”的方向优化布局产业平台。“中优”,就是锚定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建目标,不断加快城北生命健康产业园和艇湖新兴产业园建设,动建艇湖科技城、开发区双创大楼,加强信息技术产业引进力度,争创全省高星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力争进入省级开发区前5位,加快成为首位度最高的科产城融合示范区。“北拓”,就是立足接轨湾区产业“桥头堡”定位,大力拓展高新园区发展空间,深入实施“融湾强园”工程,推动高铁新区东扩西进,主动招引苏南、上海、杭州高端产业,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医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成为首位度最高的湾区产业承接区。“东进”,就是以嵊新奉特别合作区开发为契机,主动承接宁波等地溢出资源,形成光电、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加快领尚小镇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步伐,推动5G万亩千亿通道产业园进入省级平台,打造承载力最强的绍甬一体化合作先行区。“西提”,就是按“控制提升、错位发展、特色鲜明”原则发展西片产业,并依托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化布局冷链物流产业园、供应链区域运营中心等特色产业园。“南融”,就是把握高铁新城地处嵊新城市核心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争取新经济产业园落地。

加强“两新一重”建设。完善前期办运行机制,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三色”预警,政府(国企)投资新建项目实行“169”项目管理计划。加快交通强市建设,杭绍台铁路嵊州段建成,金甬铁路嵊州段完成形象进度40%,527国道黄泽至新昌段、甘霖至长乐段分别完成整体进度50%、45%,甬金高速金庭互通完成项目审批,奉化至桐庐公路嵊州段、浦口至高铁新城快速通道完成方案设计,启动甬金高速扩容、诸嵊高速、绍兴至嵊州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完成三界码头作业区(二期)工程,曹娥江(剡溪)清风船闸及航道完成进度20%。启动“一湖一库六江百塘一联”的“11611”水利骨干工程,完成澄潭江(苍岩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动建丽湖片区防洪工程、三溪水库。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向重点乡镇延伸,累计建成5G基站1500个。加速新能源设施布局,实施城乡天然气一体化工程,启动甘霖、长乐LNG气化站建设,新电力调控中心完成主体工程50%。

打造双循环经济支点。继续实行4.5天弹性工作制,加大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冷链经济等新业态,鼓励商贸综合体发展“智慧商业+实体商业”新场景,高品质打造吾悦广场、鹿山广场和和悦广场“三大商圈”,加快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网络零售额增长12%。加快嵊州小吃产业化精品化发展,培育旗舰店2家、品牌店100家,打造三江风情美食街。积极推进全国贸易调整援助试点,加强外贸“订单+清单”监测预警,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参与绍兴市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营销中心,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

(四)聚力改革服务,构筑最优营商投资环境

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战略,实施数字嵊州建设行动计划,深化“领跑+跟跑”改革,努力打造“嵊州服务”品牌。

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创造制度优势、发展胜势。实施政务服务2.0建设,推进群众和企业“一件事”集成改革,迭代“一表通享”“智能秒办”“无感智办”,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建设“掌上办公(办事)样板城市”。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新增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6个,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加强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快打造全市域15分钟政务服务圈。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优做活国有企业,加快国企市场化转型,不断激发国企发展内生动力,按“一企一方向”原则,优化布局经营性业务,确保实现国企营收30亿元以上,加强国企预算化管理。继续盘整存量国有资产资源,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完成城投AA+信用评级,启动投控AAA信用评级。完善减税降费工作机制,精准快速兑现惠企稳企政策,确保全年为企业降本减负16亿元以上。启动实施“三服务”2.0版,迭代升级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常态化开展“市长直通车”活动,实施“剡码助企”服务集成化改革行动,争取“企业码”推广应用全省试点。继续实施企业家“领航工程”,弘扬企业家精神,锻造企业家队伍,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加强企业家协会建设,营造尊重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促进要素高效利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迭代升级资源要素差异化评价体系,确保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均增长8%以上。聚焦“8+1”行业,高标准启动工业全域治理及第二轮行业整治提升,完成“低散乱”企业整治130家,动态出清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工业企业。不断提升小微园区能级,通过省级认定5家,新增企业入园150家。实施环保助力实体经济行动,健全“生态+金融+保险”联动机制,对规上企业环评实行清单式管理。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以上。抓好“四未一低”土地消化利用和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存量用地800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500亩,确保全年出让工业用地1200亩以上、经营性用地800亩以上。

(五)聚力城乡融合,建设宜居宜业绿色家园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努力打造省大花园建设典型示范县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高铁新城开发建设,按照“一区引领、四区联动”模式,联合开发丽湖、小砩、越剧小镇等板块,基本建成站前核心区,启动丽湖大道、小砩桥及小砩区块市政配套项目,开元名都大酒店主体结顶,城市阳台基本建成,加快成为首位度最高的现代新城活力区。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省级试点,完成白莲堂社区房屋拆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完成城中村改造25万平方米,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7万平方米。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官河南路、三江两岸等城市重点区域亮化提升。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鼓励创优夺杯,推进绿色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重塑“建筑之乡”品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统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争崇仁镇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计划,推动三界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聚焦茶叶、香榧、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名企名品名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食增产提质,粮食播种面积31.8万亩以上,努力把“看禾选种”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水稻公园”。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推进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建设。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高品质精品村5个,其中创建为绍兴“越乡特色名村”2个,积极鼓励石璜、谷来、贵门等地发展精品民宿,打造“网红民宿集群”。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闲置资源全域激活乡镇试点和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完善乡村振兴“两进两回”机制,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00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巩固消薄成果,继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开展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标准划定“三线三区”,强化规划刚性执行。深入实施美丽大花园建设行动,三界镇、黄泽镇创成省美丽城镇样板镇,金庭镇、下王镇创成美丽城镇一般镇,加快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全域大美格局。着力推进城乡交通、供排水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农村美丽公路,推动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和亮化工程,加快市客运西站(崇仁)建设。深入推进嵊新水资源综合协同利用,长乐水厂建成投运,动建第三和第四水厂,启动长乐、甘霖、崇仁、三界污水处理厂扩建提升。实施乡镇水厂和管网改造三年行动,建立健全乡镇水费收缴制度,加强管网养护工作,确保城乡同质供水。持续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协作、对口合作支援等工作。

坚守绿色生态底线。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加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推进城区“污水零直排区”改造。统筹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确保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PM2.5均值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以下。深化“美丽河湖”建设,创建省、市级美丽河湖2条,15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常年保持Ⅲ类水质以上。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建成污泥焚烧项目二期,确保静脉产业园列入省资源循环化利用示范基地。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推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积极创建省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片区。

(六)聚力文化繁荣,擦亮诗路越韵金牌名片

深入挖掘以越剧、唐诗为代表的越乡文化内涵,坚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努力打造越乡文化高地、文明高地。

传承创新越乡文化。深入推进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快推动越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基本完成越剧小镇文旅二期项目,加快崇仁古镇保护性开发。加强越剧精品创作,《核桃树之恋》开始公演并争创省、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办好中国民间越剧节,建设爱越小站30个以上。持续打响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品牌,创设水上诗路和陆上游线两条游览线路,加快中国唐诗之城建设,打造中国唐诗风情体验旅游线,动建温泉城二期。谋划建设小黄山遗址公园,参与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申遗。持续做好书法、围棋、竹编、根雕等越乡特色文化传承弘扬文章,创设“越剧+”“唐诗+”“非遗+”等精品研学游线路3条。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深化文化“三走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完成文化基因解码15个。越剧博物馆(嵊州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建成投用,谋划建设市文化博物馆群,市党史陈列馆(城南馆)建成开放,文化传媒中心完成总工程量50%。提升城市书房运营实效,新建城市书房1家、城镇书房2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提升社会文明素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打响“红立方”“村嫂”“邻舍+”志愿服务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进公民道德、诚信社会、网络文明建设,打造“诚信嵊州”“志愿嵊州”“大爱嵊州”。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光盘行动”,60%以上的机关单位建成节约型机关。

(七)聚力民生改善,共享幸福嵊州发展成果

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推进健康嵊州建设。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形成“人”“物”并防工作闭环,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倡导全民健康理念,深入实施健康浙江专项行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主体结顶,妇幼保健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及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完成基础工程,加快人民医院争创“三甲”步伐,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争先进位。深化“三医”联动,强化“六医”统筹,加强医共体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重点医改工作,基层就诊率保持在65%以上,县域就诊率有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提升老龄健康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进全民医保,户籍人员参保率保持99%以上。

加快教育体育现代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城南(西港区块)学校主体结顶,谋划启动名校嵊州分校建设。高质量普及提升学前至高中段15年教育,启动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创建,加快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创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积极培育“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和“嵊州杯”中国王中王围棋争霸赛等品牌体育赛事,启动绍兴市“十运会”场馆建设。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就业、社保、欠薪治理等领域的民生服务与兜底保障,确保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完善“智慧养老”网络,开展康养联合体试点工作,积极谋划市级普惠型养老综合体建设,建立健全“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式养老服务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水平,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新时代“民情日记”,建成市民情日记综合体验中心。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抓好“一支队伍管执法”省级综合试点。提升市镇村三级矛调体系运行质效,构建“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有效提升政务热线服务指数。提高社区治理效能,优化小区物业服务。建立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抓好危化品运输监管,强化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抓实反邪反恐、防汛防台、安全生产、消防治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工商联、文联、红十字、民间救援等群团组织、社会力量作用,切实做好国防动员、老干部、民宗、外侨、气象、档案等工作。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理念,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社会有序、百姓受益”。

全面打造法治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与民主党派协商,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审计、监察、司法和社会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启动“八五”普法,建立常态化府院府检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融调解”工作机制,强化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职责,完善败诉案件责任追究和容错免责机制,确保乡镇(街道)、村(居)、市场主体法律顾问全覆盖。

全面打造数字政府。以政府数字化转型引领现代政府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统筹做好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创新应用和安全保障,让政府服务从“碎片化”转变为“一体化”,群众企业办事从“找多个部门”转变为“找整体政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加快从“事”向“制”“治”“智”转变。

全面打造高效政府。坚持系统观念,运行系统方法,加强工作指标化、项目化、清单化、闭环化管理,建立健全专班运作、比学赶超、政策激励的工作机制,形成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工作落实体系。坚持生成性学习、保持创造性张力、秉持跨越性思维,按照“三个争先”的要求,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营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搭建争先创优平台、实绩赛马舞台,做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

全面打造清廉政府。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基层减负,确保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各压减10%,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减5%。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对行政审批、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勇担使命、奋发有为,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四个嵊州”,为率先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发展之路、谱写新时代嵊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